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開封市博物館:承載八朝古都的厚重與華彩

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開封市博物館:承載八朝古都的厚重與華彩

在河南省開封市中心商務區,有一座宋代風格的建築,四周較低的房屋擁簇著中央高聳的殿閣,整體呈現為象徵外城、裡城、皇城的“三重城”格局——這就是開封市博物館新館。

開封市博物館初建並開放於1962年,1988年在開封市包公湖畔擴建,2018年3月新館建成開放。目前,開封市博物館館藏陶器、瓷器、銅器、書畫、雕刻等18類文物8萬餘件,設有“八朝華章——開封古代文明陳列”“東京夢華——北宋東京城歷史文化陳列”“館藏精品石刻展”“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展”四個基本陳列。

歷八朝滄桑

文物是歷史的信物,博物館珍藏著城市的記憶。走在開封市博物館,首先回望的是八千年前的開封。

開封地處黃河沖積平原,早在上古時期,這裡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水系發達,非常適宜農業發展。考古發掘表明,早在7000-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已出現居民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在此地均有發現。博物館展出的石器、陶器,發現於開封城南的尉氏縣興隆崗等地,距今7000-9000年前。這些器物的存在,表明此時期的開封先民已離開洞穴進入平原,形成相對定居的原始聚落。這一時期的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生活用具中陶器居多,製陶業成為最具特色的手工業門類。

今開封城東北約20公里的開封縣杜良鄉北部,有一個村莊名叫“國都裡”,相傳夏代都城曾設於此地,其村名因而沿襲至今。夏之後,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梁、後晉、後漢、後周,乃至北宋和金,共八個朝代在開封建都。開封市博物館的眾多文物,訴說著幾千年滄桑變幻的歷史風煙。

《宋真宗皇帝空桑伊尹廟碑贊》拓片,講述的是宋真宗曾親至伊尹廟祭拜伊尹的故事。這座伊尹廟,位於伊尹的出生地開封杞縣葛崗鎮空桑村。伊尹,原名伊摯,又叫阿衡,他輔助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後做了商的執政大臣“尹”,所以後人稱之為伊尹。伊尹為商朝立下汗馬功勞,一共輔佐過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王,在醫學、廚藝、軍事等方面均有傑出成就,被稱為“一代賢相”“烹飪始祖”。

春秋早期,鄭莊公在今開封市祥符區朱仙鎮附近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戰國時期,魏惠王遷都於大梁(今開封市鼓樓區),興水利、修長城、聯諸侯,國力日盛,大梁由此成為繁華的名都大邑之一。西漢,開封境內設浚儀縣,浚儀作為開封的名稱,沿用了八百年左右。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將啟封縣改為開封縣,這便是“開封”這一名稱最早的由來。館藏的漢代畫像磚石、建築明器和壁畫,反映了漢代高超的建築藝術,也體現了當時開封的田莊甲第、物殖繁華。

隋朝置陳留郡於浚儀縣,後改陳留郡為汴州。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時任汴州刺史的李勉遂對原汴州城進行了擴築,史稱“築羅城”。擴筑後的汴州城位居水陸要衝,不僅是中原的一個軍事重鎮,也是當年大唐王朝的“王室藩屏”。唐代是開封歷史上又一個大發展時期,汴州的政治、經濟地位日益重要,一躍為繁華的“水陸大都會”。博物館內巨大沙盤復原了唐汴州城的景觀,這一古城堪稱今日開封城的雛形。館藏的唐三彩陶器色澤豔麗、形體圓潤飽滿,體現了唐代藝術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徵。

宋代“汴京富麗天下無”。宋瓷沉靜素雅、規整大氣,官窯、鈞窯、汝窯、定窯、哥窯是北宋五大名窯。館內陳列著一件件精美的宋代瓷器,雖經千年風雨,釉色依然瑩潤如新,美懾魂魄。

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開封市博物館:承載八朝古都的厚重與華彩

宋代玫瑰紫窯變鈞瓷碗

“這件玫瑰紫窯變鈞瓷碗,是我館館藏宋代精品瓷器之一。”開封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趙龍說,“‘鈞瓷掛紅,價值連城’,宋代鈞瓷窯變以紫色、紅色最為難得。這碗出土於禹州扒村鈞窯遺址,胎質純厚緊密,外壁為玫瑰紫色,碗口處有一大片玫瑰紫斑,玫瑰紫與天青色錯綜掩映,互相襯托,彷彿天邊的晚霞熠熠生輝。”

憶東京繁華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名為東京。北宋時期的開封經濟文化發達,社會生活繁榮,人口超過百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

在開封市博物館,北宋168年的建都歷史成為展覽重點。“宋代科技展”展示了宋代天文、軍事、航海、醫藥、冶煉等方面對世界科學技術的巨大貢獻。“《清明上河圖》專題展”,展示了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及相關文物、史料。博物館的幾件鎮館重器,也都與北宋有關。

北宋“開封府題名記碑”記載了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二月到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共計146年間183名開封知府的姓名、官職、上任時間等,是這一時期內有關開封府歷代行政官員最完整的資料。此碑高214釐米,寬96釐米,厚24釐米,四周以蔓草和纏枝牡丹鑲邊。碑額篆刻“開封府題名記”六字,碑文為楷書,共21行,每行字數不等。碑的中部有一處凹痕,凹痕處被磨去的名字是包拯。包拯於嘉佑二年(1057年)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雖然在開封府任職僅一年零三個月,但他革除弊政,執法如山,受到百姓愛戴,人稱“包青天”。後人在觀看此碑時,不由得要去摸一摸包拯的名字,對他的事蹟評說一番,久而久之,指痕越摸越深,時至今日,包拯的名字幾乎看不清,只留下半指深的指痕。

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開封市博物館:承載八朝古都的厚重與華彩

開封府題名記碑(局部)

除包拯外,題名記中還記載了許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如歐陽修、范仲淹、寇準、蔡襄等。此碑原立於宋開封府衙署之中,明朝末年黃河水淹開封,清初遷開封府署於今開封縣街,在府署前建包孝肅公祠,把碑移至祠內。民國初,廢府存縣,石碑仍存祠內。1971年,它被運回開封市博物館收藏。

北宋“大晟夷則”銅編鐘原為徽宗朝所行“大晟”新樂中的編鐘。這件大晟鍾通高27.5釐米,寬18釐米,鐘的正面刻有“夷則”二字,“夷則”是古代音律之一。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在今河南商丘出土了6件編鐘,因鍾出土於春秋時期的宋地,徽宗認為是祥瑞之兆,遂設立“大晟府”,重製新樂,命工匠鑄造“大晟鍾”。每套鍾基準音高都是黃鐘宮,作為標準音律定音,真正實現了“音同高”,這樣就能保證一首樂曲在另一個地方演奏也不會走音。大晟新樂於政和三年(1113年)始成,宣和七年(1125年),隨著金兵南下,這批樂器在北宋宮廷裡的使用也就結束了。大晟鍾目前傳世極少,河南僅開封市博物館存有一件,非常珍貴。

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開封市博物館:承載八朝古都的厚重與華彩

宋代大晟鍾

“我們館裡還有一件不得不說的重器,叫水運儀象臺。”開封市博物館館長曾廣慶介紹道。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至元祐七年(1092年),蘇頌和韓公廉在東京(今開封)合作設計出水運儀象臺。它是一座上狹下寬的四方臺形木結構建築,高約12米,寬7米,上下分三層。上層為渾儀,中層渾象,下層為報時裝置,集天體觀測、天象演示和報時功能於一體。水運儀象臺是11世紀末一部傑出的天文儀器,李約瑟認為它是歐洲天文鐘的直接祖先。

可惜的是,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之後,將它拆解運至燕京(今北京)重新構建,但是不能運轉。公元1214年,金都南遷,這座存在了120多年的精美之作最終毀於戰火。所幸蘇頌編撰了《新儀象法要》一書,記述了水運儀象臺的工作原理、詳細尺寸與構造。日本、英國及中國臺灣都曾依照此書,對宋代水運儀象臺進行一比一的仿製,但都很難完全靠水運行。經過多年研究,開封市博物館仿製出了一比一、完全靠水運行的水運儀象臺,再現了昔日世界上最先進、技術綜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機械裝置。

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開封市博物館:承載八朝古都的厚重與華彩

仿北宋水運儀象臺

寄美好願景

步入古色古香的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展廳,一系列喜慶豔麗的年畫就映入眼簾。厚重的顏色、誇張的對比、精美的印製,處處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年畫出自一位90多歲老人之手,他就是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郭太運大師。老人滿頭銀髮,身姿矯健,笑聲爽朗,許多來館參觀的觀眾在驚歎其精湛技藝的同時,都喜歡與他合影留念。“你幹了一輩子,你就是朱仙鎮木版年畫的‘門神’,我是你的粉絲。”一位業內專家對老人說。

版畫萌芽於漢代,在漢代臘月除夕,民間已有在門上畫虎或者是神荼、鬱壘來驅邪避兇的習俗。到了唐代,鍾馗逐漸取代神荼鬱壘成為新的門神形象。宋代商業和手工業的發達以及雕版印刷的完善和應用,為年畫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明清時期是朱仙鎮木版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僅在朱仙鎮一地的年畫作坊就多達300餘家。

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曾多次稱讚朱仙鎮木版年畫,“樸實,不染脂粉,人物沒有媚態,色彩濃重,很有鄉土味,具有中原木刻年畫的獨有特色”,十分精準地總結了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精髓。

朱仙鎮木版年畫用色十分講究,歷史上以礦物、植物作為原料,運用炒、熬、濾等多道工藝,精心炮製,使年畫絢麗多彩。普通年畫以黑、黃、紅、丹、綠、青(紫)六色,由淺逐深,依次套印而成,有些畫樣還需加託水紅。高檔年畫與神像畫,人物之眼眸、鬍鬚、服飾需加套水墨、金粉,套色可多達9遍。吉祥納福類、戲曲故事類、神像人物類、門神類等等,年畫的題材和內容豐富多彩,就像一本民俗百科,寄託著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與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