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就出現了內閣了,爲什麼最後沒有發展出現代的內閣制呢?

明朝就出現了內閣了,為什麼最後沒有發展出現代的內閣制呢?

很多人認為我國明朝的時候就出現內閣了,皇權受到了制約,皇帝不上朝內閣也能代替皇上處理朝政,要是能夠一直髮展下去,一定能夠發展處現代的內閣制的。今天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明朝的內閣制度。

內閣的誕生

明朝就出現了內閣了,為什麼最後沒有發展出現代的內閣制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有感於宋元時期出現了很多的奸相,因此在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就在胡惟庸案之後就取消了宰相制度,他自己身兼皇帝和宰相。朱元璋在取消了宰相之後,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這麼做不對,但是又不想設置宰相,於是就設置了文華殿大學士的職位,來輔佐皇帝處理朝政。這就是明朝內閣的雛形。

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由於朱棣經常御駕親征,無法及時處理朝政,於是就在文華殿後的文淵閣正式設立內閣,內閣制度就此創立。此時的內閣制度只有議政權,決策權還是在皇帝手中,執行決策的權利在六部,也就是說此時的內閣仍然只是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

內閣的發展

明朝就出現了內閣了,為什麼最後沒有發展出現代的內閣制呢?

自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以來,內閣的權利越來越大,並逐漸發展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到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草擬處理的意見,再由司禮監將意見呈交皇帝批准,皇帝批准後,再交由六部執行。明仁宗朱高熾時期,很多內閣的大臣都兼了六部的尚書,因此,內閣越來越受到重視。在發展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期,已經形成了足以對抗皇權的代表了。

內閣的頂峰

明朝就出現了內閣了,為什麼最後沒有發展出現代的內閣制呢?

明朝內閣的權力發展到頂峰應該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當內閣首輔的時候。那時,張居正通過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此時的張居正的地位其實相當於現在的首相。可惜在張居正死後,他的改革措施被廢除。

明朝的內閣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為現代的內閣制呢?

明朝就出現了內閣了,為什麼最後沒有發展出現代的內閣制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明朝的內閣始終沒有決策權。雖然明朝的內閣在權力上越來越大,但是明朝的內閣卻始終只有議政權,即使如張居正在擔任內閣首輔時,也是藉助自己是皇帝的老師、又與當時的司禮監馮保關係密切才有這麼大的權利的。

第二,明朝皇帝為了能夠牽制內閣,設置了司禮監。明宣宗設立了司禮監來牽制內閣,使得內閣和司禮監始終處於爭權的地位。如果內閣勝利就是如嚴嵩、張居正等權相,如果司禮監勝利就是劉瑾、魏忠賢等權監。

第三,明朝的內閣不是正式的行政機構。明朝的內閣由於是從文華殿大學士發展而來的,本身並沒有在法律中規定,因此,明朝對內閣中權力的分配的規定並不清晰,使得內閣中存在很嚴重的爭權奪利的行為,這也是明朝政治腐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以上介紹的關於明朝的內閣的的情況我們就能知道,明朝的內閣和現代的內閣制名稱相同,但是,明朝的內閣實際上就是明朝的皇帝將中國歷史上的宰相改為由一群人擔任,並將它的名字命名為內閣。

所以,明朝的內閣實際上就是以前的宰相,它還是和宰相一樣受到皇權的制約,是不可能發展成為現代的內閣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