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旬阳汞矿对秦始皇陵地宫的贡献

安康考古人员在清理老洞过程中,地质工作者于坍塌积石中,发现古人遗留的铜铁工具有斧、锤、凿、耙等,这些工具皆锈蚀严重,有的仅能辨出器形。其中公馆7号老洞出土的一罐水银,是最重要的线索。罐为陶质,灰色,直口,高领,球型腹,圆底,有子母口盖,肩部饰四道弦纹,腹部以下饰交错绳纹,总重15.6公斤。从器型来看,为汉时物无疑。还有一条线索则是,自公馆翻越羊山至砂洞沟矿区途中,还发现一处汉代遗迹,虽然文化层尚未确定,但在此地采集到大量灰色饰绳纹之板瓦和筒瓦。在砂洞沟一老矿洞口并有一面约12平方米摩崖遗迹,虽已漫速,仍依稀可见字迹,若隶若篆不似汉以后物。

安康旬阳汞矿对秦始皇陵地宫的贡献

除以上线索外,近几年文物考古调查,在一些汉墓里还曾出土过朱砂和云母片。朱砂是提炼汞的主要矿物,这一切都在提示我们,有汉一代,安康地区已经开采朱砂和普遍使用水银。

旬阳水银山的停采时间,应在北宋以后。成书于宋的《太平度宇记》里还有金州贡宋砂水银的记载。南宋后未见著录。明清史籍和志乘虽列有条目,但只是袭用《太平寰宇记》的说法而已。从此,旬阳水银山便湮没无闻。著名地质学家戴安周先生根据上述种种情形考证研究认为:“从旬阳汞矿所处地理位置和古矿洞的开采时间推断,旬阳汞矿的始采时间与秦始皇修陵的时间基本吻合”。始皇陵地宫“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洲部县地理之势”、“且又涂以丹”。丹和漆都是涂料。丹又称为朱砂。涂丹漆的目的在于防潮,这就需要大量的丹、漆、水银,过去研究者泛指取自巴蜀。殊不知战国之际安康亦为巴蜀,后来才成为川、贵的专称,故谓始皇陵的朱砂水银为贵州所出。

安康旬阳汞矿对秦始皇陵地宫的贡献

然而,1988年贵州省文物普查中提供的报告认为:“省境内遗存的各种矿治遗址有50多处,其中铜仁万山汞矿遗址最为著名。求矿开采于明水乐年间,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建大万山汞办局,从事宋砂开采”。时间上万山汞矿开采晚于始皇陵营建时间,空间上贵州距长安万里之遥,道路险阻。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长途搬运大量的朱砂、水银,实在难以令人相信。因此不少地质工作者对始皇陵所用朱砂、水银出自贵州一说存疑。旬阳公馆汞矿和古矿洞群的发现,打开了人们的思路。自公馆下游小河街沿乾佑河入镇安、柞水,走古库谷道入长安(库谷道为先秦所修,汉代即已废弃)道路甚近。因此人们终于考虑到始皇陵地宫所用丹砂、水银可能来自旬阳水银山这一历史是事实。

安康旬阳汞矿对秦始皇陵地宫的贡献

旬阳公馆汞矿,自1959年陕西省地矿局第一地质队劫探以来,隆隆的开山炮声唤醒了沉睡近两千多年的大山,终于揭开了水银山历史上新的一幕・探明了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可供独立开采、综合利用的特大型汞锑矿床。并查清了外围地质和朱砂次生扩散晕的分布情况,为继续寻找原生汞矿,进一步扩大矿床规模提供了可靠线素。随着公馆汞矿的开采利用,古老的水银山将为安康的腾飞谱写出新的篇章。

网络配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