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要斩蛇?

努力的人最美ai


刘邦斩蛇明显就是个传说故事,应该是为其政权塑造合法性的依据,但是仔细分析起来,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这个传说未必是刘邦自己造的,而是王莽给他加上去的!

我们先看看故事的经过:高祖在刚起义的时候,有次夜行遇到白蛇,高祖借着酒意,一剑把白蛇砍成两段。之后有人路过这里,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白蛇旁边大哭。路人甲问是什么情况呢,老太太说我儿子是白帝的儿子,被赤帝的儿子杀掉了!这个人刚想说你有病吧,吹牛不打草稿之类,但老太太眨眼就不见了。

赤帝子杀白帝子,和当时流传的五行相胜说有关,即火德胜金德。但问题是,秦朝确定的不是金德,而是水德,这又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应该说黄帝子杀黑帝子才对啊!事实上,汉初为了表示继承秦朝也是用水德,但是到了汉武帝时代就确定土德了。这和《史记》的写作时间相符,那么,司马迁这样写,就没理由了。

但是,史书是可以改动的,《史记》并不是写成后就不变了,“《孝武本纪》”不是连汉武帝的谥号都有吗?而汉朝确实是在西汉末年才改为火德的。之所以要这样改,是因为篡位的王莽自称土德,但是王莽并不是灭汉,而是接受禅让。所以又搞出一套五行相生说,也就是汉朝的火德生了新朝的土德,那么秦也相应变成汉的火德克的金德了。

那么就是:

汉初:秦(水德)——汉(水德)【继承】

汉中:秦(水德)——汉(土德)【五行相胜】

汉末:秦(金德)——汉(火德)【五行相胜】——新(土德)【五行相生】


林屋公子


关于刘邦这个人,他身上所用的帝王气的传说特别多,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传说都是跟吕后有关,比如说曾经吕后向其他人说起过,说他以前给刘邦送饭,那个时候刘邦因为犯的事情逃到山里面送饭的时候不需要去看路的不也不需要知道他到底在哪儿?她说会有一种气息会引导他一路走到刘邦的地方,然后把饭送给他。

并且关于刘邦的出生,有一点儿给刘邦父亲带绿帽子的嫌疑,汉朝官方说法说刘邦母亲和父亲以前出去游玩的时候,刘邦母亲突然丢了,然后刘邦的父亲跑到河边找到刘邦的母亲刘邦母亲当时一脸潮红啊,身上还裹着一条蛟龙,刘邦的父亲立刻把蛟龙给赶走了,看着他母亲说你哪里地方不舒服吗?然后刘邦的母亲说他梦见天神,而且俩人还发生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就本质上来说,我是绝对不认同这件事情发生过,不是说刘邦他母亲没和天神发生过那啥,而是这种事情没有出现过,为什么刘邦等到他长大以后,刘邦的父亲对于这个孩子可以说是不管不问,甚至觉得这孩子没出息,真如果发生了这种事情,刘邦母亲不明不白的生了小孩儿。刘邦父亲如果相信了,当然是把他像个祖宗一样供着。刘邦当父亲如果不相信,那刘邦就不可能存在。

从上述两个故事来说,当时刘邦为了伪装自己,是帝王的传人是上天的儿子,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编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条故事就是汉高祖,斩白蛇。

我看了一下其他的回答,(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有人说这是王莽编的一个故事,但我觉得这一点不大像,原因就在上一个故事,从什么时候开始,刘邦就是神的孩子呢?如果说仅仅只有上一条故事作为铺垫的话,那么别人是不会相信你是神的孩子,你必须还有另外一个故事来证明你是炎帝的孩子。

我们翻遍了刘邦边的各种编的故事,就是没有其他的一个故事来证明刘邦式神的孩子,只有这个汉高祖斩白蛇才证明刘邦是天神的孩子,而且已经明确指出他的父亲是谁,所以两个故事应该是有一种承接性的。而且刘邦在后来他的部队,他使用的旗帜全部是红色的,可以说他的部队,见到红色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如果没有这个故事,也不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

然后回到这个问题上,为什么会说刘邦要必须斩白蛇呢?

我们去看当时刘邦生活的土地是楚地,也就是以前楚国的土地,这片地方什么东西比较要人命?比起扬子鳄,还有大象这些数量比较稀少的动物而言,蛇更加能引起当地人的恐惧。我们知道,在上古时代伏羲一族,他们的胜利的图腾就是一条蟒蛇,而且在世界上各个文化地区来说,蛇在文化里面占有着一袭重要之地,因此用蛇来编造谎言可以说得通,因为蛇不仅具有危险性,而且神秘性特别强,所以对于这种动物,当地的人士表示敬畏的,其他一些原始部落甚至相信蛇是上天的使者。

为什么会是白色的呢?白蛇代表的是它本身的属性,蛇跟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说你伏羲的蟒蛇作为原型设计出来的龙就是号称它能够腾云驾雾,而且能够以江河湖海作为家园,蛇跟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白色代表的是白泽,我们知道秦国是水德,所以秦始皇的衣服都是黑色的,这代表着厚重的那种水的文化,跟水对立的是什么,火,所以刘邦极力要求自己要是火的儿子,看看当时编谎话的时候说那个老妇人说什么说刘邦是赤帝的孩子,赤帝啊!说的就是火。

火不是被水克制吗?为什么会选择他呢?那你们就是真的对五行学说不了解了,火生土,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事实上就已经证明了二者之间的从属关系,刘邦是赤帝的孩子,赤帝是火,火生的土,刘邦自然属性就是土。

虽说如此,但是在汉朝初年的时候,皇帝的服饰仍然是黑色的,这一点跟汉朝一开始所启用的思想有关。汉朝一开始所应用的制度仍然是秦国的制度,虽然略有松动,并且那个时候虽然到家摆在台面上,但是真正汉朝的主流统治思想是法家,不要觉得惊讶,真的是法家,汉武帝初年曾经针对整个国家的情况,汉武帝召集了一帮法家的学术者,要求他们一起讨论出一个所以然来,结果这帮法家的学术者只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天天在那里说一定要严法,严苛去管理人民。汉武帝老茧都快听出来了,最后一拍桌子,这帮人不用了,然后换成了一批儒生,当然,对于刘邦来说,真正不想改朝服的原因还是因为太忙了 ,秦始皇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套独特的政府体系,还有衣服,但是最终的结果自己死的太早,诺大的帝国好好的便宜了其他的人。

刘邦也想省点脑细胞,而且底下那批人也不知道什么叫服饰的美,所以凑合着用吧。

直到后来思想上的改变,再加上大汉王朝重心的转移,才导致汉朝皇帝的衣服出现了某些程度的改动,当然,这是后话。


漩涡鸣人yy


天子,天子,天之子也。


刘邦要斩白蛇。这是上天注定要他取代前朝的一个征兆。秦始皇建帝国后,把黄河(古称河水),改成黑水。国旗服袍冠带"尚黑",就是黑色。至于白蛇,是秦文公出去打猎,碰上奇异之事,这蛇成了吉祥物。又因为秦国在西方。属金,属秋,其色为白。(东方青,西方白,北方黑,南方红,中间尚黄),这是"五色"与"五方位的对映,与五行对应,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方为土。(天子居黄土高原)由此后代人牵强附会。刘汉变秦嬴,所有的东西都改变来过。白蛇代表的秦朝,赤帝子把它斩了,赤帝子就会取代秦朝而重建帝国。汉朝的服色制度,在武帝前承袭秦朝,改制后逐渐变成黄色,黄色成了主流颜色。


这种"找来"的借口,随便在古史里一翻,那天子,帝子的"老汉″都是上天下到人间来干的荒唐事。目的只是向人们宣告一下,朕是上天来的。王位帝位非朕莫属,觎觎者非死即亡。以故,但凡有点异兆的出现,统治者如临大敌,非扼杀于襁褓中不放心,就是怕异姓取代前朝。你以为秦始皇硬要出去游玩?他是听说东南有天子气,才出去消弭它。不想死在路上。


这种征兆不少。契,古圣人,他妈吞鸟蛋而怀孕,哪儿来的蛋,天上玄鸟衔来正好落在那女士口中,女士一惊,吞下而孕,不久生下契这个圣人。还有调皮女孩踩了天神的脚印,而受孕,又是无父而生的帝尧。刘邦先生的妈,吕媪,于野外林地中梦与神交合而生下汉高祖。均是同出一理,找到这些"名正言顺"的借口,让人敬畏而己,然后搞起事来才一帆风顺,让人不疑,甘心乐意跟着"革命",革前朝的命。刘邦先生斩了代表秦帝国的吉兆物白蛇,他满怀信心地等来乱世,结果,让他执着地取代了前朝的大秦帝国,这,给闹的……


劉一千五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属于真正的“极品屌丝”。他是平民出身,父母和祖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因此,刘邦出生后就得面对这样的现实:家里穷的丁当响,连温饱问题都是一种奢求。而刘邦在家里排行老三,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多一张嘴就要多一碗饭,于是很小的时候不得不踏入社会。

后来一步一步逆袭成皇帝后,刘邦为了彻底改变自己的形象,让后人认为他是“根正苗红”的真龙天子,只好在“神化”方面下功夫。为此,他杜撰了“斩白蛇”起义的闹剧。

为什么要斩白蛇,是有原因的。因为刘邦在此已经在出生上做了文章,让天下人认为他是“姣龙缠身”身生。

刘邦这样做本着强基固本的原则,先改变“爹”的形象,而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他硬拉来一条龙,与自己的母亲干那件事。结果呢,他就成了赤帝的化身。

出生进行了包装后,效果是看的见,刘邦的清贫形象一下子变得光辉起来,但刘邦并没有小富即安,为了证明自己的生父蛟龙是赤帝,他成功杜撰了白蛇这个配角。

当时的刘邦刚刚起兵反秦,他与部下行走在沼泽之中。突然,走在最前面的一位小兵报告说前面路中间,有一条大蛇挡住了道路。而此时刚刚喝了酒的刘邦壮着酒胆,来到大蛇前,拔出利剑,一剑把白蛇斩为两断。第二天,一个老妇人抚蛇痛哭,众人问老妇人大哭的原因,老妇人说他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变化为蛇,挡住了赤帝子的道路,所以被赤帝子杀死了。

以上的真伪,明白一看就知道。但刘邦这们欲盖弥彰的做法,这样大费周折地在白蛇身上下功夫,就是为了明他是龙之子、神之子。而他的后代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龙子龙孙。

总之,刘邦如此“兴爹”之举,创造了蛟龙生子的神话,创造了帝王神话,也创造了历史,令人叹服。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斩白蛇事件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白蛇是白帝子,而斩蛇的刘邦就成了赤帝子,刘邦的身世传说很多,多为神话,参见《史记》。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句话出自《汉书·武帝纪》,大意是,要想成就异乎寻常的丰功伟业,必须要依靠与众不同的人。

如何才算是“非常之人”呢?古代的标准有两条:一是要有与众不同的容貌,二是要有与众不同的事迹。

先说他的容貌。《史记》记载: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隆是高,准是鼻,隆准便是高鼻子。颜是额头,龙颜便是拥有像龙一样隆起的额头。

所以,刘邦的长相是:高高的鼻梁,突出的额头,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一看便知是“非主流”人类。

再说他的事迹。刘邦的奇闻异事很多:老母刘媪梦神而孕,赊酒醉卧酒家后被免单,见始皇帝而叹息“大丈夫当如是”,空手赴宴而抱得美人归……

当然,这其中,最出名的还得数斩白蛇。

  我们都知道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创始人,他是怎么起义的要说斩白蛇起义,话说在始帝末年刘邦押解徭役快到骊山时,徭役有的不负劳苦纷纷逃亡而去,于是刘邦心生善念放走了所有的徭役。有几个徭役心存感激决定要跟随刘邦,这是刘邦已进喝的酩酊大醉啦,于是大喝一声反了,就带领他们逃亡大泽之地。

黑夜逃亡,必须探路于是刘邦命一人前去探路,不一大会探路的人就会来啦,惊恐万分的说,前面有一条水桶般粗细的巨蛇在前面挡住去路怎么办呢?刘邦酒壮英雄胆,拔剑而起,怒喝道:“我是非凡之人,脚踏72颗痣,我们是顶天立地的男子,岂能怕蛇?我倒要看看谁敢阻我去路?”刘邦冲到前面开路,走不多久,果然一条巨蛇盘踞在道上,把小路堵得满满的,雾气弥漫,飘过一团团腥气,令人作呕。刘邦挥剑将白蛇斩为二段,腥热的污血喷了他一身,没走出几里路,刘邦酒性大发,昏睡在路旁,旁边人急忙扶起,赶路而去。

后面的人走到斩蛇的地方时,看见一个老妇人在嚎啕大哭。众人问她缘故,老妇人悲哀地说:“我儿子是白帝之子,他不该下凡间闲游呀!他睡中化蛇,哪知挡了赤帝之子的去路,被人家杀啦!”听了老妇人的话,众人只当是胡言乱语。可奇怪的是,大家再回头看时,老妇人消失了,连斩杀的白蛇也不见了,众人惶恐之中始信有其事,刘邦酒醒得知此事,也隐约相信了。刘邦暗想:这么多奇怪的事发生在我身上,莫非我真要做皇帝幺?想到此处,又惊又喜,与大伙儿钻进芒山和砀山的深处,避祸去了。

芒山和砀山山高林密,交错相连,人迹罕至,是一个风景绝佳的好地方。刘邦就藏在这里,因为朝廷通缉的风声太紧,每天都要换地方。即使这样,也有人找到了他,这个人正是他的妻子吕雉。

刘邦戴罪出逃后,妻子被株连下狱。幸亏刘邦的好朋友任敖与萧何在县衙当差,百般周旋,才没有受皮肉之苦。任敖还侠肝义胆,将一个狱吏痛打了一顿。他们说服了县令,放吕雉回家,一家人这才得以团圆。

这时,陈胜领导的起义已经轰轰烈烈了,东南各地纷纷响应。沛县的县令怕死,准备出城投降。萧何和曹参便献计,说刘邦很有英雄气概,可以帮助守城。县令便派樊哙去召刘邦回来。樊哙也是沛县人,杀狗为生,妻子吕媭,是吕雉的妹妹,和刘邦算是亲戚。

在回来的路上,刘邦和樊哙看见萧何和曹参迎了上来,样子很狼狈。一问之下,才知道县令突然反悔,紧闭城门,到处捉拿他们几人。刘邦笑着说:“我们现在有几百人,不用怕他。城里的百姓未必都忠于朝廷,不如将消息传进去,逼县令自杀。”大家都觉得可行。

刘邦让萧何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绑在弓箭上射进城去。百姓传阅之后,竟自主攻入衙门,杀死县令,然后大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

进城之后,众人推举刘邦做首领,刘邦以自己没有功德,极力推辞。萧何和曹参本是文吏出身,不会行兵打仗,又害怕将来失败后,株连到家室宗族,也力劝刘邦为王。刘邦推辞不过,只好应允下来,自立为沛公,在沛县的城楼上,树立起赤色大旗。这时的刘邦,已经四十八岁。在他征战多年之后往往想起此事仍有胆寒之意,也随这件事的传播鉴定拉西汉王朝的400年。

在后世中有的相信,也有争议不断的事情,不管怎么样但是没人敢说刘邦是传播谣言,有人说哪有那么大的蛇啊!可能是一条小蛇吧了,但不管怎么说史书中记载有这一段。

《史记》注引里说,“斩蛇剑长七尺”,而刘邦却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那么斩蛇剑到底是三尺还是七尺呢?《崔豹古今注》说“当高祖为亭长,理应提三尺剑耳;及贵,当别得七尺宝剑”。有人分析,三尺剑应是亭长佩剑,当时因为蛇比较大,刘邦另外找了一把七尺剑将蛇砍死。还有人说,斩蛇剑是把神剑,佩之三尺,用则七尺。这些说法孰是孰非一时难以辨别。还是《西京杂记》的描述比较形象,对我们了解斩蛇剑或许有所帮助,《西京杂记》云:“汉高帝斩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

  三、斩蛇剑下落

  据《晋书·五行志》记载:“惠帝元康五年闰月庚寅,武库火。是以累代异宝,王莽头,孔子履,汉高祖断白蛇剑及二百八万器械,一时荡尽。”白痴皇帝司马衷继位后,因皇后贾南风专权导致“八王之乱”,使得西晋政权风雨飘摇,各地军阀进京像走马灯一样,屋漏偏逢连阴雨,一场无情大火焚烧了国家武库,当时负责管理武库的张华恐有叛乱,命令卫士先做好警卫,然后再去救火的时候为时已晚,208万件国家宝藏以及孔子履、王莽头颅和斩蛇剑等世界级宝物全部化为乌有。

  但是据梁朝萧方等著《三十国春秋》说:“元康五年,闰月,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这段记载言辞令人生疑,“穿屋而飞”到底是葬身火海的隐讳之词还是隐喻一段不为人知的内幕?不得而知,但是与此相印证的还有明人笔记《万历野获编》,此书记载:“至宋靖康,金人掳去古物,又有女娲琴、孔子履,何耶?······又唐宣宗令有司仿孔子履名“鲁风鞋”,宰相以下俱效之,号“遵王履”,则似孔子履未焚也。”尽管史书上对这些宝藏的下落存有争议,但作为汉代镇国之宝的斩蛇剑却一直没有重现江湖。


金山万丈


刘邦斩蛇的这段历史,如果认真研究分析就会发现,这明显是一起自我神化,自导自演的成功炒作。

斩蛇过程:当时,身为泗水亭亭长的刘邦押送一批人前往咸阳服役,不料半路上就跑掉了不少人,只剩下一百多人。按当时的秦律,刘邦此等失职行为那是要杀头的。既然前往咸阳是死,那刘邦干脆不如不去,不去的结果只有一个,逃亡。于是,这天夜里,刘邦趁喝醉的时候,就将服役的人都松了绑,然后说道,与其我们这样前往咸阳送死,不如现在都逃了吧。然而有些人却对刘邦说,我们跟着你混,你逃哪里我们就跟着去哪里。当时刘邦都已经想好了要逃往砀山,他见大家愿意跟他,就说那就一起朝山里逃吧。

当时是夜里,大家都在山里赶路,突然前面的人折身返回对刘邦说,前面有一条大白蛇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刘邦趁着酒气抽剑而出说道,大丈夫行路,谁敢拦我,于是冲上前去将白蛇斩成两段,然后继续赶路。刘邦因为喝多了,走了一段山路就在路旁给睡着了,这时走在后面的人赶上来对刘邦说道,就在砍蛇的地方,有一个老妇对着被斩成两半的白蛇哭泣,我们问他哭什么,他说这条白蛇是白帝的儿子化身的,竟然被赤帝的儿子给杀死了,我是白帝儿子的妈妈,当然要哭了。那些赶路的人一听什么白帝赤帝,就觉老妇人是在说鬼故事,于是准备抽刀好好吓唬一下,不料一转身倏地一声,老妇人化成一缕烟跑了。

众人一听这故事,都不由对刘邦萧然起敬,起了异样的感情。而刘邦心里听得也是一片甜滋滋的。

道具的秘密:这起炒作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那就是一条白蛇和一个老妇人。当时荒效野岭,一个老妇人出现在被斩的白蛇旁边放声大哭,这绝对不是巧合,肯定是人为的。那么,刘邦借助的白蛇跟老妇人这两个道具,它里面的秘密是什么呢?

首先这涉及了阴阳学派的知识。春秋战国,三教九流当中,阴阳学派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战国时期人们因为认知的局限,对阴阳学当中的五行相生相克极为迷信,而阴阳学派为加强他们的社会地位,就将五行知识运用到政治伦理方面,于是就发明出了五德。这五德,就是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周王朝属火德,尚红;而秦王朝取代周王朝,犹如水克火,所以属水德,尚黑。因为尚黑,秦王朝穿的衣服都是黑色为主。因为火生土,土又克水,汉朝后来取代秦朝,就是尚土德,所以刘邦将自己神化为赤帝的儿子,是合乎五行常识的。

刘邦神化自我,炒作自己的缘由:刘邦一生当中,这斩蛇起义的故事绝对不是第一次炒作。关于他的出身,他是他是神龙降伏母亲身上才生下他的,因为他本身就长着一副龙相,更让人称奇的是刘邦在乡里的小酒家里喝醉睡觉的时候,卖酒的寡妇半夜竟然看见地上躺的不是刘邦而是一条龙。在中国古代,唯有皇帝才敢说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刘邦多次如此神化为天之龙子和赤帝儿子,可见他在极少的时候心里就渴望当皇帝。

而想当皇帝,就必须起义,而想起义成功,就必须拉起队伍,而为了让更多的人愿意追随你造反,就必须不断地神化自己天命不凡,让前来跟随的相信将来肯定都有肉吃有汤喝。而果然,刘邦这个所谓“赤帝的儿子”斩白蛇逃到山里后,他的故事也传出去了,于是不断有无家可归的人逃到家里追随刘邦,人数竟然有数百之多。后来,刘邦就是凭着这几百人的队伍,攻回沛县,当上“沛公”,开始他波澜壮阔的政治人生。


月望看历史


刘邦斩蛇有赤帝子斩白帝子只说,不过这可能是一场早就写好了剧本的演出。

事实上,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很有问题。据《史记》与《汉书》的记载,刘邦斩白蛇之地,是在“丰西泽中”,而颜师古对此注解称:“丰邑之西,其亭在泽中,因以为名”,也就是说,这个“丰西泽中”,就在丰邑乡以西不远的地方,此处有一亭,大概与丰邑一样,同属沛县。



而刘邦的家,就在丰邑乡中阳里。

换言之,刘邦率领徒卒从丰邑出发,行至丰西泽中,恐怕最多不过两三日路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何以会“徒多道亡”呢?难道这些徒卒连丰邑乡都没走出去,就跑了个漫山遍野,连抓都抓不回来了?

因此,纵徒之事,恐怕并非事发突然,而是早有预谋。《西京杂记》卷二“酒脯之应”记述说,刘邦送徒骊山之前,徒卒曾赠送美酒和鹿肝、牛肝给他,而刘邦也十分大度的将这些食物与“乐从者”共享。这条记载很重要,如果它是真实的,那么,在刘邦的徒卒队伍里,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便是这些“乐从者”。他们在路上共同参与出演了刘邦“赤帝子斩白帝子”的奇幻巨制,似乎是十分可能的。

而这次演出的剧本,应当也并不是众人一时头脑发热想出的杰作,而是早在出发之前的那次酒席上,就已经敲定了套路。

但遗憾的是,《西京杂记》一向被史家当做伪书,其所述之事多有怪诞之处,并不足信。因此,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刘邦斩白蛇是一场早有预谋的阴谋,更无法确认,他确实早在送徒骊山之前,便已有了反秦之心。

不过,所谓“赤帝子斩白帝子”,以及那个莫名其妙的老妪,当是假货无疑,这一点我们是可以确认的。也许刘邦确实斩了一条蛇,但真相恐怕也仅此而已,既没有神秘兮兮的老妪,那条蛇和上古众神也根本毫无干系。这一切,不过是一场由刘邦和诸多徒卒共同出演的大型外景神话剧罢了。

因此,留给我们的也只剩下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是“赤帝之子”呢?

2.

“赤帝”所谓何人,历来众说纷纭,并不一致。有人认为“赤帝”即炎帝神农氏,居于南方,属火;另有人认为,此处的“赤帝”,并非指神农氏,而是颛顼氏之后,乃火神祝融是也。


但不管怎么说,“赤帝”应当都与“火”脱不开关系。《史记•高祖本纪》注引应劭的说法称,秦时,襄公及献公曾祭祀白帝,而白帝属金德。因此,刘邦标榜自己为赤帝之子,是要表明自己代表火德。火灭金,是天经地义,所以,汉灭秦,也是理所应当。

这就很有意思。

其实,这并不是刘邦第一次和火德扯上关系。比如《史记》与《汉书》就曾记载,说刘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个记载很奇怪,莫非刘邦真的吃饱了撑的,去数过自己左边大腿上的黑痣究竟有多少颗么?

对此,张守节注引《合诚图》称:“高祖七十二黑子者,应火德七十二日之征也”。也就是说,之所以会有“七十二黑子”,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火德的象征,是天命的代表。至于他是否真的长了七十二颗黑痣,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恐怕没人胆敢去数一数他腿上的黑痣是不是确实有那么多。


因此,从“五德终始说”的角度来看,所谓“赤帝子斩白帝子”,大概是有些道理的。火德的刘邦斩杀了金德的白蛇,这就好像是一种明目张胆的隐喻,象征着他即将挥师西进,讨灭暴秦。说白了,还是为了彰显刘邦顺应天命,是哄骗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手段。

但是,这个说法有问题。

最大的问题当然源自秦汉之“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并天下之后,始皇“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张守杰对此注解称“秦以周为火德,能灭火者水也”,也就是秦政权认为自己代表的是水德。

不仅如此,秦帝国还找到了自为水德的法统证据:“秦文公获黑龙,以为水瑞,秦始皇帝因自谓为水德也。”

既然秦帝国是水德,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宣称自己斩的是“白帝子”,而不是“黑帝子”呢?


此外,汉之“火德”及所谓“炎汉”,是东汉光武帝之后才有的说法。而在西汉建立之初,刘邦曾定下汉之德为“水德”,后来汉武帝又亲挥御笔,将其改为“土德”。也就是说,在西汉的官方意识形态里,从来没有认为过自己是“火德”。

既如此,西汉帝国的官员和学者,又为什么要标榜刘邦为“赤帝子”呢?

由此可见,用“五德终始说”来解释“赤帝子斩白帝子”,恐怕并不能自圆其说。

此路不通,还有他路吗?

其实是有的。

3.

早在周王朝时期,民间似乎便已有了“五帝五方”的观念,尽管这种观念可能说法不一,也不够系统,但天地之间有五帝,存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大抵该是时人的共识。比如《墨子·贵义》篇就说,“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史记·封禅书》中还记载,刘邦东击项羽而还秦,曾问道:”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可见,即便到了刘邦的时代,”五帝五方“的观念也依然很流行。


重要的是,在这个观念中,白帝居于西方,主金,赤帝居于南方,主火。而在现实中,居于周王朝西陲的正是秦,南方的则为楚。

换言之,早期的秦人很可能非常认同这个观念,并一向以白帝之后自居,否则的话,秦襄公、秦献公也不会兴师动众的去祭祀白帝。

居于南方的楚人是否也曾将自己比作赤帝之后呢?不知道,不确定。不过,在楚人屈原所做的《远游》中,诗人详细描述了他游历四方,在玄武、雨师、雷公的侍从下来到南方,见到“炎神”祝融的经历。

而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这位祝融先生,指的正是楚人的始祖、颛顼氏的后人重黎。

也就是说,楚人自比赤帝后人,或认为楚之代表为赤帝、炎帝,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这样看来,事情似乎便清楚了:

刘邦生长于楚地,其亡命于芒、砀之际,追随者也皆为楚人;而赤帝居于南方,楚人又一向以“炎帝”、”炎神“之后自居,刘邦起事之时,欲以鬼神之事威服其众,自然要假借”赤帝子“的身份。所谓南方的”赤帝子“斩杀了西方的”白帝子“,其背后的深意,恐怕还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隐喻。

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对秦帝国的统一之路,楚人也许是非常不服气的。因为不服气,所以士气可用,因此,各路诸侯起兵反秦,皆要借助“楚”的名号为自己招兵买马,争取人心。陈胜的张楚,项梁复立楚怀王,莫不如此。

刘邦起事之初,若要取得“沛中子弟”的归附,自然也要利用“楚”的名号。但其时刘邦身份不过一亭长,所有不过芒、砀之地,并无项氏家族的政治资本。所以,早期的刘邦寻求鬼神的帮助,为自己的起义确立一个正义的目标,我认为是十分可能的。


起义之后,刘邦“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可见他曾大规模传播自己“赤帝子”的身份以争取民心。

显然,这个观念一直被他贯彻到了楚汉战争时期。井陉之战时,韩信指挥汉军二千骑“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两千”,则知当时汉军旗帜的颜色仍然是红色。

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五月EM


为证明皇帝乃天命所归,自然需要相应的灵异故事来衬托。

刘邦斩蛇借此说明自己是赤帝之子,以表自己是神的儿子的身份,瞬间拔高了他的身份,堪称“天下一人”。在中国古代,正因为皇帝身份的特殊,所以在他们身上都充满各种传奇故事,尤其是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会有灵异的征兆来衬托。刘邦不单斩蛇,而且他的出生也颇为神秘,其母在野外和赤龙所生。皇帝可以通过神话故事,表达自己登基为符合“天意”,即自己是真命天子。另外还有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体有金色,散发异香等等。


五味社


汉高祖刘邦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屌丝级别的人出身的!实则不然,刘邦其实还是有身份的,刘邦未起义之前是泗水亭亭长,那么这个泗水亭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呢?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所以我说刘邦还是有身份的。


刘邦斩白蛇起义我分析出的结果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炒作!为什么我说是炒作呢?刘邦的妻子是个很厉害的角色,她就是吕后,吕雉

吕雉聪慧过人,刘邦斩白蛇起义十有八九是吕后一手策划的,当时刘邦奉命把人送去修长城,本来带去的人就没有达到上面要求的指标,结果因为中途又有人死了,又延迟了时间,刘邦当时心里也是很着急!明知道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刘邦还是把人带了出去。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让你去做一件事情,你明知道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那你还会不会去做?可刘邦恰恰就去了!走路走到一半的时候刘邦晚上故意请兄弟们喝酒,回来的路上遇到一条大白蛇在挡道,故而把剑怒斥,白蛇在哪里一动不动,刘邦一怒之下就把白蛇斩成两段,这下可把众兄弟们吓傻了



后来就出了传言,说白帝之子杀了赤帝之子,那时候的人也不懂,反正看到条大白蛇就以为是神灵,大家也都害怕,毕竟都亲眼看到刘邦把白蛇斩了

怕白蛇报复,然后大家就跟着刘邦起义了,起义时刘邦特意站在最高处给大家宣布起义的事情!

所以我得出来的答案就是刘邦斩白蛇起义这些事情都是之前精心设计好了的,只不过路上突然蹦出来一条大白蛇刘邦把它斩杀了以后就顺势炒作!这才有了斩白蛇起义的事件。


雲山耕田人


为了神话自己,为自己的起义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

刘邦先是杀了一条蛇,然后又编造了一个老妇人在路边哭诉的故事,从而成功把白蛇神话为白帝的化身,而把自己神话为赤帝的化身。

为什么这么做呢?当然是为了利用老百姓的迷信心理。

古代的中国老百姓,把人分成两类:一类是凡人,活该一辈子被人统治;一类是神仙下凡,专门到人间来统治老百姓的。

刘邦造反,终极目标当然是当皇帝。可是,凭什么你当皇帝?于是,刘邦就为自己弄了一个神仙的身份。这样,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事实上,刘邦为自己编造的神话不止这一个。

他还说,当年他父亲曾经亲眼看到一条大龙盘在他母亲的身上,然后他母亲就生下了他。

什么意思?他是天子呗,命中注定就要当皇帝。

他还说,当年他当秦朝的亭长的时候,每逢喝醉,别人都会看到他的头顶上盘着一条龙。

呵呵。

其实,在古代历史上,神话自己的人不止刘邦一个。但凡已经当了皇帝,或者打算当皇帝的人,都会为自己捏造一点神迹。

比如造反这个行业的老祖宗陈胜吴广,也知道把“大楚兴,陈胜王”的所谓谶语塞进鱼肚子,然后假装发现这条鱼,然后假装这是天意,以此来凝聚人心。

而成功打下了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则声称自己出生时满屋红光,邻居都以为老朱家起了火,纷纷背着水桶前来救火……

说到底,这都属于舆论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宣传营销。

它们有用吗?当然有用。

从心理上来说,如果你相信自己跟随的主公命中注定是皇帝,那么你必定信心百倍,不怕任何困难。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