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蒼寒筆中參 懸嶺松風墨含情——記畫家喻崇慶

我和喻崇慶相識四十多年了。喻崇慶給我的印象是皮膚白皙,衣著整潔,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喻崇慶的畫和他這個人一樣,愛美,求美,不斷展現美。他畫的山水、人物和花鳥很多,而讓我產生震撼、引起我特別關注的是商城黃柏山國家森林公園展曬大佛。漢傳佛教展曬大佛高大程度創全國第一,喻崇慶擔任主筆,畫家喻崇慶由此成名。

2015年5月1日,有“楚豫禪宗”之稱的河南法眼寺展曬漢地最大手繪大佛,接受四方善男信女朝拜。當日,被譽為鄂豫皖三省古剎的法眼寺舉行了展曬大佛開光典禮及頌經法會,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但見慈悲莊嚴的大佛寶像聳立於巍峨的大別山中,現場梵音嫋嫋,鐘聲曠越,直達雲霄。手繪大佛高40米、寬25米,共計一千平方米。豎起相當於普通居民住宅樓16層樓高,平放比兩個國際標準的籃球場還大。“曬大佛”是藏傳佛教寺院所舉行的傳統法事活動,流行於西藏、甘肅、青海、四川等地。大佛,就是大型的唐卡,多畫在紙上、絲綢布料上或羊毛織物上。

法眼寺住持明一法師介紹稱,漢傳佛教最早舉行曬大佛法會是河北柏林禪寺,該寺所曬大佛高25.5米。法眼寺所曬大佛比河北柏林禪寺所曬大佛將近大一倍,是目前漢地最大、最高的布料手繪大佛。法眼寺和柏林禪寺首任住持均為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已圓寂的禪宗大德淨慧長老擔任,現任住持均是淨慧的弟子。明一法師稱,“恩師破例支持漢地曬大佛,開漢地大佛展曬之先河,功德在世。”40米的“大佛”為釋迦牟尼佛,由民間畫家喻崇慶擔任主筆。喻崇慶介紹說,法眼寺從2014年4月份就開始舉辦“萬人畫大佛”活動,歷時一年。先後經過起稿、定稿、樣稿、繪製等過程。“繪製整個大佛總共用了300多升顏料,所用的畫布為防雨防曬材料,大概有2噸之重,總共耗資25餘萬元人民幣”。黃柏山法眼寺最大手繪大佛展曬期為三個月。這一活動,將進一步弘揚佛教文化,提升四方遊客、朝拜者的精神境界,頌揚佛的大愛與無私。

喻崇慶,河南商城人,10歲開始學畫。平時,父輩練習書畫,喻崇慶在一邊觀看。喻崇慶最早接觸的是國畫。國畫中,喻崇慶尤愛山水畫。如果說家庭對他學習繪畫有影響的話,那隻能說是一種美術啟蒙。而真正引導他走向繪畫之路的還是河南省潢川師範學校美術專業導師王扶東先生。

王扶東(1913年8月-1996年4月),河南西平人,生前曾任河南省美協理事。1933年畢業於河南開封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任教於漯河藝師。解放後在鄭州藝術專科學校執教,曾任該校教導主任。他在該校工作期間,多次在鄭、汴、洛等地舉辦個人畫展。20世紀60年代初,鄭州藝專被撤銷,王扶東又調至河南潢川師範學校工作直到退休。在潢川師範工作期間,王扶東與在南京的老同學魏紫熙交往甚篤,常寄書信、作品進行交流。王扶東先生一生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有成就的美術工作者和教師。並編寫有《中國畫》、《中國繪畫史》、《工筆畫》、《素描及速寫》等教材。其作品20世紀50年代多次入選全國及省內的大型美展並獲獎,其中《牡丹圖》於1954年獲“第一屆全國工人美展” 一等獎

王扶東先生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其性格沉靜不失開朗。王扶東和他同時代的許多老藝術家一樣,德藝雙馨。一生投身教育事業,不求聞達。在教學過程中,動手多於動口,他在年近古稀的時候,還能將三尺整宣紙釘在黑板上給學生作範畫,一邊講一邊畫,可能是多年筆墨滋養的緣故,一個小時下來,不見他有倦容,畫畫完了,雖是面壁而作,仍是佈局、筆墨、氣韻具佳的好作品。王扶東教學嚴謹,方法靈活,對待學生和藹可親。20世紀80年代初,王扶東先生年齡將近70歲,但他仍帶著學生到大別山寫生。夜晚,王扶東與學生一起滾床鋪;白天,王扶東與學生一起爬山越嶺。他認真指導每一個學生。老師的言傳身教,喻崇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暗自下定決心,習畫育人當學王扶東老師。有一次,喻崇慶自己打起揹包到大別山商城的金剛臺、黃柏山等地寫生。上山的路是艱辛的。喻崇慶登上高山,極目遠眺,一幅壯觀的景象展現在他的眼前。他的心情又是愉快的。一連幾天,喻崇慶的習畫數量由個位數上升到兩位數。日後獲獎的《臘酒》、《家住大別山》作品與他平時大量寫生有密切聯繫。

20世紀80年代初,喻崇慶擔任商城一中美術老師。他在這個崗位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至退休。喻崇慶擔任美術老師,可謂傳承良師王扶東先生的好作風。他待學生循循善誘。他常給學生講的話就是,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美育可去市儈氣市井氣市俗氣。

1999年4月,崇慶指導的學生在中國少兒跨世紀書畫選集徵集活動中,經專家評定,書畫作品榮獲新秀獎;喻崇慶個人榮獲中國藝術研究院首都青少年文化藝術中心頒發的優秀指導獎。2005年7月,喻崇慶獲信陽市第四屆中小學美術教師基本功比賽中學生組水墨畫創作項目壹等獎。

喻崇慶的學生張傑,也在喻崇慶的言傳身教影響下,學習努力,習畫勤奮,畫功漸進。張傑現已成為河南省著名花鳥畫家。

在喻崇慶學畫習畫的道路上,他有幾個值得稱頌的同學、朋友。他們相互切磋,相互鼓勵。喻崇慶、桂行創和張忠賢同為王扶東先生的學生,仨人交往甚密。張忠賢不單單習畫,還喜歡讀書、古畫鑑定,博覽佛學、周易等知識。他和喻崇慶還專程探訪畫聖吳道子的故地,追尋畫聖成功的足跡……桂行創的作品《積翠重蒼》獲中國美協主辦的“跨世紀暨建國50週年全國山水畫大展”金獎。《蒼翠豫南》、《蒼翠大別山》和《淮源素秋》分別獲中國美協、中國文聯和文化部的好評。桂行創、張忠賢常到大別山商城縣寫生。喻崇慶作為商城人極盡同學地主之誼。桂行創的繪畫風格也是喻崇慶很喜歡很欣賞的。桂行創堅持自己的藝術道路,貼近生活,繼承傳承,他有傳統文人畫的手法,同時又有現代理念。桂行創的成功也一直激勵著他的同班同學。用喻崇慶的話來講,桂行創是他學習的榜樣。幾位同學朋友到大別山寫生,喻崇慶強烈地感受到桂行創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藝術創作精神。

山水蒼寒筆中參 懸嶺松風墨含情——記畫家喻崇慶

20世紀90年代初,一批豫南美術專業人員到河南省中國畫院繼續學習。參加學習的有桂行創、李少和、張昌明和喻崇慶。何家安兼任畫院的輔導老師。也就是在這個地方,喻崇慶認識了何家安先生。何家安,河南羅山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何家安作品多。何家安的畫作《陽春》、《夏雨》、《白雲深處有人家》、《歸雪》、《秋林賦》、《太行山下》等深得讀者喜愛。《壺口》等30件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何家安的山水畫,有一種敦厚、雄強而樸實無華的畫風,這引起喻崇慶的關注。對於生在大別山、長在大別山的人來說,筆下的山川河流、林木房舍、小橋流水和奇石異峰無一不是畫者爛熟於心的故鄉風物。喻崇慶注重學習借鑑何先生的山水大寫意。何先生的意境創造從不脫離現實。他對山川的深刻了解,妙在不離於物,又不役於物。也就是藝術評論家常說的,藝術不離開現實,藝術不能做現實的奴隸。學習期間,喻崇慶真正認識了中國古代的繪畫精神。喻崇慶在心得筆記裡寫道:在中國畫院的日子裡,自己從此知道了古人是怎樣在創作中駕馭藝術生活,把握藝術規律的。中西繪畫相比較,中國與西方繪畫有迥然不同的觀察物相方法與審美態度。在後來的藝術創作過程中,喻崇慶逐步領悟古人師從造化、師心、心境合一的精神境界。他的《懸嶺松風》汲取大自然的靈氣,墨含大別山的情懷,立意高遠,表達了畫作者對祖國深深的愛意和敬意。作品裡的松和風表達了松的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品格和松風和暢、松青高潔的人文精神。

山水蒼寒筆中參 懸嶺松風墨含情——記畫家喻崇慶

有一段時間,喻崇慶遇到人生苦惱事,也正是這些苦惱事,讓喻崇慶無心作畫。有一天,喻崇慶遇到一位出家師父。出家人告訴他一個人相信佛陀,佛陀會幫他擺脫人生苦惱。此話是真是假全憑個人體驗與感悟。喻崇慶除了認真教書外,業餘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習佛教知識方面。喻崇慶從佛教知識裡獲得心淨。他慶幸有這一段時間,他明白了繪畫史上雲水禪心,禪宗寫意含蓄地表達了人生追求的思想境界。

畫畫如參禪,悟空非空,空生萬法不執成法,師心而法。從師造化到師心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最高精神境界。每位畫者的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審美取向、表現出的筆墨意向也不相同,當然也決定了畫者各自境界不同。喻崇慶從佛學、禪宗裡開悟。喻崇慶的同班同學都勸他再把畫筆拿起來,重操畫業,重振畫風。喻崇慶不負同學期望,他把作品發到同學圈、朋友圈裡,作品獲得大多數同學、朋友點贊。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離不開的精神家園。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畫用它獨特地方式表達傳遞中國的人文精神。在中國傳統繪畫裡,最獨特最輝煌的成就就是山水畫。而宋代的山水畫代表著中國傳統山水畫鼎盛時期的水平。宋代山水畫派的代表人物有不少。宋代的范寬、郭熙、米芾、李唐和劉松年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的畫作或大道至簡,或寧靜致遠,比較充分地表達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核心要義。在這方面,喻崇慶注重向優秀傳統繪畫中的代表人物學習,古代畫家對崇慶影響最大的當推北宋畫家范寬。

喻崇慶認為,范寬的畫作從師自然,師從造化,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像范寬一樣的北宋畫家突出地表現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崇敬。畫家藉著對大山水的描繪來讚美人性的莊嚴與神聖。山高水長是畫家對人類從遠古走來,人類積累的美德與智慧的讚美,也是人們對道的感悟。山水是個永恆的題材。喻崇慶的山水作品從構圖到筆墨、心相不同程度地受到北宋繪畫的影響。喻崇慶曾用八尺楦臨摹過范寬的《溪山行旅圖》與《雪景塞林圖》。喻崇慶對北宋李唐的山水也情有獨鍾。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喻崇慶反覆觀摩,學習其筆法。因此,喻崇慶的畫表現出審美境界是沉雄厚重,蒼茫和莊嚴。喻崇慶的《青山不老》、《綠水常流》以水墨為基調,罩染清淡的黛青,景色蔥鬱氤氳。選材也是他生活多年的大別山風光,整個畫面體現出水深林密的意境。

近年來,崇慶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這種感悟也影響了喻崇慶的繪畫風格。2017年,崇慶畫了一幅《梅花》圖。他在圖中題詞道:何須逞風骨,清氣滿虛空。畫中梅乾多用淡溼漉漉的筆墨畫出來,減弱外露力量,一反別人筆法。梅花歡喜漫天雪,是因為梅喜歡這雪純世界才開花。並未與這個世界對抗,更非在眾生面前逞強。喻崇慶用自己獨特方式解讀梅花畫出梅花。2017年,崇慶還畫了一幅《菊》圖。他在《菊》畫中題寫到:“秋菊尤喜清涼界,非為傲霜逆時開” 。菊招人愛,非菊主動示愛。只是菊生在空谷,荒野和田園,菊應時而開。

山水蒼寒筆中參 懸嶺松風墨含情——記畫家喻崇慶

2017年,喻崇慶去素有中原神水之稱的湯泉池寫生作畫。他在《溫泉湖盪舟》一幅畫上題款: 畫者以自然為師也。石濤曰:收盡奇峰為草稿。然千山萬水,清風朗月皆畫者心也。畫即心畫,畫境即心境。然筆墨諸法皆有原因,畫者心動心畫出也。夫賞畫者,心入畫境,心境一如也,此時俗世空也,煩也消也,得清淨也,得心安也,得康壽也。他的同學評價說:喻崇慶新畫,用筆老辣,構圖自然,透出一片清淨、厚重之風。縱觀喻崇慶的畫與畫中題款,我們可以看到崇慶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堅守、自信,特別是他秉承傳統又不侷限於傳統,在傳承中創新,在傳承中奉獻自己的力量。我們相信喻崇慶經過歲月的洗禮,保持一顆藝術創作之心,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人物、山川和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作者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商城縣總工會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