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再出發

再回首,再出发

學者鄧開頌曾言,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於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這也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每一座城市的興衰都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港澳臺地區的傳統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香港、澳門、臺北這三座城市的發展又呈現出怎樣的精神面貌?

香港:形成“獅子山精神2.0”

旺角的街頭,擠滿了人群,每一個人步履匆匆。這裡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每平方公里有13萬居民。香港作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建築十分密集,大量摩天大樓分佈維多利亞港兩岸,高度逾100米的建築超過3000座。不僅是高樓大廈的密集,重複排列的住宅區和居民樓是香港城市的特點。

上世紀50至70年代,化工、紡織、五金和電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香港興起。這裡的奮鬥者以其精湛工藝與高效交付能力而自豪。也正是得益於這種高效率與產出,這一期香港的製造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一曲《獅子山下》將老一輩香港人攜手共患難、艱苦拼搏的精神唱響。“獅子山精神”成為了白手創業的奮進者、勤勞敬業的企業員工辛苦打拼的寫照,而獅子山也成為香港精神的化身。

1980年代初,在內地改革開放的帶動下,香港製造業大部分移至內地,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旅遊等產業得到高速發展,香港實現了從製造業到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香港的每一次成功轉型都離不開刻苦耐勞和勤奮拼搏的香港精神。這種精神還包括自由、民主、多元、包容等元素。此外,誕生於1995年的卡通形象“麥兜”,也是香港文化的經典代表,代表著一種平凡卻擁有偉大夢想的樂觀精神。無論是在不同領域創業的老中青企業家,還是在電影行業堅守的電影人,親力親為、靈活高效、吃苦耐勞、專注付出是他們重要的文化基因。

在香港迴歸祖國之後,先後歷經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SARS爆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等,也迎來了與祖國共同成長的重要機遇。香港“超級聯繫人”、“金融代理人”的角色在人民幣國際化、中國企業走出去等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信息時代全面到來的今天,香港的科技產業發展講述著港人的創新與務實。比如,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商湯科技,其創始技術團隊來自於香港中文大學湯曉鷗教授的多媒體實驗室;無人機領域的旗艦企業大疆創新,是其創始人汪滔在攻讀香港科技大學碩士學位期間創辦,並通過導師李澤湘教授協助孵化而成。近年來,在特區政府支持下,香港科學園、數碼港、科研機構等不斷髮展壯大,為香港經濟的發展注入新動能新活力。

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將不斷推進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構建世界級城市群藍圖。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香港必須發展高增值及多元經濟,包括開拓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等新經濟領域,並把握國際“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為未來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秉持勤奮拼搏、公平、務實及開放包容的香港精神同時,緊跟時代機遇,激發創新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獅子山精神2.0”將煥發新光彩。

澳門:傳承之中譜新篇

長期以來,澳門儘管地域小,但一直處於中西文化交匯之處,在語言、文學、法律、教育等方面,與外來文化都保持了緊密的聯繫。這也成為澳門多元文化的獨特寫照。澳門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西方的自然科學技術,東方的文化精華,從這裡傳向世界各國,使澳門文化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斑斕色彩。

某雜誌曾開展了關於“澳門精神”的討論,引起了廣泛關注。澳門著名時事評論員鄭國強通過對澳門長期歷史的考察、地緣政治的變化等提出,澳門精神的實質是“得風氣之先,敢為天下先”,是一種擁抱海洋文明,不囿於固定的思想模式,求新求變,敢於逆境求存的精神。“澳門的生命力就猶如生長在山野巖縫中的小樹,只要有丁點的生存空間,種子就會萌芽生長。”

曾經同屬一個行政區域的中山、珠海、澳門地區被稱為“香山”,在長期發展工程中形成了“香山文化”。而澳門文化是香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廟宇之多,顯示了澳門人對民族文化的強烈認同。據稱,在宋代時,已有中原人士移居澳門。香山文化既重視傳統,又勇於創新,形成了傳承性、包容性、創新性和開放性等文化特點,而這些特質也成為澳門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儘管每當人們提到澳門,總是對獨特的建築或繁榮的博彩場充滿好奇和嚮往,但在這座既古老又嶄新的城市,正在通過努力保護歷史文化,保留獨特的歷史風貌,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文化優勢不斷激勵著青年一代愛國愛澳的自豪感。澳門正在不斷增強大局意識和憂患意識,促進創新發展和協調發展,不斷推進“一國兩制”在這裡的成功實踐。

臺北:繁華中的質樸溫情

與廣州一樣,這裡是面向世界的現代化都市,但在其繁華背後,更深含一種質樸與溫情。在臺北,最著名的高樓為101,不過許多街道仍古舊氣息濃郁。作為臺灣省的省會城市,臺北在金融、傳媒、電信營運等方面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中,服務業尤令臺北煥發著活力和生活氣息。

東西並存、新舊融合,玻璃帷幕的現代建築與山形屋簷完美融合,將臺北魅力浸潤在城市的繁華與脈脈溫情之中。

那份質樸溫情,點綴在無處不在的一份便利:隨處可見的便利店、夜間經營的診所、處處可見的咖啡館、二十四小時不打烊書店,都為城市打開了一扇扇熱情友好、與人為善的溫暖之窗。

臺北重慶南路的書店街,被譽為是愛讀書的臺北人記憶裡的“精神地標”。重慶南路一段曾聚集臺北百家書店,素有“臺北書店街”的美稱,作為臺北的重要文化地標,這裡承載著臺北百年閱讀記憶。三民書局和建弘書局是重慶南路最大的兩家書店。面對現代科技發展的現實和讀者群變化,這裡也在尋求轉型。

論臺北的城市溫度,不能不提誠品書店。有人甚至感嘆:“臺北沒有高樓大廈那耀眼的繁華,沒有霓虹閃耀那痴人的迷醉,也沒有大江大海那雄壯的山河,但是臺北有誠品書店。”與其說這裡是一個書店,不如說是一個複合型多功能的文化生活場所。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15年8月評出的17家“全球最酷書店”中,臺北誠品敦南店榜上有名,入選緣由就是它1999年首創24小時經營模式,且售賣多語種書籍及雜誌。

其後,誠品書店逐漸擴張到出版、畫廊和策展等諸多行業,成為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產業座標之一。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先生曾在一次演講中說到,“我選擇了人文關懷的愛、藝術的美和人類文明社會不斷的精進和創意。我相信這三個元素能融合在我們的生活裡面。這也就成了誠品的宗旨:人文、藝術、創意”。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裡的市民精神。

再回首,再出发
再回首,再出发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