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看了一份奏折就启用一个布衣出身的年轻人,后果成贤臣

唐太宗看了一份奏折就启用一个布衣出身的年轻人,后果成贤臣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是一位善于虚心纳谏的帝王,他和魏征之间的故事,真是流传千古。除了魏征,贞观时期还有一位宰相也是因为勇于进谏被提拔。此人就是马周。

马周生于601年,父母双亡,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家境贫寒。但是他特别爱学习,博览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武德年间,马周游历到了长安,被中郎将常何招为门客。在常何家中,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代替常何写各种奏折。

一天,唐太宗阅览了常何的奏折后,非常高兴,他对常何说,没想到你还能写出这么好的奏折,文采斐然。常何自知自己才学不逮,是写不出来的。便实话实说,名言这份奏折是自己的门客马周代写的。

唐太宗听了很好奇,便决定召见马周。召见后,太宗认为马周是个良才,便令他在门下省值班侍奉。

贞观年间,太宗令百官上书谈论朝政得失。马周也写了奏折。当唐太宗看到马周的奏折的时候,非常兴奋,史书上说:“太宗览之,未及终卷,三命召之。”

马周所奏的事项,唐太宗都照准施行。

唐太宗看了一份奏折就启用一个布衣出身的年轻人,后果成贤臣

《隋唐嘉话》里记载了两项马周的建议,颁行后,被后世沿用。

第一项是,以前街上早晨和傍晚都有人“传叫”,以警示街上的行人,马周建议,用敲鼓来代替人喊。这事被照准了。

第二项是,确定了城门口进出的次序。以前城门进出是杂乱无序的,马周建议“城门入由左,出由右”。太宗也照准了。这项措施和我们现在的“上下楼道靠右行走”,其实是一个道理。

马周得到唐太宗的赏识之后,仕途顺利,一路升迁,一直做到了宰相的高位。即使是当了高官,马周也一样敢说敢谏。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前往太平宫,对侍从官员说:“臣属听话的多,直言冒犯的少,我今天打算听一听我有什么过失,各位实话实说,不要隐瞒。”担任太子右庶子的马周说:“陛下最近所做的赏罚有以自己喜怒作标准的倾向,除此之外看不到其他过失。”唐太宗听完后,作了反思,接受了他的意见。

唐太宗看了一份奏折就启用一个布衣出身的年轻人,后果成贤臣

可惜的是,马周享年不长,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因病去世,终年四十八岁。真是英年早逝。

马周临终前,曾把他所陈奏事宜的草稿亲手烧掉,家人问他为何如此,他感慨地说:“管仲、晏婴揭露君主的过错,为求死后名声,我不做这种事。”

参考书籍:

1、《隋唐嘉话》

2、《旧唐书·马周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