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以脚踏实地为上,不要空谈“无为、无我、放下”!

有人说:“修道的目的不是破除我执吗?怎么在道长这里反而成了执念呢?”这不是一人之误区。

很多人都有这种误区,也是不少道教圈文章中常见的通病。这个通病拿粗话说就叫“小姐的身子丫鬟命,”“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等,是人的常见病,社会中大家也经常看到。

就社会观察和历史经验来看,这种病的治愈率并不高,因为病根在他的现状!当丫鬟的人非要过小姐生活,只能吃半碗饭的人非要装自己能吃十碗造成的,当事人不敢正视自己才造成这种笑话。

同样这里就算把“无为、无我、减法”到底是什么说清楚,还是很难改变这种心态。

修道以脚踏实地为上,不要空谈“无为、无我、放下”!

一 无为

无为出自《道德经》,书中对无为说的很清楚,是王侯,不是普通人。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儒家经典说无为也是说王侯,如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所以说无为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就不是给普通人的,而是给领导者的,这是一种管理艺术,统治之道。大家也可想想如果一个普通人啥也不干,追求无为,他的名声是啥样?

作为一个普通人标榜自己清静无为,很像是屌丝学习王思聪充几十万打游戏,完了觉得自己和王思聪一样了,可笑之余更让人觉得可悲!

而无为在内修上的概念,也不是啥也不干!大家可看成仙作祖的道教先辈,看成神里庙的华夏先神,这些楷模可有一人是懒汉?有一人是啥也不干而成道的?他们都是大英雄,大丈夫啊!都有非凡之毅力,绝非是空谈无为之懒汉。

修道以脚踏实地为上,不要空谈“无为、无我、放下”!

二 无我

无我或者说我执是佛道共有的概念,但佛家更为看重,而且很可能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影响道教才出现的!而且也不是简单的不要“我”了。

如汉传大乘佛教中的禅宗是我心既佛,即便是小乘藏密,无我都不是一开始就要搞的,都是要先找我。

所以说即便你是修佛的,先求一个更好的自己,从内寻找力量并不矛盾。如果你是修道的,修道不是一条路啊!大道三千,但三千大道皆是人来做,道家破我执,然后是寻真我,非是不要我。

更何况破我执在道家也不是一开始就让你做的,这就盖房子一样,要盖一百层楼,非要急着盖九十多层,这盖得好吗?

修道以脚踏实地为上,不要空谈“无为、无我、放下”!

三 减法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有些就把这句话理解成不能学习,要不断的放下,这个就太奇怪了。

道家先辈无一不重视知识的积累,老君本身就是图书管理员,如果读书学习有坏处,道家先辈岂不都是坏人?留下那么多书和知识给我们学?不直接留一句你别看书就好。

放下是对的,但放下是结果,不是方法。

修道以脚踏实地为上,不要空谈“无为、无我、放下”!

因为你舍弃一样东西,必定会再抱起一样,这就是舍得之理,也是人的常态,就像网上的段子,抱着砖头无法抱人,但放下就没饭吃了。所以说如果以放下,结果还是会拿起,是搞错了方法,

而且大家要注意一件事!古往今来杰出的道家人物都是人杰,不是啥也不能做的废物,如果一个人啥都放下不做,别说达到先贤的境界了,过好普通人的生活都困难。

为什么为道会日损,司马迁他爹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的非常清楚了“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你专一了,不就放下了吗?

这就像老君爷说的“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当你有了专注的事情,专注的方向,那么你必定会放下很多,而专注本是道教修身养性,性命双修必要之能,对大家在社会上工作学习也是用途广泛。

大家如果看道教文章,道教内容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可以想想道教尊奉的神仙,这些神仙是指路明灯!这三个问题如果读者了解神仙功绩事业,就不可能相信这些错误的说法。

想了解更多道教相关的玄学、文化、神秘故事,请关注全真道士梁兴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