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簡介和他的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1-3]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4] 。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4]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4]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的詩文集110卷。包括《東坡集》40卷,《東坡後集》20卷,《東坡奏議》15卷,《東坡外製集》3卷附樂語,《東坡內製集》10卷,《東坡應詔集》10卷,《東坡續集》12卷附校記。從文學的角度看,價值較高的在前,後續三集,基本上包括了他的詩,詞,散文,書簡,序論等。前後兩集編定時間較早,比較可靠。今存較早的七集本,是明成化四年(1468)江西吉安府程宗刻本·清光緒年間,有繆荃孫校刊本·民國年間有《四部備要》本。

舉世皆知蘇東坡為一代文豪,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個“易學大師”,曾經寫過一本《東坡易傳》。蘇軾幼時便隨眉山道士張易簡讀書學《易》,少年時欲入山林當道士,終生與道士高人交往頻繁,深曉《周易》占卜和“胎息”養生之術,並自稱“鐵冠道人”。其父蘇洵精通《太玄》,晚年欲作《易傳》未成,遺命蘇軾繼作此書。蘇軾於45歲左右被貶官於黃州時開始撰寫《易傳》,此後不斷修改,直到生命垂危之時才修改完畢。他的認知方法、執政思想深受《易經》影響,詩詞文賦也因此而愈加高深

玄妙,後人不解《易》理,常常只識皮毛。然而蘇軾去世之後,他的著作遭到蔡京等人劈版禁燬,這本《易傳》便被改頭換面,以《毗陵易傳》(“毗陵”為蘇軾去世之地常州別名)悄然印行於世,因此罕為人知。《東坡易傳》作者認為“離開《東坡易傳》,蘇軾思想及其詩文詞賦無從談起。

東坡樂府,北宋蘇軾的詞集。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元代延佑年間括蒼人葉曾雲間南阜書堂刻本(雲間,即今之松江),該本子曾於一九五七年由古典文學出版社影印出版。一九七九年,復旦大學中文系陳允吉用影印元刊本作底本,並以《宋六十名家詞》、《四印齋所刻詞》、《︹村叢書》等本子中所及蘇軾詞作校,校點整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東坡樂府》在宋徽宗崇寧二年與蘇軾的其他著作集子一起被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