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王鵬虎:未來銀行不是消失,而是變得無處不在

“科技重構金融未來”——中國電子銀行聯合宣傳年2018貴陽高峰論壇於8月2日順利舉行,貴陽市政府、近百家銀行相關部門領導、金融科技企業和學術專家共計約150餘人參會。論壇由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中國電子銀行網主辦,貴州數安匯公司協辦,中國電子銀行網全程視頻、圖文直播。中信銀行王鵬虎出席論壇並發表演講。王鵬虎指出,信息科技是金融發展創新的關鍵驅動力,未來銀行就是金融科技企業,在科技的推動下,將來銀行員工會更多的從前臺退到後臺,為客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

中信銀行王鵬虎:未來銀行不是消失,而是變得無處不在

王鵬虎表示,數字化轉型是指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銀行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方式,數字化轉型在三方面存在巨大價值:一是打破邊際成本線性規律,讓二八定律失效,普惠金融成為可能;二是有效提升客戶洞察能力,讓營銷服務更加精準,風控手段更加豐富有效;三是渠道逐步虛擬化和場景化之後,可以快速降低銀行獲客服務成本。

王鵬虎指出,數字化轉型幾乎涉及銀行前、中、後臺各個業務層面,商業銀行必須要有針對性的制定數字化轉型的策略,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把技術思維與技術應用相結合,通過金融科技的運用提升銀行運營效率、節約人力資源成本;

二是,積極構建金融生態,通過電商平臺、供應鏈管理平臺等交易場景聚集各類金融機構和其他服務要素,形成多層次跨界融合服務能力,為生態平臺客戶提供一站式綜合化交易服務,讓金融服務更加高效;

三是,構建在線的生態化場景,即將銀行服務嵌入各種應用場景,讓銀行服務無處不在;

四是,運用數據思維,根據數據思考、發現、解決、跟蹤問題,將多渠道獲取的數據資源應用於營銷、產品、風控、客服、定價、考核等各個銀行業務版塊;

五是,堅持開放、共享、和諧、創新的互聯網精神,加強與其他各類專業機構的合作,實現共贏。

以下為王鵬虎演講原文:

作為一個銀行從業人員,我今天和大家去分享一下目前非常熱的話題,也是今天CFCA論壇非常重要的課題:科技重構金融未來,也就是如何通過數字化轉型重塑金融未來。

今天我分享的內容有四個方面:一是信息科技是金融發展創新的關鍵驅動力;二是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戰略。三是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關鍵領域。四是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策略。

第一,信息科技是金融發展創新的關鍵驅動力。

我們從人類歷史看,信息技術是發展最快的領域。從遠古的結繩記事、烽火傳情、快馬驛站、飛鴿傳書,到工業革命之後出現的電報電話,再到現在的手機和互聯網,人類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貨幣跟信息科技一樣也經歷了很多的發展階段,最早的人類普遍用貝殼作為貨幣,後來有了冶煉技術,出現了銅錢鐵錢,後來又固化到貴金屬。有了造紙術以後,出現了不具備任何使用價值的信用貨幣。現在貨幣的形式主要是銀行卡和電子貨幣,貨幣不存在任何物理載體,變成了電子數據。

現代金融使用的技術是給予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現代信息技術,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ABCD技術,即AI、Blockchine、Cloud Compting和big data。這些技術可以劃分為以獲取數據為主的互聯網、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存儲和處理數據為主的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以及以數據可信度為主的區塊鏈技術。如今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技術條件和環境下去談數字化轉型。

第二,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戰略。

我們現在進入了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農業革命,人類開始生產食品,而不需要通過漁獵採集去獲取能量,導致人口大量增長。第二次浪潮是工業革命,人類可以生產更多的工業產品,出現了大規模的城市、工廠、學校和現代化的公司。現在,我們進入了第三次浪潮,即後工業社會或者叫服務型社會,這個階段更多的經濟發展是靠信息服務驅動,我們處理的不再是自然界的資源,更多的是數據資產。

在中國,第三次浪潮具體表現就是“互聯網+”戰略,從2014年提出來以來,互聯網開始和各個行業結合,互聯網+金融,就是互聯網金融或者說是金融科技,就是將現在的IT/DT技術與金融結合,重構金融的未來。

數字經濟也是從G20峰會之後在中國火爆起來的。從G20峰會到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再到去年的第四屆互聯網大會,數字經濟和數字化轉型逐步得到我國各個行業和社會的廣泛關注。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佔整個GDP的32.9%,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傳統經濟升級轉型的重要引擎。銀行業也是如此,靠數字化轉型來推動傳統金融轉型升級是未來大趨勢。

數字化轉型對於銀行來講就是把傳統的要素,即原來基於物理、線下和人工的要素全部變成電子化、線上、網絡化的要素。這些要素包括人、貨、場。人是銀行的員工、客戶和第三方合作伙伴。貨就是銀行的產品、服務和各種物料。場就是銀行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場所,即物理網點、虛擬渠道和第三方渠道。人、貨、場三個要素是金融行業的主體客體和場所,這三個要素都在向電子化、虛擬化、線上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我們將來就看不到銀行的網點和員工了,銀行的人員會逐步退到遠程的後臺,通過互聯網和模型為客戶提供服務,這樣整個銀行的業務流程會被重構,所有流程的過程和結果最終將沉澱為數據,根據這些數據我們會形成一個更好的洞察力,然後為客戶提供更加精準、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服務。銀行組織架構也會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非常敏捷靈活的虛擬組織。未來銀行不是被顛覆或改變了,不是互聯網企業成為銀行了,而是銀行變成了互聯網企業。大家知道招商銀行提出金融科技銀行的戰略,我覺得提得還不夠,乾脆把銀行去掉,就是金融科技企業,這就更到位了。

數字化轉型有巨大價值,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它打破了邊際成本線性規律,讓二八定律失效,普惠金融成為可能。傳統情況下,網點和人員數量和客戶數量是線性關係,但是基於互聯網的數字銀行打破了線性規律,只要把產品開發出來,服務一萬人和一億人沒有太大區別,客戶是用自己的設備和流量在接受銀行的服務。這個定律一旦打破,銀行的服務能力就會大大提升,普惠金融就變得非常容易。

二是基於數據提高洞察力,特別是對客戶的洞察力,使得我們對客戶的營銷和服務更加精準,同時對客戶風險的畫像和把控也更加有效。

三是整個服務渠道虛擬化之後,可以大大節約獲客和服務成本。當然銀行會有大量的失業,這是必不可少的。2016、2017年整個中國銀行業的減員增效已經加速,四大行每年減少人員約5萬人,這個速度還會繼續加速。

第三,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關鍵領域。

數字化轉型首先是在零售銀行領域,進行滲透和替代,因為零售銀行面對的客戶人群很多,而且是可以通過標準化流程來服務的,因此可以很容易通過互聯網來服務。再往後就是投資理財、資金結算等領域,然後是2B的公司銀行,最後才是服務大型客戶的投資銀行。

數字化轉型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數字營銷,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更精準的給客戶推送產品和提供服務,而不是像以前依靠盲目的陌拜或小區宣傳,那樣做不僅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成本,還非常不精準。二是數字化風控,銀行可以基於自己的數據和外部大數據,運用AI技術非常高效、低成本的管控客戶風險。三是數字化運營,把一切的人、貨、場都變成數字之後,整個運營的流程被重構,運營成本大幅度下降,效率極大提高。四是數字客服,通過機器人來服務客戶,為客服提供諮詢服務。此外,數字技術還會滲透到後端的審計等領域。可以說數字化轉型幾乎涉及銀行的前、中、後臺各個業務層面,現在所有的部門都應該考慮對數字技術的應用。

銀行數字化轉型經理了幾個階段。從1998年開始,屬於電子銀行渠道階段,CFCA誕生之後給電子銀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使電子銀行的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大家可以放心使用。後來從2013年開始進入互聯網金融階段,比渠道更進一步,在獲客和精準營銷方面用得很多。第三個階段是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通過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把一部分數字化工作外包。再到最近銀行成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到目前為止已經有6家。未來,整個銀行將變成金融科技公司,實現徹底的數字化轉型,傳統的龐大的金融機構變成敏捷的大象,也可以起舞。

第四,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策略。

一是技術思維與技術應用,我們要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我們考慮任何事情時都要去想,這個東西能不能用最先進的技術解決它,先進技術可以做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效去管控風險。

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技術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比如金融的三性原則無法改變,風險的本質也無法徹底改變,一些業務的實質也沒辦法徹底改變。技術也有侷限性,先進技術在應用推廣中也會遇到困難,比如,慣性思維、傳統和路徑依賴。另外還有法律,比如無人駕駛,技術成熟了但不能上路,因為配套的法律不完善。

二是生態思維與生態構建。最近大家看到的浦發銀行搞的API銀行,就是讓銀行跟它的客戶去連接,連接在一起就是一種生態,大家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相互賦能的特徵就更明顯了。在這種環境下,就更會劇烈的發生一些數據化轉型,因為大家要更快連接,只有把所有東西變成數據,才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交互。另外就是場景化服務,完全是互聯網線上化的場景,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金融產品與服務平滑的嵌入到交易場景中,實現金融服務與交易的無縫對接。再就是平臺化運營,圍繞交易場景,打通資金、支付、結算、倉儲、物流等各個環節,構建基於同一平臺和數據的生態循環。最後,在生態化平臺上,實現客戶、數據和服務的共享。

三是場景思維和場景構建。未來金融必須嵌入場景,因為金融是次生需求,原生的是經濟活動,金融是為經濟服務的,所以原生場景一定是個經濟活動,一定是先有了交易才有支付,有了支付才會有融資。在傳統線下這些場景都是割裂的,交易歸交易,支付歸支付,融資歸融資,但有了互聯網,各個場景就會實現線上的融合,所以次生的金融必須融入到原生的電子商務場景中。現在2c表現的非常明顯,客戶在電商平臺購物完之後不會再去打開一家銀行的APP,用銀行的功能支付,一定是直接調用銀行的支付服務。未來銀行不僅網點會消失,而且網站和APP也會消失,但銀行不是真正消失,而是變得無處不在,是嵌入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

目前,場景化構建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銀行自己也搞一個電商平臺,把金融產品嵌到自己的電商平臺,但這種方式不是主流,因為大多數客戶不會到銀行電商平臺去買東西。第二種方式是嵌入場景。對於大客戶或者第三方電商平臺,銀行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產品服務嵌入別人的場景。第三種模式就是銀行和電商合作做場景,把它輸入到2B行業的中等規模或者有一定規模的客戶,它既想有自己的場景同時又沒有能力去建設運營場景,這樣銀行和電商服務平臺做一個現成的場景給客戶。這三種模式現在都在大量應用。現在嵌入場景主要是兩種模式:一種是API,針對大客戶,我要跟客戶進行銀企直連,兩邊都要進行接口的開發和聯調測試,優點是可以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二是SDK軟件開發包的模式,把產品變成一個軟件包提供給客戶,客戶用簡單代碼就可以調用程序,這種嵌入的優點是快和成本低,缺點是不能提供個性化服務。

四是數據思維與數據能力構建。所有的人、貨、場都會變成數據,根據數據思考、發現、解決、跟蹤問題。未來數據獲取、處理、應用都要實現線上化,除了自己的數據還要跟合作伙伴交換數據和從外部採購數據。對數據的處理一定是自動化,不能靠人去處理,因為,這是大數據,要靠規則、模型、算法、工具去處理。數據會應用到銀行各個業務層面。宏觀經濟數據、產業數據、微觀的客戶數據、最微觀的客戶交易數據都是可以利用的數據。如果數據可以達到客戶的交易級,就可以解決數據的全面性、即時性、真實性不足的問題。建立數據融資和數據化風控,將來不再需要客戶的財務報表,可以根據它的交易數據模擬出一張他的財務報表。

五是互聯網思維與新商業文明。什麼是互聯網基因和互聯網思維?我覺得就八個字:開放、共享、協作、創新,通過開放,把自己融入市場,跟市場共享數據、價值、流程、收益,通過社會協作實現協同創新,這些思維或者說文化是一種新的商業文明,也就是互聯網的商業文明。哪家銀行能把這種思維從高管一直到基層員工貫徹的更快更徹底,哪家銀行在數字化轉型道路上就會走得更快更成功。

謝謝大家!


《2018中國交易銀行服務發展基準報告》

近日,財資中國、西湖財資金融科技研究院正式發佈《2018中國交易銀行服務發展基準報告》。報告全面反映了當前中國商業銀行交易銀行及公司銀行業務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充分總結商業銀行交易銀行業務的行業發展特性,推動交易銀行及公司銀行業務的整體發展。點擊瞭解更多,訂閱《2018中國交易銀行服務發展基準報告》!

中信銀行王鵬虎:未來銀行不是消失,而是變得無處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