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要先拜師再修道!

“拜師”是學習傳統技藝的頭等大事,中國很多傳統的項目都講究拜師學藝,道教也不例外,沒有師父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嚴格的說沒有師承、沒有師父不算入門。道教界向來講究拜師儀式,師徒的師承關係、名份極嚴而著稱於世。

要想成為師門正式弟子,一須經過師父的反覆全面考察(在道場做事情積累功德,消除業障,熏習經典,奠定福德基礎,方有入道資本,以便後日修道無魔,道業精進)培養福德好入道;二是入門後前後都有針對性的“功、課”以便因人施教。身強志堅、方能品行端正。符合條件須舉行隆重的拜師儀式,在拜師儀式上要當眾宣讀《拜師帖》,要表明拜師者願意拜某人為師,要表明自己入門後學習弘揚本門的決心。

拜師是學道入門的關鍵。在網上很多年輕人受到小說,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都幻想拜個“神仙”,“大師”為師。還有的是看到輩分高就去拜,而對拜師所蘊含的重大意義根本不瞭解。實際上拜師是道教傳承的固有傳統,他跟曲藝界的拜師還是有不同的,說相聲,唱二人轉拜師等於師父給個飯碗,而在道教裡拜師是道門經法傳遞,慧命相傳的關鍵,不僅僅是飯碗那麼簡單。師徒之間如父子,又不同於父子。師在道教裡廣義上所有道門耆碩前輩都是師長,諸大天尊及各位祖師也是師,在道門傳承裡真正拜師還要有經籍度三師,有的還約定要有登籙,證盟,保舉等師。狹義的師父是指皈依學道修法的根本師父。

道門的傳承在道教是以“道”為本,師父教授下一代知識道法稱為「傳」,弟子以皈依“道"為本,接受師父的教導稱為「承」。師「傳」徒「承」故稱為“傳承”。拜師求的傳承必須要求得正統道教門派及明師的傳承。說到“正統”何為正統?依奉道教戒律修行,不斷傳承法脈,才視之為正統。現在社會上打著“正統”旗號的太多了,說自己是正統,嫡傳的人更多,但是究竟是否是呢?這就需要時間來檢驗。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太少了。

道教的拜師收徒需要師父先引導弟子入門,煉其心,觀其行。看是否是可造之材,能否有成就。擇黃道吉日,通過上表,傳度,祭祖,冠巾,皈依三寶,師徒傳承儀式才完成。再授其道法,科儀,經綸,術數等學。再看看現在網上可以隨便認個師父,上線就打個招呼,根本不知道師父在何處?根本不瞭解什麼是"傳承"。

弟子拜師後要受戒,在祖師前對師父和自己承諾,約束自己,開始真正的修行跟學習。並要按侍師的禮儀來供養,尊奉師父,與師父心心相印。

還有一些人自稱拜某某菩薩,或是太上老君為師,說自己看見某某神仙或菩薩降臨收他為徒,他在神前磕過頭,領了多少天兵天將。如果按這樣理解,那我們也都在在神前天天禮拜做功課。我們領的天兵也應該不少吧?

道門三寶是以道,經,師為三寶。在道門三皈依中就有:“自皈依師,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的發願。而自己說看見神仙菩薩多虛妄無憑,如果只是依靠一些外道附體所得的治病感應的能力而不是依據先賢祖師們留下的經論來作為修行的依據跟證明,產生不了智慧,慈悲之心不去度眾生是證不了道的,對神像磕多少頭都沒用,說自己有多少天兵那些更是無稽之談,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民間有的法壇門派傳承以發誓孤貧等來約束弟子,傳承多比較混亂,同一門中也各有山頭,這些人所知有限,自裝神秘,一些基礎的東西弄的玄乎起玄,所行之術,千其百怪。社會難於普遍接受,淪落社會邊緣。此非道教,而是旁門。

真正的道教皈依是叫人獲得無上天人福報,出轉輪迴的,怎麼會讓人孤貧夭呢?至於民間某些門派的過功,過執也是靠師父給予,不是依靠自己修行得來。所以這跟道門的傳承也不是一回事。

還有許多人雖然拜師但是心態根本沒有擺對,認為一切都靠師父,依賴師父,如果師父沒達到自己意願就馬上認為這位師父不行。轉投其他師父。也有的拜師前根本也不知道自己拜師後應該的責任跟義務。拜師後,也不知道怎麼樣繼續深造,不按師父教導的去修行,自己主觀上怎麼想就隨自己去做,就自以為是。有的人拜師後也不知道如何追隨老師學習,只象鴨子一樣等著師父填喂。而不知道從師父的言行中去了解跟師父怎麼學習?有的人拜師後還是內心迷茫,根本沒有認識到師父的重要性,一年裡能跟師父打個電話就不錯了。

還有的人拜師後在這個社會生活工作中學道的信心逐漸退卻,有的覺得在師父身上得不到什麼,甚至又轉拜他人為師,轉投他門,或者乾脆放棄的也大有人在。也有一些人對拜師只有一個簡單的認識,甚至,僅僅把它當作成功的途徑,找位出名的大師皈依下領一張《入室弟子證》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作為炫耀的資本。更有甚者甚至把它當做牟利的一個手段,成名的一個臺階。所以那句話說“名師易得,明師難求”是值得玩味的。

當我們拜師時,我們是否考察過自身拜師的動機,是否內心正確的生起信心,隨師父走入玄門之內?是否經歷了選擇對比,是否考察過師父的人品及所學?

自己是否真正認識到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為弘揚道教而決定拜師?是否瞭解能接受自己拜的這個老師的人品,他的思想,性格,生活習慣。每個人都有優缺點,當師父的肯定也不可能就都是完人。所以內心裡不要把什麼都想的太美好,幼稚的結果是自己受傷。還有最主要的是自己能否從師父身上能學習到真正的內涵,學習到自己想學的知識。成為改善自己品質,心性,修煉,生命境界的唯一榜樣?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每個道友在拜師之前必須深入思考並付諸生活實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