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胃腸鏡就可以切除「消化道腫瘤」?

做胃肠镜就可以切除“消化道肿瘤”?

近年來,內鏡技術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消化道癌症及其癌前病變得到早期發現。其中,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已被廣泛應用在消化道腫瘤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隨著 ESD 技術的日臻完善及不斷創新,其逐漸代替傳統外科手術成為早期消化道癌症及其癌前病變的首選治療方式。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

顧名思義,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即在內鏡下將病灶進行切除、剝離,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微創內鏡手術。

據統計,ESD 的完整切除率高達 96.7% ~ 98.0%,治癒性切除率為 75.0% ~ 95.0%,術後局部複發率為 1.1% ~ 3.0%,術後 5 年生存率為83.1% ~ 88.1%。

ESD 治療早期消化道腫瘤的療效與外科手術相似,且併發症少,具有可控的優勢。對於術後病理提示存在病變殘留的病例,可行二次 ESD 達到治癒性切除。

做胃肠镜就可以切除“消化道肿瘤”?

常見適應證

2012 年,我國制定了消化道黏膜病變 ESD 治療的專家共識,其中,ESD適應證如下 :

①不論病灶大小,無潰瘍形成的分化型黏膜內癌 ;

②腫瘤直徑≤ 30 mm,合併潰瘍形成的分化型黏膜內癌 ;

③腫瘤直徑≤ 30 mm,未合併潰瘍形成的分化型 sm1 黏膜內癌 ;④腫瘤直徑≤ 20 mm,無潰瘍形成的未分化型黏膜內癌 ;

⑤直徑>20 mm 的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等。

術前通過內鏡窄帶成像術(NBI)、放大內鏡、超聲內鏡及 CT 等輔助檢查精確評估病變的範圍、浸潤深度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等情況,可較準確判斷超適應證範圍的 ESD 手術。

做胃肠镜就可以切除“消化道肿瘤”?

優點

一、手術費用較低,創傷較小

毋庸置疑,相比於腹部開放手術,ESD顯得“物美價廉”,而且,無需在肚子上戳出幾個洞、來一條長達十幾、二十幾甚至三十釐米以上的口子、或將胃腸道進行切開、吻合等,創傷大大減小。

二、術後併發症較少

與外科手術相比,ESD創傷小,可控性強,不存在吻合口瘻的風險,不易出現出血性休克、感染等併發症,有利於患者術後恢復。

ESD 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出血與穿孔。根據統計結果,ESD 治療術中出血的發生率為 4.5% ~ 7.0%, 術 後 遲 發 型 出 血 的 發 生 率 為1.8% ~ 15.6% ,術中穿孔的發生率為 1.2% ~ 8.2%。

做胃肠镜就可以切除“消化道肿瘤”?

1、出血

病變越大,ESD術中出血風險就越大,這可能與腫瘤越大血供越豐富有關。

2、穿孔

由於患者在 ESD 術前嚴格禁食,且穿孔一般較小,其所致的腹膜炎體徵常較輕,符合保守治療的指徵,故均予以術中金屬夾夾閉及術後禁食、胃腸減壓、抑酸、抗炎、補液等治療後痊癒出院。若穿孔較大,且術後患者腹痛、腹膜炎體徵加重及體溫持續升高的情況,應及時轉外科手術處理。

三、複發率較低

對於病灶較大的患者,常規手術治療不能將病灶完全切除,雖然可行分次切除,但具有較高的複發率 。但 ESD 可將整塊病灶完整切除,降低複發率。

四、可重複手術

ESD 較傳統手術有更好的調節操作頻率的優勢。對於術後病理提示存在病變殘留的病例,可行二次 ESD 達到治癒性切除,效果確切。

五、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ESD能夠最大限度保留了完整的消化道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更加符合人體的正常生理需要,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術後生活質量。

做胃肠镜就可以切除“消化道肿瘤”?

術後常見注意事項

一、適當禁食

ESD與普通胃鏡檢查不同,它也算是一種“小手術”,如前文所述,ESD術後有出血、穿孔等風險。因此,術後當天建議暫時禁食,第 2天開始酌情進食流質、半流,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

二、觀察生命體徵、腹部症狀、體徵變化

術後注意監測呼吸、心率、血壓等變化,是否腹痛、腹脹等,排查是否出現出血、穿孔等併發症,以便及時治療。

三、定期複查

ESD術中切除組織會做進一步病理檢查,根據病理報告瞭解病變的大小、組織學類型、分化程度、浸潤程度、切緣情況和脈管浸潤情況等,以便進一步治療。對於切緣或基底部存在癌細胞侵犯嚴重者建議外科手術治療。而且,術後定期複查可提早發現癌灶是否復發,常見覆查項目有胃腸鏡、CT、腫瘤標誌物等。

做胃肠镜就可以切除“消化道肿瘤”?

綜上所述,ESD在早期消化道癌症及癌前病變的治療上具有廣闊前景。但即便如此,ESD尚不能完全取代外科手術,對於中晚期消化道腫瘤,外科手術仍是首選治療方式。

做胃腸鏡就可以切除“消化道腫瘤”?------消化病公益科普1436帖

馬醫生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