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傳媒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首份傳媒人能力需求報告

新媒體形態急劇崛起的時代,傳媒產業遭遇前所未有的轉型與變局,新聞與傳播技能也來到茫然時代。媒介形態的革新與聚變對傳媒人才能力結構提出新的要求。巨大變局之下,傳媒行業希望吸納什麼樣的人才,需要他們具備什麼樣的技能?應對挑戰,傳媒人才需要磨練什麼樣“十八般”技能?

文:劉蒙之、劉戰偉

媒體人才需求一個尷尬的現狀是,儘管新聞傳播專業的就業前景不斷被人唱衰,畢業生難找工作屢屢被報道,但獵尋到優秀的媒體人才一直是用人方的一大難事。

一方面,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的整體薪資狀況確實不怎麼樂觀,另一方面,當下以及未來,媒體行業都有著不小的人才缺口——不論是高端崗位還是初級崗位,都存在部分崗位特別是新生崗位高薪難聘的情況。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隨著傳媒行業不斷變革,技術飛速更新,我國傳媒行業不缺人,真正缺少的是適合傳媒崗位需求的人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傳媒行業人才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傳媒人才需求概描

人才,是決定傳媒生死存亡的第一生產力。傳媒不斷變革,技術飛速更新,我國新聞傳播行業不缺人,真正缺少的是適合傳媒崗位需求的人才。

人才圖景:傳媒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全國681所高校開設了1244個新聞傳播本科專業點,在校本科生約23萬人,在校教師約7000人。新聞學326個,廣播電視學234個,廣告學378個,傳播學71個,編輯出版學82個,網絡與新媒體140個,數字出版13個。

儘管就業競爭一年大於一年,新聞傳播專業的就業前景不斷被人唱衰,畢業生難找工作屢屢被報道,但獵尋到優秀媒體行業人才卻一直是用人方的一大難事。

互聯網新媒體傳媒人才需求第一梯隊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新媒體、互聯網詞頻統計分列第一、二名,歸因於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向互聯網邏輯的大匯流。互聯網+新媒體位於用人序列第一梯隊,人才需求旺盛。

除了原生互聯網企業,轉型中的傳統媒體和傳播行業的人才增量幾乎全部向新媒體崗位急速傾斜,人才需求崗位全部新媒體化。

媒介技術化時代成為現實,移動互聯網為代表互聯網跨界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勢顛覆傳統媒體產業,以前的傳媒格局瀕臨坍塌,互聯網媒體必將成為傳媒產業的主導力量。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廣告關鍵詞的突出排名,表現出廣告行業滲透在媒體全部子行業。電影、電視、出版、雜誌、報紙、廣播等媒介位於用人需求第二梯隊。隨著上述傳統媒體市場體量與傳統業務不斷折損,整體人才需求與傳統崗位快速下降。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人才需求進一步膨脹,傳媒人才堅持“互聯網+”思維,積極擁抱互聯網,做互聯網的界的“混世魔王”。所有的傳統媒體將會被一種叫做比特的新媒體基本原子統一江山。

東強西弱,馬太效應突出傳媒人才需求地域集中北上廣深

中國互聯網100強中超過80%的互聯網企業在北京設立總部或分部。眾多招聘信息“工作地點僅限北京”,歸因於北京超密度的媒體機構和互聯網企業。

傳媒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媒體實習和就業機會佔全國七成以上。北京以其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資源的聚攏效應獨領風騷。

傳媒人才需求東大西小,東部城市的媒體行業發展成熟度高。西部城市媒體行業發展落後於東部城市,薪資吸引力不足,行業發展成熟度不夠。

媒體的發展水平和用人需求與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水平呈正相關。一線城市對人才有非常大的聚攏效應,人才向一線城市流動。

傳媒人才崗位需求“一專多能”全媒體人才倍受青睞

崗位需求主要是策劃、編輯、編導等傳統媒體工作者。同樣是編輯,不同崗位需要能力相對不同,包括新聞、視頻、圖片、文字、音樂、平面、客戶端編輯等,體現崗位的細分化特點。設計師、運營、營銷類運營和經營人才需求較大,大量媒體將運營和營銷人才作為招聘重點。

“一技之長”的同時還需要“多才多藝” 。融合媒體時代需要傳媒人才具備整合傳播策劃能力。既要擅長融合產品多形式內容生產,又要精通各種介質的融合分發。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不管是新媒體企業,還是傳統媒體單位,都呈現不斷上升的IT人才需求,機器學習和數字營銷、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直接增加了媒體對開發工程師和全媒體數字採編的需求。比如工程師、編程人才。

傳統的單一能力不太勝任媒體人才需求,不但要“一招鮮”,而且要“百招全”。既熟練掌握傳統新聞採寫編評等基本能力,又掌握圖片、視頻編輯處理能力和編程、運營能力的人才將會大受各類媒體青睞。

傳媒人才職業素養:突出“能力”與“經驗”導向

能力與經驗分別排名第一、二位,表明媒體對從業者的工作能力、經驗有較高的要求。專業要求注重人才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責任是非能力因素,排序第三,是工作成效的前提。

在工作單位,應屆畢業生的“溝通與合作能力”、“表達與表現能力”較為出色,對理念信念與道德自律、工作責任心、組織影響力能力卻不看好。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責任、專業、熟悉、獨立、功底等關鍵詞排名靠前,傳媒用人單位重視從業者專業精神與負責態度。靠譜與敬業是從事傳媒工作的前提。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媒體項目要取得更好成功,團隊合作很關鍵。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的遠,”一個媒介產品想要長遠發展,離不開各個團隊不同能力結構的所有人的齊心協力合作配合。用人單位重視從業者的負責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

職業自驅力:“熱愛”&“積極”一個不能少

熱愛、積極、主動、熱情、喜歡分列第一至五位,體現用人單位招聘需求中突出從業者對工作的感情態度以及工作的主動性能力要求。真實的媒體工作面臨長期熬夜、生活不規律、防火防盜防記者的等危險狀況,要求從業者對行業有極強的熱愛和興趣,否則將難以勝任高強度的媒體工作。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承壓、吃苦耐勞、抗壓、承受等強調從業者要具備吃苦承壓的堅強性格品質。真實的媒體工作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光鮮亮麗。因此,做媒體需要理想主義與職業熱情。走到最後、走到最高的人不一定是聰明人,而是有信仰的人。

傳媒行業要求從業者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以克服工作中面臨的壓力。以記者為例,好新聞是在外面跑出來的,在夏季吹著空調的辦公室是做不出好新聞的,要求記者能夠吃苦耐勞,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現場開展新聞調查與採訪報道,這是做出好新聞的基本。

全新技術崗位:呼喚員工“十八般技藝”

圖片處理技術軟PS高居第一名,體現傳媒業對人才圖片處理能力的要求。多家媒體類招聘信息中均提出“玩轉PS、會PS、熟練掌握PS、熟練使用PS”等。

人類80%的信息是通過眼睛攝取的,視覺是信息傳播的第一形態。從平面媒體、圖像媒體到交互媒體莫不如此。

軟件應用上,文檔處理(Word)、表格製作(Excel)、圖像處理(Ps)、動畫製作(Flash)、陳述展示(PPT)、網頁製作(Dreamweaver)、音視頻編輯(Premiere)等方面內容的基本應用,都是最基礎的軟件技能。

在大數據時代,從數據碎片中還原和挖掘內容的能力成為一個從業者的優勢。考慮到數據新聞、可視化新聞的廣闊增量與Python在數據可視化方面比較強大的功能,媒體未來對這方面人才有上升需求。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總體分析看來,媒體招對從業者均有一定的軟件技術能力要求,紙媒以圖片處理軟件為主,視頻媒體也視頻製作軟件為主。互聯網傳播對軟件開發、程序語言等方面人才需求逐年增加。

APP和Android排名第二、六位,突出表現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不管是新舊媒體基本上都開通“兩微一端”,對這方面人才需求比較大。

在算法趨勢的影響下,技術取代人力正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弱化人在內容生產和分發中的重要性,強化設計技術人才的權重。

視頻特效製作軟件AE和final cut pro、Premiere和 Edius 等剪輯軟件也是很多生產視頻產品媒體的基本需求,大視頻時代,視頻製作後期人才需求比較大。

本科OR碩士:媒體有什麼樣的學歷要求?

70%的媒體招聘人才要求本科學歷,21%的單位要求大專學歷。本碩學歷共同佔比為90%以上,也就是說用人單位一般單位具備本科學歷即可。

一般來說,黨媒和其他主流媒體對學歷比較看重,普遍要求具有碩士學歷。市場化的媒體唯才是用,呼喚能創造價值的人,這是選人的核心考量。

事業單位屬性的傳統廣電媒體對於媒體從業者的學歷門檻要求高且嚴格,而互聯網新媒體公司對學歷要求相對低且寬鬆,更加重視從業者業務能力。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主流黨媒對人才學歷一般具有剛性要求。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網、南方週末、工人日報社、大眾日報、中國法制出版社等傳統媒體要求碩士學歷以上。

新媒體公司對學歷要求相對低且寬鬆,更加重視從業者業務能力。總體來說,新媒體行業學歷要求不做硬性規定。能力才是王道,創值是核心。不過,BTA等巨頭依舊看重學歷。

媒體從業人員只要具備本科或碩士學歷即可滿足媒體的工作崗位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單位明確提出211或985院校要求,存在一定的學校歧視問題。

媒介內容形態:大視頻時代:視頻攝製人才需求極大

媒介內容形式詞頻統計中,視頻以273的高詞頻率一家獨大。大視頻時代,視頻成為主要的媒介形式,相應的各類媒體對於視頻拍攝、剪輯和包裝製作人才需求也水漲船高。2017年,許多媒體對文字崗位進行裁員,以騰出更多職位用於視頻內容發展。2018年,視頻內容方興未艾。

文字和圖片分列第二、三位,表明文圖仍然是媒介產品主要的承載形式。

信息碎片化時代,專業深度報道殺出一條血路,把採訪做得更細,文章寫得更透依然是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動畫、漫畫、HTML5位於媒介內容形式詞頻第二梯隊,其形象化、動態化、互動性等優勢受媒體歡迎,這方面人才是媒體需求比較比較多的人才。可視化、圖表、VR人才需求加速。

一位新媒體運營者,同時也是0.5位平面設計。媒體現在需要的已經不僅僅是可視化設計師,還包括UI設計師。UI設計師從事對軟件的人機交互、操作邏輯、界面美觀的整體設計。

語言要求,重要事情說三遍:英文好,英文好,英文好

媒體對從業人員有明確的語言能力要求。其中,關鍵詞英語、英文佔比最大。英語水平優秀、英語一定要好、英語翻譯能力過硬、有英文編譯能力者優先等句子高頻出現。特別是新媒體自帶全球市場屬性。如快手、梨視頻、今日頭條在俄羅斯和東南亞國家等擁有可觀數量的用戶。

語言能力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前提,具有跨文化傳播能力才能實現國際傳播的當地化。未來傳媒人才在語言能力上既要Global,又要Local,滿足Glocal 的要求。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加強我國媒體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勢必強化對媒體從業者外語能力的要求。國際傳播和外宣工作對傳媒人才外語要求提高。許多媒體都設立了外文版,對小語種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長。

小語種採編也成為媒體“熊貓”崗位。 俄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採編人才的稀缺體現出部分媒體對小語種的要求。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國內外經濟交流與文化交往的增強,小語種媒體人才需求逐步增長。

傳媒“知識越界”:通識為“體”,專業為“用”

金融學、經濟學排名第一、二位,表明媒體對金融學與經濟學人才具有比較大的需求。財經金融類新聞所具有的專業性媒體工作者在具備基本新聞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學或金融學專業背景。

緊跟其後的是社會學、法學、哲學、政治學,體現出媒體對具備一定人文社會學科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新媒體時代,很多不同學科的人才加入信息傳播,對專業媒體人專業素養要求更高。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新聞傳播教育應堅持通識為“體”,專業為“用”,培養複合型新聞傳播專業人才,有效提升專業素養、豐富知識結構、培養創新能力。

媒介融合背景下,當“是什麼”已漫山遍野,“為什麼”就顯得尤為稀缺,跨學科新聞傳播人才成為就是市場上的寵兒,他們身上所具備的跨學科知識背景與思維方式,為媒體提供報道世界的基本認知範式。

平臺活躍頻率:微信一家獨大,微博緊跟其後

政府、事業單位和企業對自媒體的重視和開發,催生大量企業新媒體傳播與營銷崗位,其中以微信運營需求最大。因此,不少媒體的招聘信息裡面“微信”關鍵詞極為突出,顯示出微信成為當面自媒體主要發佈平臺,也成為媒體人發佈信息的核心渠道,很多媒體招聘新人都是從事微信及相關傳播業務工作。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新媒體人才需求井噴:理想的運營人才能力結構

設計能力:掌握PS和視頻處理軟件,獨立的做平面設計和視頻剪輯。掌握微信編輯器,H5的製作軟件等,能夠把頁面做得簡潔美觀。

寫作能力:寫作原創稿件,寫作方式幽默簡潔,自成風格;其他大V進行流量置換,聯合活動,互推互利,跨界合作。

營銷能力:保證賬號微信和閱讀量的穩步增長,不論是社群的運營還是產品的運營,保障粉絲的活躍度。

活動策劃:包含線上線下,從策劃到執行、發佈,熟悉活動發佈平臺和宣傳方式。

核心問題:傳媒人才供需矛盾錯位嚴重

有關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傳媒行業人才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高校人才供給不能有效滿足傳媒人才需求,尤其是技術性人才嚴重短缺。

事實證明,我國傳媒人才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傳媒人才卻沒有變,學生的觀念、技術、能力跟不上,不能滿足不斷更迭衍變的媒體需求。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導致嚴重“供需矛盾”。

傳媒細分行業傳媒人才需求特點

如果說以上為整個媒體行業的人才需求情況,那麼細分到不同類別的媒介領域,則又呈現不同的特點。

新媒體業:新媒體“運營”位列需求之首

運營、策劃、營銷詞頻統計分列崗位詞頻排行前三名,新媒體行業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運營,主要工作集中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的運營。人才需求極為旺盛。

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網絡平臺,紛紛開設兩微一端發力新媒體業務,重視新媒體策劃和運營,相應對這方面人才需求比較大。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設計和文案位列新媒體人才需求第二梯隊之首,表明新媒體行業對設計和文案人才需求較為旺盛,相應的希望從事新媒體行業的人應該哦具備一定的設計和文案能力。

新媒體人才需求第三梯隊分別為剪輯、拍攝、記者和編導等,均屬於傳統媒體崗位,這方面人才需求相應降低。

電視行業:一線衛視與招聘數量成正比

發佈電視臺招聘信息的單位主要分佈在北京、浙江、江蘇、上海等一線衛視分佈等城市,與相應城市衛視實力成成正相關。此外,地域差異大,一線衛視人才需求大,頭部效應明顯,對人才需求比較大。

江蘇、浙江、上海、北京、湖南等頭部電視臺,幾乎每年都招聘新人,對人才需求比較大,並且人才要求也較高。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二線和三線電視臺人才需求較低,有些三線電視臺甚至四五年才進行一次人才。如果想去二三線電視臺,需要提早規劃和關注。

後總體,人才需求與電視臺所在城市和行業排名成正比。同時,頭部電視臺對人才需求相應比較高。要想進入這些電視臺,要具備更高的能力和學歷。

編輯出版業:內容編輯與營銷人才雙輪驅動

編輯、策劃詞頻統計分列第一、二名,表現出出版行業對傳媒人才的需求依然聚集傳統編輯、策劃崗位。不論互聯網等技術如何發展,編輯和策劃崗位永不過時。

編輯出版行業遭受新媒體衝擊相對小一些,人才需求主要還是集中在編輯、策劃等傳統崗位,這也是其核心人才。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第二梯隊營銷、銷售、運營、推廣、廣告等運營和營銷人才需求較大,並且不少要求具備一定的經驗。

校對、排版、組稿、印刷、採購、版權等崗位均為傳統崗位,人才需求較為溫和穩定。此外,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編輯出版業對工程師人才也有一定的需求,主要是進行數字出版業務的開拓。

社會“非媒”機構傳媒人才需求特點

什麼是非媒機構呢?非媒體傳播是相對於狹義媒體的傳播而言的。所謂狹義媒體即指包括印刷媒體如報紙、期刊和電子媒體如廣播、電視在內的大眾媒體。

非媒體信息機構指那些不是以提供公共信息為主要職責,但同樣具有信息收集與傳遞功能的組織,所發揮的信息收集與傳遞功能絲毫不亞於媒體。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社會轉型:從“新聞傳播”到“公共傳播”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社會已經進入公共傳播時代,新聞傳播業正經歷從新聞傳播到公共傳播的轉型,社會公共傳播人才需求不斷增大。

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正在重塑新聞傳播,媒體與社會各行各業之間的關係面臨重構。公共傳播背景下,社會非媒機構大傳播需要大量公共傳播人才。

新聞傳播高等教育面臨著需求變革的新挑戰,新聞傳播學院是繼續為傳統媒體培養職業記者,還是為正在興起的大傳播業輸送人才?

公共傳播:去“媒體中心化”傳媒人才觀

新媒體環境下,企業、政府、非政府組織機構都需要傳播項目完成機構目標。從傳統的企業內刊到當今的企業自媒體,公共傳播前景無限。新興技術的發展,新聞傳播業正經歷從新聞傳播到公共傳播的轉型,社會公共傳播人才需求不斷增大,新聞傳播業應該建立一種去“媒體中心化”的傳媒人才觀。

現在各行各業都需要具有專業素養的新聞傳播人才,新聞院校既要為媒體機構培養高端專業人才,也要滿足處於變化中的社會對公共傳播人才的需求。

社會行業組織:金融與財經,比翼雙飛

金融、財經詞頻統計分列第一、二名,表現企業組織裡面,金融和財經行業對於媒體人才需求相對比較高,其次是大學、汽車、體育和房地產行業。在“互聯網+”時代,集業務知識、網絡信息技術、市場營銷等多種知識技能於一體的傳媒人才將是人才市場的主流。

大學、醫院、國企等企事業單位重視自身信息傳播,這方面人才需求較高,尤其是很多大型企業的薪資待遇都非常好,相應對人才能力要求也高。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政府公共傳播是政府機構通過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等大眾傳播媒介,向外界公眾傳播公共信息的活動。近年我國政府兩微一端發展迅猛,對相關傳播人才需求旺盛。

保險、旅遊、遊戲、生物、時尚等社會各行各業,藉助新媒體發展的便利,紛紛重視並開辦自己的傳播渠道和平臺,為傳播人才提供更為廣泛的公共傳播就業渠道。

未來人才:立足新聞傳播,服務公共傳播

當前和今後的一個普遍趨勢是,新聞傳播院校的畢業生,真正能夠進入媒體工作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大部分人進入政府單位、事業單位、國企、民營企業、社會機構等非媒機構,從事於各種大公共傳播工作。

“立足新聞傳播”強調的是對事實、信息、真相的不變追求,和對公開、透明、服務的精神堅守。“服務公共傳播”倡導的是不再囿於為專業媒體培養人才,而鼓勵為正在興起的、更加廣泛的、多元主體的社會非媒機構的公共傳播業培養人才。”

“互聯網+企業”對傳媒人才需求首當其衝。電子商務、教育行業和生活服務三個崗位需求量比較大的行業。各個城市對其的需求量基本變化不大。

傳媒學界 & 業界專家人才觀

新時代的新聞教育不能丟掉根本,也要不斷嘗試前沿。學生還是要有美感,使命感,有專業的理想,對事物要有整體的理解力,而不是追隨技術背後的複雜關係,同時也要在技術層面、操作層面成為行動派。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胡百精 教授

由於目前正處於全球媒體大變革時代,因此傳媒人才的能力結構必須是開放性的,也就是說在傳承前人優秀傳統和經驗的同時,必須具備開放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密切跟蹤世界傳媒變革的步伐,不斷學習,勇於探索創新。

——汕頭大學長江新聞學院 範東昇 教授

跨媒體技術的東西很容易過時,有些當時看起來很新很前沿的東西,過一段時間很快就變了,你不能停留在“術”的層面,但是要夯實基礎。全媒體時代也不是把人培養成萬金油,要有核心競爭力。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周勇 教授

新聞傳播專業所培養的人,是還有夢、還有痛、還有感動的人,並且想努力改變這個世界讓它變得更好,並且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的人。

——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杜駿飛教授

我們的人才需求是有層次的。首先,需要複合型的人才。其次,需要懂經營管理,懂資本運作的經營管理人才。第三,需要能夠駕馭企業航母的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未來人才需要懂專業、懂技術、懂經營管理、懂資本運作、具有國際視野。

——中國傳媒大學 蔡翔 教授

我傳統的採寫編評的這種最基本的新聞傳播能力;適應現在新聞傳播發展的新能力,數據分析的能力,輿論輿情的監測研判分析的能力;最基本的政治辨別能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最基本的要求。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鄧紹根 教授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紮實的新聞傳播基礎理論和較為熟練地實際操作能力如採寫編評;對新媒體的精準理解把握和一般技術的運用能力;健康的人格和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精神;積極上進爭做最好的敬業精神。

——西安交通大學 李明德

培養同學們改掉眼高手低的浮燥病,發揚踏實肯幹的好作風。新媒體平臺有如修好的路,上面需要跑好車,融媒體教育改革恰是培養造好車的人。黑大新聞傳播學院的老師們正帶領同學們上出有本領的課,有意思的課,有意義的課。

——黑龍江大學 鄭亞楠

愛國愛民的價值觀;較寬的知識面;良好的寫作能力;對新媒體的深刻理解和嫻熟的操作能力;外加新聞傳播學之外的一門興趣性的學問,如法律、經濟、哲學、歷史或國際關係等等。

——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林治波 教授

一是要有正確的三觀和理想情懷,二是要有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三是要有運用新傳播技術的能力,四是要有國際傳播能力,五是要有創新能力,六是要有批判能力。

—— 華東師大新聞傳播學院 嚴三九 教授

我當時在復旦大學推出二加二培養方案,認為符合新媒體時代的即未來的職業新聞工作者應該是複合型人才、專家型人才,即除了具有新聞傳播理論知識與技能外,還應具有一門非新聞傳播學科專業的理論知識。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黃瑚 教授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媒介技術層面,傳播人才在媒介技術層面,要培養好,大學生、研究生在這方面確實要掌握好各種技能。文化層面,傳播人才要有豐富的文化修養。人文的、歷史的文化知識。媒介專業層面,加強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訓練和培養。以及在某一領域的培養。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 曾一果 教授

1、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保證知道行業發展從哪裡來、向哪裡去,不至於盲目跟風,偏離行業發展的大方向;2、開闊的眼界,包括本專業和對其他專業的瞭解、對理論和業界的瞭解,等,在一個媒介化社會的時代,理解媒介、理解傳播,需要跨學科、跨界別的考察,這對於綜合性大學來說是一個有利的地方;3、動手能力。知識只有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才有價值,才能成為智慧。在校期間積極參加老師的課題和業界的實習,在實踐中檢驗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會更有利於提高知識向能力轉化的效率和精度。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朱春陽 教授

人文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媒體傳播能力與社會觀察;職業精神與理想人格。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 許正林 教授

做新聞傳播要有新聞敏感性和採寫編評攝能力,營銷、健康、環境等其他傳播要有相關問題提出、分析、解決能力,包括定量分析。所有傳播都要有新媒體利用能力。

——上海交通大學 謝金文 教授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過去技術主要是在傳播終端或者介質這個層面對新聞生產產生影響,但現在它已經進入到更深層的生產環節中,從新聞主題的選擇、新聞事實的發現到新聞的後期加工,都越來越離不開技術。所以,未來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一個大方向就是融入更多的技術成分, 提高學生們的技術素養,例如數學或編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彭蘭 教授

四個能力:敘事能力,即講故事的能力;媒介技術能力、包括音視頻、可視化設計、基礎編程;媒介認知能力,瞭解媒介的市場與用戶;自學能力。

——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白淨 教授

融合時代的傳媒人才,在我看來,關鍵能力結構包括:洞察用戶需求的敏銳性,生產優質內容的整合力,促進公共對話的責任感。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 張志安 教授

個人覺得深厚的人類文明素養,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適應變化駕馭變化的能力才是能夠適應未來媒體發展所需要的能力結構。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賈文山 教授

新媒體環境下的傳媒人才,我認為應從面向機構新聞媒體培養人才到面向多元傳播主體培養人才,從側重培養內容生產能力到培養面向傳播過程諸環節的能力。具備四種能力:內容生產能力、數據挖掘能力、商業運營能力、人機協作能力。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周葆華 教授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新聞傳播業已經進入大規模業餘化時代,這是當下新聞傳播業教育必須面對的現實。傳統上專門為媒體培養人才的理念也應隨之調整:第一,新聞傳播教育要力求成為一種素養教育,培養社會各行各業都需要的高層次傳播人才,讓學生在從事其他行業工作時,表現出新聞傳播學專業素養和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第二,新聞傳播學教育要把實證調查研究能力作為新聞傳播的核心競爭力,培養一批在大規模業餘化時代的專業新聞工作者,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公共關懷,他們真正具有業餘大眾無法替代的專業能力。為此,新聞傳播教育要高度重視學生社會科學素養教育,知識結構要實現“文人型”向“學者型”轉型。

——中國海洋大學 王天定 教授

新聞教育應該從外延擴展轉向填實內涵。外延一再擴展,一是學生精力不及,教育資源不及,二是新聞教育的內涵會在泛化中變得越來越稀薄以致失去質的規定性。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內容生產、傳播能力+貫通能力。所謂一專多通,應是貫通,而不是兼通。因為在不同媒體間、學科間、文化間貫通,是可能的,兼通事實上絕大多數學生做不到。各個學院依託自己的優勢,選擇一種新聞或傳播內容作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內容生產與傳播能力,以此為根,以貫通能力為莖,在媒介新生態中生長髮展。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張小琴 副教授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萬物皆媒時代,不只是專業媒體在做傳播,物聯網及各類平臺都在做傳播。在這一背景下,傳媒院系要重視跨學科、跨領域的高素質的做內容人才的培養。這裡所講的內容是泛內容,包括新聞內容及非新聞內容。還要培養一大批善於將內容連接到用戶,實現內容價值提升的傳播人才。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範以錦 教授

我覺得有如下幾點:職業理想,理論素養,傳媒技能,溝通能力,價值觀念。

——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楊立川 教授

創新創意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對新技術的理解、接受、運用能力;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堅持;止於至善的信念。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楊萌芽 教授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我個人覺得第一是有很好的網感,既有內容創作的質量追求,又有速度表現。第二是能準確把握事實本質,找出報道事件的關鍵點,洞察受眾心理。第三是有很好的學習的心態,能夠不斷快速迭代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參與社會實踐。第四是擅長社會連接,擅長社交媒體互動和發佈。第五是堅持穩定而主流的價值觀,追求真善美。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瀋陽教授

未來的傳播人才應該具有互聯網思維和理論素養,具備專業精神,集內容、技術於一身的複合型創新人才。

——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院長 陳少志 教授

融媒體時代,我們新聞傳播學的學生,如果要培養的能力結構來講的話,首先應該是一個跨學科的視野,尤其是像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這些學科,要把學生的視野要打開;同時,不僅是文科之間要學科交叉,也要跟理工科,如像大數據、計算機這些學科交叉。我們需要交叉理論基礎的培養,把學生的敏銳性、開闊性打開。除了跨學科背景的培養,還要培養學生評論的能力。怎麼能想到好的選題?有了好的選題怎麼來做?怎麼能做成新聞?做好之後怎麼來評價?除了跨學科背之外,一些課程的開設的非常必要,如社會調查課和計算機編程課。我覺得概括為一點的話,那就是跨學科。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郭小安 研究員

“所有媒體人都會遇到鏡頭。”“面對鏡頭”不僅僅是廣播電視所需學習的課程,更是全媒體環境裡所有學習傳媒的同學的共同課程。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主持人 敬一丹

新聞教學應該教方法論,然後將方法論應用到所有的情況中去,但經驗是慢慢積累的。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主持人 白巖松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提高綜合能力吧。除了新聞專業主義的能力,在文字調查研究、採訪寫作、攝影、視頻拍攝專業基礎上,需要提高計算機動手能力,視頻,音頻的製作、剪輯,網頁板式設計,把這些技能和文字表達融合的能力。

——騰訊網文化中心總監 張英

媒介即信息,也可以引申為知識、數據、服務等等。所以媒體人才能力的結構需要掌握信息組織、數據挖掘和平臺服務的基礎知識和運用能力。

我需要真正熱愛並腳踏實地的去鍛鍊文字能力的內容製作者,他們懷著對讀者、對行業、對國家的真誠與信念去從事這項帶有記錄責任的職業,然後在追逐這個職業的目標過程中,不守舊的去開創內容行業一些新的可能性。

——《新世相》聯合創始人 汪再興

如同傳統媒體轉型一樣,傳媒人才培養也必須轉型,那就是推動能力結構的互聯網化培養,面向業界、面向未來,更加註重移動優先、視頻優先、故事優先。

——封面傳媒CEO 李鵬

不管技術和載體如何變化,新聞專業主義生產內容一定最重要,新聞敏感性強,文字功底好,又能熟練運營網絡語言。當然從知識結構方面,越是全面越有優勢,懂得新的傳播技術就能適應變化。

——梨視頻內容總監 梁鴻興

今天的傳播人才需要這樣幾種能力:1、共情力,洞察和了解受眾的需求和痛點;2、設計力,能夠設計打造出好的傳播方案和產品;3、交響力,能夠像交響樂團一樣通過跟團隊協作生產內容。

——刺蝟公社創始人 葉鐵橋

紮實的經典新聞學方法論,即老祖宗那套要徹底學好;跨學科的知識儲備,例如商業、科技、互聯網、健康、環保等當前最熱門的領域。運用新技術並能有所創新的人才。例如簡單的編程、產品開發等能力,讓科技也成為新聞的先進生產力。

——資深媒體人 葉偉民

我覺得能適應今天的工作,應該英語水平比較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好,抗壓能力強,適應商業機構的節奏。

——知名自媒體人 熊太行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大學教育乃資本社會追求專業分工之產物,本質上與人性有內在衝突。當下,知識的積累相對簡單,獲取手段與效率既多樣又便捷;而能力的培養往往與稟賦重度相關。無論如何,傳媒行業是個實踐性太強的領域,保有一個長期開放且敏感的學習狀態,這樣的能力會受用終身。圄於表達的乏力,我常借用杜甫的二句詩來比喻媒體人應有的能力稟賦: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界面 CEO 何力

我覺得如果是針對現在的新媒體的話,他不僅要具備傳統媒體的素質,而且得特別瞭解互聯網以及新媒體寫作。除了原來傳統媒體應該具備的人員素質之外,還得有新的東西,需要敏銳,對現在網絡熱點新聞有一定的把握和判斷,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專業的那種職業的新聞人才的那種判斷,而且也得適應當下這種環境的新媒體的寫作。對新的熱點能夠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另外,還要靠譜、謹慎與細心。

——著名記者,資深媒體人 易小荷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我覺得現在大學培養的傳播人才是兩個方面不到位,第一個方面,盲目地認為傳播會技術化、數字化,所以對於採、寫、編、評的基本技巧,對於新聞專業主義的基本規範以及對於新聞操作的這個練習都很不足夠,而這方面其實是把一個很有深度的一個學科理解成“新聞無學”;第二個的話就是說對於互聯網時代用戶溝通的模式、方法,在技術上缺乏理解,我覺得這兩個方面都需要加強。

對於新聞學子,要有跨學科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為做新聞要面對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角色。如果能有比較紮實的專業背景,對各方面的知識都有所涉獵,這樣在新聞實踐中不會犯低級錯誤,記者最忌諱的就是知識面不夠廣,發現不了重要的信息,或者錯誤地把一些普通的信息認為是重要的。

對於國家大勢的清晰理解,開闊的社會文化視野,善於辨析撲面而來的碎片信息的要害,迅速的思辨反應能力,熟練的下筆的能力。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周星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確立現代社會基本的價值觀,對人類文明、中國歷史和社會現實有基本健全的常識;通過閱讀、實踐和教學溝通、對話,保持對外部世界強烈的好奇心和理解熱情;公共精神的習得,並將之與媒介素養結合,初步奠定新聞人的職業精神和人文關懷。

——《東方歷史評論》執行主編 李禮

傳媒人才必須能熟練駕馭內容,無論什麼時代,傳播的目的是遞送知識,傳播的是內容。技術只是一種手段、途徑、載體。

我認為第一個能力結構就是洞察力的培養,就是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和規律的能力。第二,需要有足夠的內容視野和正確的知識觀。第三,文案的寫作和信息編輯能力。第四,創造力。第五,做決策的能力。

——中信出版集團副總裁 盧俊

我們更歡迎對新聞有熱情,對外界抱有好奇心,有獨立思想,不從眾,有公共視角的學生。

——《冰點週刊》主編 從玉華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對中國當今社會有一定的瞭解。我們接觸到的實習生中,很多有相當不錯的學科背景和寫作能力,但缺乏對選題的判斷和把握能力,這種欠缺正是緣於對中國社會的瞭解不夠。或許採訪和寫作能力都可以在短時間內通過培訓習得,而這種對社會觀察和理解的欠缺,是最難彌補的,也是最需要時間的。另一個我認為比較重要的能力是信息獲取和快速學習的能力,比如,如何在最短時間裡通過網絡獲取最詳實準確的信息,如何在新聞事件發生時第一時間找到核心當事人。當然,新聞寫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這裡的新聞寫作不僅僅限於把新聞事件交代清楚,而是指如何更有技巧地謀篇佈局,掌握結構和節奏,使你的故事更加吸引人。對以特稿為主的媒體來說,寫作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每日人物》副主編 周欣宇

傳媒人才應該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好奇心,是否傳媒相關專業不是最重要。還需要多一點理想主義和使命感,匹配的價值觀。這比技術和技巧更要緊。

一個是最好同時具備金融、法律、技術和醫學中的某一樣專業技能;二個對正在變化的新媒體和工具必須真愛真好奇真能使用;三是新聞和特寫寫作基本功,目前中國媒體和新聞教育都不具備。

——原《商業週刊》主編 魏寒楓

傳播理論和工作體系;傳播技術路徑選擇和傳播內容的完美融合;傳播主體建構和媒體經濟管理能力。

——國家大數據委員會秘書長 彭鐵元

能力結構可以設計為:內容(專業知識)是根本,是基礎;技術(各種傳播方式)是手段,是工具;公關能力是粘合劑。

通向未來,傳媒人才需求未來趨勢

傳統時代專業能力的一些基本要求仍然重要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傳統媒體時代,主要要求傳媒人才具備採寫編評的基本能力。但並不是說,新媒體時代不需要這些了。相反,新媒體時代這些基本能力依然非常重要。

融合時代技術發展對於新聞人才能力新要求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不同於傳統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僅僅掌握採寫編評等基本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掌握全媒體、大數據、跨界協作、社交媒體、經營管理等新的能力技巧。做新媒體的高手肯定是一個數據控,有認知數據的能力。

通向未來:傳媒業技術人才需求新興崗位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隨著互聯網、社交媒體、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傳媒業的應用,大批媒體對 IT 技術人才需求非常大。不管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傳統央媒,還是騰訊、今日頭條、網易、新浪等新興互聯網企業,均對技術人才需求很大。作為傳統媒體代表的人民日報甚至開出月薪5萬招聘技術人才。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無技術不傳播·無傳播不技術傳媒業進入技術主導時代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技術是不可替代的第一生產力。從報紙、廣播、電視到互聯網、手機,每一次媒體的革新,都深深地打上了技術進步的烙印。尤其是數字化技術,催生新媒體,改造傳統媒體,融合全媒體等應用,改變了傳媒技術創新的發展。

技術對於傳媒,相當於基因對於物種。利用基因,人類可以改良品種,也可以培育出新的物種,利用技術,人們可以改善傳媒,也可以創造出新的傳媒。

跨界 & 混搭複合型傳媒人才需求加強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傳媒技術的發展,對新聞傳播行業產生巨大影響,跨界成為當前的一個趨勢,從跨學科、跨專業、跨文化到跨媒體,跨界人才必將成為未來傳媒人才需求趨勢。

跨學科:引入心理學、計算機學、經濟學、金融學、法學等其他社會學科或技術科學。

跨文化:國際傳播人才培養,適應跨文化傳播語境,真正形成跨文化思維方式,可以在多種文化思維模式與語境之間靈活自如地交流。

跨媒體:當今媒體對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專注某一行業的人才,而是需要從業者具備大數據、全媒體等交叉學科素養。

跨行業:進入畢業季,經常會聽到媒體到學校選人時大多不再單一要某一個行業的學生,而是需要跨界人才

傳媒“知識越界”:通識為“體”,專業為“用”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新聞傳播教育秉持通識為“體”,專業為“用”,培養複合型新聞傳播專業人才,有效提升專業素養、豐富知識結構、培養創新能力。跨學科新聞傳播人才成為就是市場上的寵兒,他們身上所具備的跨學科知識背景與思維方式,為媒體提供報道世界的基本認知範式。

知識付費·內容變現內容創業人才成為市場寵兒

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能夠創造性地綜合運用所學傳媒知識,積極投入到社會的創業實踐中去,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創新內容與商業模式,將成為市場寵兒。

新媒體發展大勢之下,不管傳播技術和媒介形式如何變化,傳媒市場有何明顯趨勢,就是內容人才的稀缺。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創業公司或者自媒體,一直在尋覓優秀的內容人才。

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內容運營所蘊藏的商業價值是巨大的。而在內容運營在創造出有目共睹的經濟價值的同時,也鼓舞了一大批自媒體創業者的創業信念。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人工智能(AI)重塑傳媒版圖:未來傳媒業無限想象

內容生產智能化:騰訊財經推出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 Writer,搜狐推出智能股市播報系統“智能報盤”

內容分發智能化:今日頭條、天天快報,通過智能計算用戶的興趣,將各個端口的內容通過算法精確推送

內容監測智能化:Facebook開發一套人工智能系統來監測Facebook Live和Messenger中的不良信息,以幫助用戶防止自殺

內容核實智能化:假新聞氾濫,今日頭條等互聯網技術公司通過人工智能進行假新聞的甄別。

機器與人:人工智能技術重構媒體人才生態

媒體的生產環節大體可以分為信息收集分析、內容加工創作、內容傳播分發。在每個環節上,目前人工智能已開始不同程度的發揮作用。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的及時性、全面性等方面具有巨大優勢,所以目前已經開始有不少媒體使用寫作機器人進行稿件內容收集整理與編寫;另外在內容的分發環節,人工智能推薦引擎技術也優勢明顯。

一些媒體從業人員需要儘快轉型,未來媒體行業裡重複性的工作將會被機器所替代。內容行業仍然有很多機會,因為人工智能的千人千面可以實現精準推送,這就給內容創作者很大的成長空間。

不管怎麼變化,傳媒院系對傳媒人才基本素養的通識教育是不能放棄的。為什麼傳媒學生在社會很多機構都能找到立足之地,這是因為各類機構設立了傳播平臺,這些平臺需要有媒介素養的人才來運營。採寫能力、策劃能力、語言文字表達等傳播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基於萬物互聯時代對傳播者綜合素養要求越來越高,僅靠傳媒知識很難適應現實需要,也很難形成發展後勁。而且,由於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各機構絕非侷限於用傳統的模式做傳播,而是要充分運用新的技術和方式來做傳播。因此,與時俱進地更新理念,掌握新的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

劉蒙之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博士,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國際非虛構寫作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為傳播理論、編輯出版、非虛構寫作、媒介教育等。

劉戰偉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曾在中央級、省級電視臺參與紀錄片工作。在《現代傳播》《當代傳播》《出版科學》《電視研究》《對外傳播》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4篇。

近期熱門文章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2018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

Hi~入群、投稿、合作,勾搭趨妹兒微信號anki_ma,註明姓名、公司、職務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