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的中药材发展

安康历史上的中药材发展


安康地区的植物药一直为世願目,到了唐代,因为朝廷对医药的重视,自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玄宗制《开元济方》五卷,颁示天下,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八月,又敕郡县长官就《开元济方》选选取切要者,于村坊要路榜示宣布。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二月,德宗又制《贞元元集要广利方》五卷,计856方,颁行州府,散题于大街通道上。安康是植物药之乡,因而莅任安康的行政长官,自然十分重视药物的开发和利用。元和年间(公元806-820),著名诗人姚合刺史金州,于是安康的药物又堂而皇之地进入文艺殿堂。如姚合《题金州西园九首》,其二《药堂》:“时闻有仙鼠,窃药檐隙间。”其七《石庭》:“药草枝叶动,似向山中生。”又如《寄紫阁隐者》“养情书览苦,采药路多深。”《期无可上人不至》:“客来初夜里,药酒自开封。”还有“点兵寻户籍,烧药试仙方。”“地僻无驿路,药贱管仙山。”从姚合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康植物药资源十分丰富,他作为地方行政长官,不仅上山采药,还在园中种药;既亲自烧试药方,又将植物药泡酒,制成药酒。药几乎成了他政务的一部分。无怪乎著名诗人张籍在送人来金州时,也嘱咐到金州找植物药多的地方居住,《送僧归金州》说:“闻道汉阴山水好,师行一一偏偏经过,事须觅取堪居处,若个溪头药最多?”唐代是安康植物药的繁荣时期,《唐新修本草》、《唐书・地理志》等书所记的植物药就多达130多种,其中15种是进贡朝廷的专项药物。据《镇坪乡土志》说:“药之类民利赖以资事畜者,莫如黄莲、党参、当归、大黄、花椒为最夥。”又说:“光绪庚寅(光绪十六年)之灾,高山种洋芋谋食,种药材谋衣。

安康历史上的中药材发展

自洋糜烂无种,高山人一往而空。药材类如黄莲、党参,大起价值,谋利之人渐由低山运粮至高山老林,兴种一切药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