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善書《了凡四訓》,善心改變命運

中華第一善書《了凡四訓》,善心改變命運

關於袁了凡

袁了凡(1533-1606),初名錶,後改名黃,字坤儀,號了凡,以號名於世,祖籍嘉善(今浙江嘉善),遷居吳江(今屬蘇州)。萬曆十四年(1586年)中進士,被任命為寶坻(今天津寶坻)知縣,後任兵部職方司主事等職。

袁了凡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他博學多才,在歷數、律呂、水利、兵事等方面,皆有造詣,一生著述頗豐。據不完全統計,共計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了凡四訓》、《評註八代文宗》、《寶坻政書》等。其中,《了凡四訓》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提升自我修養,在社會上流傳甚廣。

中華第一善書《了凡四訓》,善心改變命運

袁了凡雕像

關於《了凡四訓》

袁了凡家訓主要有《了凡四訓》和《訓兒俗說》兩卷。其中,《了凡四訓》又名“了凡訓子書”“訓子言”“了凡誡子文”等,是袁了凡撰寫的一部具有勸善性質的家訓著作。

《了凡四訓》全書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分別來自袁了凡不同時期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學”是他晚年為訓誡兒子而作的《立命篇》,“改過之法”與“積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詮》中的兩篇“改過第一”和“積善第二”,而“謙德之效”則取自他晚年所作的“謙虛利中”。在清人編纂的《丹桂籍》中,這四篇文章被合稱為《袁了凡先生四訓》,後世遂以《了凡四訓》流傳。書中袁了凡現身說法,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告誡子孫命運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而改變,要行善積德,勇於改過。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內涵深刻,數百年來傳誦不衰。

《了凡四訓》對後世影響深遠,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備至,並將這本書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

中華第一善書《了凡四訓》,善心改變命運

袁公碑刻

《了凡四訓》摘選

立命之學

原文:《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譯文:《易經》是為君子謀劃如何趨吉避凶的,如果說天命是不可改變的,吉還怎麼可以趨,兇還怎麼可以避呢?《易經》的開章第一義就說:“積累善行的家族,一定會有許多福報。”

原文:餘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

譯文:我準備了一冊有空格的本子,取名叫《治心篇》。早晨起來坐在縣衙大堂上,家人帶出交給門役,放在公案之上,所做的好事、壞事,再細小的也不遺漏地記錄下來。

原文: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

譯文:向上,應要知道報答國家社會栽培的恩惠;對下,應儘自己的責任,要建造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向外,要在別人困難時賙濟別人,向內,要防止自己走上邪路。

原文: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譯文:一定要天天發現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一定要天天改過自新。倘若一天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就會在這一天裡安心於自以為是的狀態;倘若一天沒有過失可以改正,就一天沒有進步可言。天下聰明伶俐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德行未修,事業不廣,就在於 “因循”二字耽誤了一生啊。

中華第一善書《了凡四訓》,善心改變命運

袁公雕像

改過之法

原文: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譯文:凡是要改正過錯的人,第一,要生髮出羞恥之心。孟子說“羞恥心對於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羞恥心,就會成為聖賢;沒有羞恥心,就會淪為禽獸。”所以,發羞恥心是改正過錯的關鍵。

原文: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鑑臨之。

譯文:第二,要生髮畏懼之心。天地在上,是不會被欺騙的。我們的過錯雖然很隱蔽,但是天地明察秋毫。

原文:第三,鬚髮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

譯文:第三,一定要生髮勇敢之心。人們不願意去改正錯誤,大多是因為因循守舊,得過且過的緣故;我們一定要振作精神、發奮努力,不要遲疑,不要等待。

原文:大抵最上治心,當下清淨;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

譯文:大抵最好的改過辦法是修心,可以很快地使心地清淨;不好的念頭剛一萌動,就能立即發覺,一發覺就能立即熄滅它;如果不能做到這樣,就要通過明理來消滅它;如果明理也不能做到,就必須針對具體的事情來警戒自己。

中華第一善書《了凡四訓》,善心改變命運

天津寶坻袁公亭

積善之方

原文: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譯文:人們去行善,如果有利於他人那就是為公,為公就是真的;有利於自己的就是為私,為私的就是假的。另外,發自內心的是真的,沿襲他人的就是假的。還有不求任何回報而行善的是真善,為了某種目的而行善是偽善。像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認真的分辨、考察。

原文: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譯文:什麼叫做偏、正呢?從前明朝的宰相呂文懿公剛剛辭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鄉來,因為他做官清廉、公正,當時天下人都非常敬仰他,就像對待泰山和北斗星一樣。獨獨有一個鄉下人,喝醉酒後辱罵他,但是呂公並沒有因為被他罵而生氣,並向自己的傭人說:“這個人喝醉酒了,不要和他計較。”呂公就關了門,不理睬他。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罪入獄,呂公方才懊悔地講:“若是當時同他計較,將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懲罰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於犯下死罪了,我當時只想心存仁厚,沒想到反而縱容了他的惡習,以至於到了今天這個地步。”這就是以行善之心卻做了不善的事的例子。

原文: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譯文: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國家百姓,那麼善事縱然小,功德卻很大。假使只為了利益自己一個人,那麼善事雖然多,功德卻很小。

原文: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樑,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飢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譯文:小到一個鄉村,大到一個城鎮,凡是對大家有利的事,最應該去做。或是開闢水道來灌溉農田;或是建築堤岸來預防水災;或是修築橋樑,使行旅交通方便;或是施送茶飯,救濟飢餓口渴的人。一有機會就勸導大家,齊心協力做有益的事,不必避免嫌疑,不要害怕辛勞。

中華第一善書《了凡四訓》,善心改變命運

謙德之效

原文: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譯文:那些滿懷傲氣的人,必定沒有遠大的氣度,縱然是發達了也沒有什麼可享受的。稍微有見識的人,必定不會忍心使自己心胸狹隘,從而拒絕自己可以得到的福報。況且,謙虛的人才有接受到教誨的機會,從而受益無窮,這尤其是修習學業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原文: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譯文:人有志向,就像樹木有根基。立定志向之後,還必須念念不忘謙虛,處處與人方便,自然會感動天地,所以說造福全在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