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羣經濟學大師,爲什麼做不過一個薛兆豐?

这群经济学大师,为什么做不过一个薛兆丰?

每週為你帶來一篇有洞見的文章

这群经济学大师,为什么做不过一个薛兆丰?

你應該聽說過薛兆豐,而且很可能也買過他的得到專欄。這是中國最成功的科普性經濟學專欄,有將近30萬人付費購買。

但你應該沒聽過人文經濟學會,而且,如果你並非經濟學專業出身,很有可能連它的創始人茅於軾也沒有聽過。至少,知道茅於軾茅老的人遠遠沒有知道薛兆豐的人多。

人文經濟學會是茅於軾茅老在 2012 年發起的一個公益性組織,成立的初衷是給普通人普及經濟學知識。

除了茅老,參與組織的有經濟學家張維迎、陳志武等等,林毅夫、許小年這樣的大師也會幫忙做講座。組織裡面還有不少企業家,比如梁建章、周航等等。

幾乎隨便拎出一個人來,專業水平都甩主流經濟學界看不上的薛兆豐幾條街。

而且,不算大師們的時間,這個項目光資金投入就幾百萬,有專職的人員精心打理,定期發文章、辦講座。

这群经济学大师,为什么做不过一个薛兆丰?

可這麼多經濟學大師投入了數百萬資金,用6年時間做的免費講座和文章,卻沒有太多人知道;而算不上大師的薛兆豐卻通過1年多時間,收費199,更好地完成了經濟學的科普工作?

你可能會覺得,是得到的宣傳工作做得好。可人文經濟學會有那麼多企業家,找不到一個懂宣傳的人才嗎?

人文經濟學會的理事周航,寫了一篇文章,很好地解釋了這件事:“公益組織有一種天然的道德優越感,卻不那麼注重效率。

公益從業者會自然而然地認為,我們做的是一件多麼崇高的事業,我們的付出都是為了支持別人的事業。可這樣真的解決問題了嗎?”

一句話概括其中的差異:公益往往只談付出,而商業會看結果,這就是最大的差異。

對得到和薛兆豐來說,他們需要從用戶手中收到錢,所以會不斷了解用戶需求、分析使用場景,力求幫助用戶解決問題。

對公益組織來說,他們往往看到的是過程,常常被自己的付出所感動。

我在之前的文章提過,我過去做諮詢,做大量的人才研究,尤其是去分析什麼樣特質的人容易在某個崗位上獲得成功。

不同崗位的特質會略有差異,但最大的共性是Result-oriented。關於這一點,我自認為做得很不錯,我相信你也會覺得這個道理很簡單,自己完全能做到。

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我們常常覺得簡單的道理,不是因為道理本身簡單,而是我們的經歷還不足夠深入理解到精髓。一個結果導向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與一般人是不同的:

思維差異1:“怎麼能做到xxx”而非“大概能做到xxx”

逆向思維,從結果倒推行動

我帶過很多年的團隊,在給團隊佈置工作任務之後,對方一般有三種反應。

第一種:趕緊去完成任務

第二種:先澄清要求,再開始任務

第三種:先澄清要求,再根據最終要求倒推一個行動方案,然後按方案來行動

毫無疑問,最後能把工作完成好的一定是第三種人第一種人往往方向出問題,第二種人往往方向可以,但最終結果會打折。

这群经济学大师,为什么做不过一个薛兆丰?

舉個例子,如果你來圈外做教研,我們需要在11月15日上線一門講工作效率的課程,但你手頭有很多其他緊急的事情,你打算怎麼著手?

你可能會記下這件事,反正還早,先把別的事忙完,下個月再開始,這是正向思維,大部分人都這麼幹。

但靠譜的方式是什麼?如果11月15日課程要上線,意味著10月15日要進入最後內測,那麼9月30日就要確定初稿,9月15日要出來文字稿,8月15日要確定詳細版大綱,8月1日需要敲定合作老師,所以7月15日需要找到至少3位合適的候選老師來試講。

而今天,是7月11號,需要定下老師的畫像,才能開始去接觸。

這是逆向思維如果按照正向思維,你會發現最後這件事情多半是搞不定的。

真正結果導向的人,在面對任何任務,都會先想象結果已經完成,然後將結果達成之前的任務倒著列出來,看每個任務如何完成、找誰配合、什麼時間完成。

如果是正向按順序列出步驟,最終就是,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成、能不能做成。

不僅僅是工作任務,定目標也是如此。

之前做諮詢的時候,跟企業高管們一起開會,看大家定目標。一類企業是自下而上,看每個渠道/業務線去年做得如何,然後在此基礎上定第二年的。

另一類企業是自上而下,根據競爭狀況、市場環境等等分析,定一個宏觀目標,然後再倒推,如果要做到這個目標,需要每個事業部/渠道做什麼樣的事情、運營模式如何調整、配置什麼樣的資源才能做到。

毫無疑問,第二類企業的結果往往更好。

結果導向的人,先會想象自己做到了,然後去倒推自己的行動。先有結果,去思考怎麼才能做到結果,而不是先從自己出發,考慮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

思維差異2:“我能贏”而非“我盡力”

相信自己,不會去想什麼退路

剛開始創業的時候,跟一個創業多年的朋友聊天,我說:這件事特別有價值,我希望能夠幫到足夠多的職場人,所以哪怕失敗了,我還是會感覺值得。

對方非常嚴肅地跟我說:還沒有看到結果的時候,你為什麼要假設自己失敗呢?你這樣不但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團隊。

當時覺得對方言重了,敢於面對失敗、抱著一顆平常心,難道不是正確的創業心態嗎?但幾個月之後,我就發現問題了。

創業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會遇到很多從未做過的事情。

每當一件事情需要創新、非常挑戰的時候,常常做不成,但對方並沒有偷懶,而是每天熬夜加班、非常辛苦,問起為什麼沒有狠下心去推,得到的答覆往往是“我已經盡力了,這件事就是不可能”。

那個時候才想起朋友說的話,“我盡力”是會傳染的。

所以,之後我們高管團隊幾個人一起復盤反思的時候,就確認了一個規則:不說“我盡力”,而說“我能贏”。

後來有一次,我們因為一個活動,要跟一些自媒體合作,但是當時只剩下一週的時間,而大多數自媒體是提前3-4周做排期的。

負責的同事說,這是不可能搞定的。當時運營負責人傑西看著他說:不,你肯定可以。

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只需要3家,但是那位同事搞定了10家

这群经济学大师,为什么做不过一个薛兆丰?

“盡人事聽天命”這句話,事後安慰自己是可以的,但事前如果這麼想,那天命多半不會站在你這邊。

往往在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在給自己找退路了,想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天命。還沒戰鬥就給自己的失敗找藉口,是天大的荒謬。

思維差異3:“我需要xxx”而非“但是xxx”

隨時根據目標調整行動

又要說到之前做諮詢的例子了,但做不到“結果導向”真的是大多數企業效率低下的原因。

因為之前的諮詢領域是組織設計和人才發展,其中一塊包括為企業制定未來的崗位和人員規劃。

每次在做訪談的時候,哪怕是一些高管,他們很多也會跟我說“我們部門工作量太大了,大家天天加班到xxx點,你給多規劃一些人手”。

甚至有一次,我跟一位非常資深的HR負責人溝通,他竟然跟我說“你應該從工作量出發來幫我們規劃人員啊,比如把每個人的工作任務拉出來,看他工作量如果不夠,就減少部門人手,如果工作量太大,就相應增加人手。”

可是,如果人手跟最後想達成的結果不匹配,那隻能證明,這些工作量都是無效的啊。

作為一家盈利性企業,為什麼要給管理者還有員工的無效工作買單?他們並未給客戶/用戶提供任何額外的價值啊!

往往在這種情況下,最後進行流程梳理之後,會發現很多工作都是無效努力。所以,最應該做的是調整流程、職責和工作任務。

在產出目標不變的情況下,調整自己的工作。大多數人,都很難做到牢記目標、根據目標調整行動。他們的做法往往是:按照慣性來行動,最後調整對目標的預期。

把目標貼在你每分鐘都能看到的地方,然後按照目標來調整自己的行動。

為什麼大多數人很難具備“結果導向”的思維?

話說回來,為什麼大多數人很難具備“結果導向”的思維?有兩個原因:

1、太在意姿勢

傅盛曾經在他的文章裡面提到,他以前都在想,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如何變得更加牛逼,如何看上去有目標。但是,他卻把“狀態”誤認為“目標”。

人天生有尋求他人尊重的需求,為了這一點,我們會表現自己,讓自己顯得牛逼。比如,偶爾去一次健身房,就曬自己的健身照,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熱愛運動、積極陽光。

可是,卻忘了健身本來的目的是強健自己的身體。

这群经济学大师,为什么做不过一个薛兆丰?

再比如,加班一定要曬出來,讓別人覺得自己很拼、很獨立。買了大牌包包也要曬,讓別人覺得自己掙得多……

最終的結果是,牛逼只在朋友圈裡。實際上,自己工作沒有得到提升、健身沒有什麼成效、薪水也沒有漲,並沒有真正變牛逼。

真正的牛逼,指的是你真正做成了一件事情,而不是做事時候的漂亮姿態。

不要誤把自己的姿勢和狀態,當成前進的目標。

2、太在意他人

圈外跟用戶的關係特別近,所有用戶都可以微信找到我們並隨時反饋問題和建議。

我們公司內部甚至有一個“差評群”,專門把用戶的吐槽放進來,然後所有團隊的負責人都在裡面,讓他們可以有動力改進並完善。

有一次,我們推了新的產品功能,有個用戶非常執著,一定要我們恢復成原來的設計,說現在用著不方便,不符合他的習慣,會浪費他時間。

當然,大多數用戶的反饋是好的。但這位用戶非常執著,運營同事非常禮貌地跟他溝通,還給他發了紅包,我們運營負責人也親自做溝通。

結果,這位用戶依然執著,上綱上線到“你們圈外就是不顧用戶體驗”,還罵罵咧咧發洩了一通情緒。

運營同事委屈得快哭了,花了一整天跟對方來回溝通,跑來跟我說:圈圈,我怎麼才能讓他滿意?你能親自跟他電話溝通嗎?或者,我們恢復原來的功能?反正原來的功能狀態也沒有用戶不滿。

實際上,你沒辦法讓所有人滿意。每個人的習慣有不同,你滿足了A,B就會不滿,滿足了B,C又會跳出來。

打個比方就像高考,唯分數制,大家會不滿、說是應試教育,搞申請制,又會產生很多腐敗尋租。

企業也一樣,激進一點,被詬病沒有人情味,看看亞馬遜前陣子被罵成啥樣就知道了;柔和一點,優秀員工又覺得大鍋飯、要離開。

我還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項制度是能夠讓所有人滿意的。

所以我想說,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應對沖突、抱怨和吐槽的心理準備,不是說要故意發生衝突,而是說,你不能因為一些負面反饋而改變自己原本的目標,導致不敢做很多事情。

對沖突和抱怨的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儘量做到態度很好,但是,有時候你仍然無法消除這種不滿意。

理解“你無法讓所有人滿意”這一點,才能真正做到結果導向。

所以總結一下,想要做到結果導向,你需要:

1、逆向思維,學會從結果倒推行動;

2、相信自己,不會去想什麼退路;

3、隨時根據目標調整;

4、不要誤把自己的姿勢和狀態,當成前進的目標;

5、不要太在意他人。

最後,運營小哥哥來為大家送福利啦!簡單介紹最新推出的《戰略分析訓練營》。

這門課是從L3(商業思維)項目的《戰略管理》課程中,提煉出來的部分精華內容,會教給你7個有效的戰略分析工具,能夠:

1)讓你學會分析所在行業的發展趨勢;

2)從戰略角度看待自己的行業和崗位;

3)學會思考商業問題的7個基礎思維模型。

小哥哥我學過課程,想說這可能是市面上,唯一有效幫你形成行業洞見、提升思維高度並且實際完成分析報告的在線課程。

《戰略分析訓練營》為期兩週:在第一週,學習並掌握7個戰略分析模型工具;而在第二週,通過小組案例分析,你將完成一份有洞見的行業分析報告。

訓練營課表

这群经济学大师,为什么做不过一个薛兆丰?

這門課程原價399元,如果你承諾在14天內,能夠學完課程並且提交行業分析報告,可以99元優惠入學!僅限前500名。(只需先付99即可,完成不了屆時自行補上,圈圈跟小哥哥說:圈外用戶都很好學並且信守承諾,不需要提前收了費用再退

(原價399元)

99元

=

5節戰略分析課程+7個分析模型+同學分享的N份行業分析報告。

並且課程學完可以永久回看~

掃碼報名

(課程來自L3項目,學員不用報名哦!行業分析屆時也會分享)

本文作者:在線商學院品牌「圈外同學」創始人兼CEO孫圈圈,豆瓣高分暢銷書《請停止無效努力》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