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耕代種」,荒溝又聞稻花香

盛夏時節,溝壑中連片的秧田形成一條綠色長廊。尺多高的水稻開始抽穗,微風拂過,蟬鳴聲中傳來陣陣稻花香。這是記者日前在川中地區金光村、三河嘴村交界處的所見所聞。而在今年前,這片溝壑中的田塊還是雜草叢生,是村民們避而遠之的荒溝。

這種改變源於川中農村探索的集體“代耕代種”,化解了土地撂荒,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在四川省資陽市樂至縣涼水鄉金光村,今年以前700多畝田地就有200多畝撂荒。金光村村委會主任劉維仕說,全村人口779人,常年在家的只有202人,絕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務工了。“土地撂荒,又沒有人來流轉,這不是辦法。”

2016年,金光村村委會徵得村民同意後,對4畝荒地進行“代耕代種”嘗試,村組幹部都下地幹活,種植蔬菜、花生等。“一年下來,經濟效益不是很高,還是解決不了誰來種地的問題。”金光村黨支部書記施以安說,由於耕種不便,也沒人來流轉承包。

但涼水鄉從中得到啟示——利用撂荒地發展村集體經濟。

在緊鄰金光村的一條溝壑之中,記者日前看見一條巨大的“綠帶”,這是涼水鄉三河嘴村的連片稻田。三河嘴村黨支部書記李元俊說,這些田塊足有120畝,之前全部撂荒,“村裡有275畝田,以前撂荒達到200多畝”。

三河嘴村從金光村的“代耕代種”模式中得到啟發。徵得村民同意後,今年初,三河嘴村請來施工隊,用挖掘機對荒田進行整理。“機器進入田裡,完全被幾米高的茅草淹沒,都找不到機器在哪裡。”李元俊說,今年插秧季節,村組黨員幹部擼起袖子、挽起褲管一起插秧,熱鬧不已。

田邊,三河嘴村的貧困戶劉維光在抽水,對缺水的田塊進行補水。村民楊雲芳在田邊察看稻穗。當地村幹部介紹,貧困戶在村集體“代耕代種”的田塊裡幹活,每天有30元的補助,他們的荒地交給集體,每年能獲得每畝300斤黃谷,而非貧困戶在3年後能獲得每畝每年300斤黃谷。涼水鄉村民楊勝清說,她女婿家一畝三分田全部讓村集體“代耕代種”。“完全沒有意見,並且田塊還得到了整治,否則長滿雜草”。在三河嘴村,還有很多村民要求村集體把他們的荒田荒地管起來。

涼水鄉鄉長蔣合文告訴記者,村集體“代耕代種”不影響土地性質,不僅解決土地撂荒問題,還能發展村集體經濟。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田種植水稻的成本在600元左右,而產值能達到1600元。如果發展稻漁等綜合立體農業,產值將更加可觀。“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對田地進行整理,方便小型機械進場。”蔣合文說,金光村、三河嘴村是貧困村,每個村有50萬元的產業發展資金。村裡除了用這些資金因地制宜發展水果產業外,也對撂荒的土地進行了探索。

“我們從最基層探索,解決誰來種地、鄉村振興問題。由於耕作不便,很難有人來流轉土地,因此我們想到了‘代耕代種’模式。”蔣合文說,三河嘴村整理120畝田共耗費30萬元,但三年後就能回本,並開始走上盈利的路子。

“退一萬步說,即使沒有貧困村的產業發展金,村集體只要想幹,到銀行貸款來做這項工作也是合算的。”蔣合文說,這對西部地區撂荒農村都有積極的借鑑意義。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