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顽童”之心,寻幼教真谛

还没关注?

持“顽童”之心,寻幼教真谛

快来点这里

鼓屏162,《福建教育》杂志官方微信

持“顽童”之心,寻幼教真谛

——听华南师范大学郑福明教授讲座有感

在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的“嘉兴地区学科带头人”培训讲座中,我有幸旁听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郑福明教授的讲座。虽然只是一次短暂的接触,我就已被他完美“圈粉”。郑教授幽默诙谐的语言、谦虚的态度、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事事站在幼儿发展角度思考教育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郑教授主攻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方向,出版多本著作,且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家庭与儿童发展专业博士生,并获哲学博士学位。在一连串光环的加持下,郑教授出场了。初见郑教授,他个子不高,身材略清瘦,面带笑意,看起来和蔼可亲。本以为学术大咖开场白都高大精深,没想到他一开口自己先笑了:“我感觉很荣幸,今天特地从广东广州飞到福建福州,与浙江嘉兴的老师见面。这个逻辑好像有点说不通哦。”他自己重复了一遍,好像发现了不得了的乐事,自己笑出声来,台下的学员也被他给逗笑了,原本严肃的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在整个讲座过程中,郑教授又数次展示了他这种顽童式的幽默,“老顽童”的形象第一次在我心里树立起来。

这个讲座的主题主要是分享幼儿园课程建构的理念与实践,郑教授从课程理念的变革和课程实践的发展两个方向进行诠释。在过程中,郑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答了很多幼儿园课程设置当中的问题。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几点:

为什么要在幼儿园中提高幼儿自主活动的比例?

郑教授做了一个小小的游戏,他给第一排的学员进行了角色分配,让他们扮演三岁的宝宝、妈妈和奶奶。接下来郑教授让大家假设一个情景:三岁的宝宝自己在吃饭,他吃完后放下了勺子,拍着小肚子说“吃饱了”。这时,奶奶会怎么做?学员们不约而同地说,奶奶会让孩子再吃一点儿,因为她担心孩子没吃饱。郑教授继续说,妈妈看到奶奶喂了孩子一口,就一定也会跟着再去喂,因为她也觉得孩子确实没吃饱。这样的后果是孩子慢慢长大后,他就会纠结一个问题:“我到底吃没吃饱?”他已经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觉了。吃饭和活动是一样的,如果长期都是在高控的、教师的指导下活动,幼儿无法发展出自己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提高幼儿自主活动的比例。

为什么在幼儿园不提倡思想品德教育,而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目标?

郑教授认为专门开展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幼儿园阶段是没有必要的,幼儿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一定是“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身边经验开始”。鉴于幼儿的思维模式和经验水平,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很难形成抽象的道德认知,如爱国、爱人民。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幼儿教育的理念,从小培养幼儿利他、自主的行为习惯。郑教授举了关于日本幼儿园拖鞋摆放的例子。他所参观的幼儿园,幼儿在进入房间脱下鞋子时,都会将鞋子转个方向,将鞋头朝外,鞋口朝里。这么做,是为了方便要出门的幼儿,他们可以快速穿上鞋子。郑教授展示了几张不同幼儿园的图片,虽然鞋子的颜色款式不尽相同,但都是同样的鞋头朝外。这些细节培养,就是习惯的养成,也折射出日本幼儿教育的一个观念,培养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郑教授进一步解释,一个有利他习惯的人,一定是受人欢迎,而且也是有创新思想的人,因为人类社会的发明都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加便利。结合自己研究的方向,我非常认同郑教授的观点。如果空谈爱国主义,幼儿根本无法领悟,在培养幼儿的思想品德时,教师应该着眼于微小处,需要把教育的目标落实到幼儿可以接触到的小事上,应该是从爱亲人、爱老师、爱同伴、爱周围的人开始,从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幼儿园、爱自己的社区开始。因为了解,所以热爱。

如何评价国内对国外各种学前课程的引进和建设国际幼儿园的热潮?

郑教授对此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认为国外的几种课程模式,如瑞吉欧、蒙台梭利和高瞻课程的根本点是一致的,都是基于卢梭的人本主义理念和儿童中心教育思想。我国近些年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借鉴了国外很多的经验,在这个层面来说,引进国外课程和开设国际幼儿园确实可以丰富我国学前教育的内涵,但有一个现象却不得不引起重视。郑教授谈起了跟北京一位投资人的对话。对方想开设一家蒙台梭利模式的幼儿园,询问他的意见。郑教授回复:“蒙氏教育可以引进,不错。”对方再次强调:“我们一定要引进最纯正的蒙氏教育理念和方法。”郑教授回答:“很好。”对方提出了一个要求:“听说您有不少国外的朋友,能不能联系上蒙台梭利本人,让她亲自来一趟中国?”郑教授听后,强行忍住大笑的冲动说:“可能没办法,她在意大利。”对方不死心:“没关系,我们可以报销她往返的机票。”郑教授长舒一口气,缓缓道:“你们敢请她来,我可不敢见她。”在场的学员们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哄堂大笑起来。同时在笑声中,我们也理解了郑教授所说的问题:课程与模式的引进,一定是基于对课程和模式本身的理解和认可。如果管理者对课程的内涵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了解,那么这种引进就毫无建设性了。

如何提高幼儿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郑教授提出四点,要关注课程的整体性、关联性、生成性和文化性。他重点介绍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提出教师必须思考不同空间材料与活动之间的关系和连接,为幼儿提供整体性的经验感受,力求避免幼儿经验的碎片化。郑教授指出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联结是形成幼儿条理性思维的基础。为此,他分享了一个班际合作互动自主学习的案例。在一幼儿园内,教师打破了班级壁垒,设计了大班联合游戏区域。大一班负责服装加工,生产好的服装会进入大二班的服装销售部,大三班负责服装的打包和快递,由此形成内容的整体联结。郑教授指出一个细节,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使用的购物袋全部是幼儿在美工活动中自行设计的。他倡议要将幼儿的作品当成过程性的产品,而不是直接挂起来成为终结性的作品。亲身使用自己亲手设计的产品,幼儿会有更高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就要结束了。在快要结束之时,我又被郑教授的一个细节行为打动。他说在一所园所参观时,为了了解区角游戏“照相馆”的关联性,郑教授特地申请成为一个“顾客”,领到10元的代币,体验“照相馆”游戏的系列流程。在照相前的化妆环节中,小小化妆师使用实物,敬业地给郑教授涂粉、涂指甲油,为了配合幼儿的游戏情绪,年过五旬的男汉子体验了生平第一次化妆。而在这次参观中,郑教授还被安排开一场讲座。为了不影响下午的讲座,在游戏结束后,郑教授洗了一个多小时才将化妆品洗干净。他再次讲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满含笑意,好像回味着极其有趣的事情。这让我不禁再一次感受到他的一颗童心、他的专业素养,以及站在幼儿发展角度思考教育的精神。

讲座中,郑教授一直提到一个词语——“润物细无声”,他强调好的教育是要让幼儿在自由、快乐的氛围中获得身心的发展。而我在他的讲座中,也感受到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我感染于他的人格魅力、专业情怀,也希望自己能像郑教授那样无论何时能够保持一颗顽童的心态,我也将朝着郑教授的方向努力,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持“顽童”之心,寻幼教真谛

文 /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贾立倩

原文载于《福建教育》2018年第29期

排版 / 林小晶

持“顽童”之心,寻幼教真谛

在这里,打开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