俞飛鴻: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

昨天看了《十三邀》中採訪俞飛鴻那集,只一眼她的氣質就深深吸引了我,忍不住寫了這篇文章。

對俞飛鴻的最初印象來自《小李飛刀》中飾演的驚鴻仙子楊豔,當時覺得這個演員有點老氣。

俞飛鴻: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

後來看了她自導和主演的《愛有來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眼神,看似裝下了世間所有的喜怒哀樂,卻又霧鎖愁城,波瀾不驚。

俞飛鴻: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

雖然聽說這部劇叫好不叫座,投資400萬,票房只有200萬,但我個人覺得非常好,至少目前為止我還記得這部劇想回看。

歷經多年,再次見到她,卻有驚鴻一瞥驚為天人的感覺,有些人的美真的經得住歲月的打磨,而且越來越發光。

俞飛鴻: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

這張動態圖,看她的眼神,清澈照人,一點都沒有歲月的痕跡。

俞飛鴻: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

她氣質淡定超然,有種任千帆飄過,我獨怡然自得的鎮定和灑脫。

毫無疑問這種氣質也吸引到了徐知遠,才有了這次的採訪,他在節目中坦言自己兩次夢到過她,真正面對面採訪時,感覺到了徐知遠面對女神的侷促,相反俞飛鴻的表現非常睿智,從容。

俞飛鴻: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

節目有談到她的少年時期,父母怕她因為自己的美貌而忽視了自身的努力,所以從來沒有相貌優勢這方面的暗示。在她的記憶中,父母說過的印象最深的話是,“不能做一個繡花枕頭稻草包”。因此,從少時起,她便明白了皮相易朽,繡花枕頭當不得這回事。

在完全無視長相的環境中長大,慢慢也就自我無視了。每當外人誇她漂亮,俞飛鴻只當是一種問候禮。

所以,她非常感謝父母的這種“怠慢”——總覺得自己美貌非凡,難免孤芳自賞,或傲視群儕。不仰賴於此,才會著眼於生命質地的錘鍊。

後來接演《喜福會》走紅,她沒有趁熱多拍戲而是去美國讀書,在採訪中她解釋說是因為她想挑戰自己的性格缺點。

俞飛鴻: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

俞飛鴻: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

俞飛鴻: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

由於從小是在一個家教比較嚴、比較規矩刻板的家庭中長大,造成了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性格缺點,比如無法對他人表達憤怒,不夠獨立等等。而在留學第三年,有次過馬路,旁邊有輛車直接衝過來,差點被撞到的她邊踢那輛車邊用學過的所有英語髒話罵司機。之後她興奮了,她感覺自己終於能自由表達感情。我之所以把這段寫出來,是感嘆於她對自己內在的深深追求。

回國後,《牽手》,《小李飛刀》,《策馬嘯西風》劇一部一部接,經常幾個劇跑,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她喜歡沉靜下來認真打磨一部劇。

於是停下來,不接戲,轉而導演《愛有來生》,這是根據小說《銀杏 銀杏》改編而來,當時讀到這個故事後,一直縈繞心中。

這是一部純愛情電影,用時10年才完成,到上映時,國內市場商業化已經很嚴重,最後票房成績確實不佳,400萬投入,200萬票房,她還把自己所有積蓄和房子都搭在裡面,這期間她沒有接過一部戲,投入了全部的心力。

成王敗寇,一直是我們的社會千百年來認可的鐵律。面對投入與產出如此巨大的落差,許多人為俞飛鴻感到遺憾和惋惜。但在她看來,生活沒有輸贏,只有收穫。

近幾年,她有接過一些通俗劇,比如《小丈夫》,在節目中徐知遠就坦言接受不了她去演通俗劇,就比如一直看的是高雅書的人,突然看到豔俗的書,能看得下去嗎。俞飛鴻對此卻非常坦然,“我能接受,這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演員不可能只演一種戲,需要嘗試不同角色。”

俞飛鴻: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

但是,徐知遠顯然不滿意這個答覆,他覺得她應該維持不食人間煙火的“女神”形象,之後又嘗試著繼續挖掘她的答案,甚至帶她去看了文藝片《喜福會》,這是她的成名作。

最後,俞飛鴻說了這句話:生命本身是件毫無意義的事情,正是因為它的無意義,你才會讓它變得有意義。

俞飛鴻: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

聽到這句話,我感覺自己被當頭一棒,一個能夠在自己大紅大紫時,孤身一人遠走他鄉去修行,只為克服自己性格弱點的鬥士;一個能用十年認真打磨一部劇的唯美導演,正以為她要曲高和寡,像那些所謂的藝術家一樣憤世嫉俗的生活時,她卻能看清生命本質後,及時止步,她說自己不想成為哲學家,她感謝自己的平庸,自在接受現實,按照現實生活。

到此,我終於明白俞飛鴻在47歲高齡,卻還能保持少女容顏的關鍵就在於她的清醒,在於她的難得糊塗。她知道生命邊界在哪裡,但並不為此沮喪,而是遵從遊戲規則,尋找到了符合自己的自在生活方式。

願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自己的世界裡像女神一樣生活。

俞飛鴻:一個人最好的生活方式,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