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曾想,這匠心打造的精美瓷塑,前生竟是泥土……

​進入漢侯博物館主館大門,映入你眼簾的首先是大型瓷雕——1.92米自回水滴水觀音。如果你仔細鑑賞一下,一定會被它所展現的高超技藝震撼到!

該瓷雕的作者為當代“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許興澤。

許興澤,出生於陶瓷世家(其父許文君是近代瓷雕名師許友義主要傳人之一),從小受藝術薰陶,酷愛瓷雕工藝。11歲起隨父學習傳統陶瓷雕塑技藝,他勤學苦練,刻意求新,虛心求教,博採眾長,為以後的陶瓷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功底。其創作的實心、厚胎原作瓷塑、大型瓷塑,每件厚重傳神,皆為傳世的佳作。

誰曾想,這匠心打造的精美瓷塑,前生竟是泥土……

我們知道,德化傳統瓷雕,由於原料配方和窯爐侷限,均以中、小雕塑品為主,高度不超過1 米。正如明朝陳懋仁在《泉南雜記》一書中記載的:“德化之白瓷……厚則綻裂,土性然也。”陶瓷的厚胎燒製極其困難。而瓷胎中最厚的當屬實心堆塑,進窯一接觸高溫立即“綻裂”,歷史上曾有“十窯九敗”的說法,實心瓷雕作品在燒製過程中,瓷體易爆裂,成品率極低。

1984年,許興澤開始對大型瓷雕潛心鑽研,在造型設計上,他繼承明代雕塑大師何朝宗的傳統技藝,並攻克了整體重心不穩、力點分佈不均及底部承受抗壓力不足等難題;在配方上,他選擇含鋁量高的純淨高嶺土等,研究出適合製作大型瓷雕的瓷土原料配方;在窯爐上,他重新設計新的現代化專用窯爐。經過數十次反覆試驗,他攻下了大型瓷雕的造型、配方和燒成三大難關,成功地燒製了1.7米立龍觀音。該產品榮獲全國第四屆工藝美術百花獎(珍品)金盃獎。在此基礎上,他再接再厲,大膽探索,並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於1990年,成功地研製了具有自動回水和感應滴水裝置的“1.92米自回水滴水觀音”大型瓷雕。這是一件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的成功之作,該作品參加全國第九屆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再次奪魁,榮獲(珍品)金盃獎。1996年,他參與研製“高瓷質、節能稀土陶瓷系列新產品”項目,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誰曾想,這匠心打造的精美瓷塑,前生竟是泥土……

許興澤一生設計並創作了數百種(件)陶瓷藝術品,其創作的《觀音》作品系列,為集古今觀音形象之大成。從整體構圖看,大氣磅礴,非常純熟,充分利用陶瓷原料的特質,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從衣紋佈局與結構看,疏密鬆緊寬窄高低極其合理。可以想象,許興澤定是付出了畢生的苦心耕耘,否則難以達到那樣高深的藝術境界。正是由於他對宗教題材的全面深入探索與深刻理解,把何氏的嚴肅的藝術態度,優秀的藝術傳統、風格與技法融入自己的心田,注入每一項創作,才使能體現他的高度藝術水平的一件件精品不斷問世。

誰曾想,這匠心打造的精美瓷塑,前生竟是泥土……

誰曾想,這匠心打造的精美瓷塑,前生竟是泥土……

誰曾想,這匠心打造的精美瓷塑,前生竟是泥土……

誰曾想,這匠心打造的精美瓷塑,前生竟是泥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