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通寶的價值及鑑定

清高宗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鑄“乾隆通寶”,包括寶泉、寶源局在內先後22局開鑄,多用黃銅與青銅,也引進國外洋銅澆鑄,新疆亦用紅銅。“乾隆通寶”只有少數錢背文,星號或漢字。有合面、吉語以及私鑄劣質錢、鵝眼錢等品類不下百種。清乾隆通寶背“萬壽無疆”乾隆通寶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背面的滿文比較複雜,可以參考華光普的《中國古錢幣目錄》,上面有很詳細的價格和錢幣拓片。乾隆通寶錢徑約2.2-2.5釐米,重約2.4-4.乾隆通寶的價值及鑑定8克。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 。

關於銅幣(包括乾隆通寶)鑑定與定價是非常複雜。簡單說明一下幾點:1、鑑別銅幣真偽。(根據被鑑定銅幣外形尺寸、重量、字體、材質、鏽色、等)2、鑑別銅幣價值。(根據被鑑定銅幣外形特徵確定是否特殊銅幣。比如:雕刻樣幣、母幣、特殊用途幣、錯版幣、外觀品相等) 錢面:錢文“乾隆通寶”直讀,楷書。 錢幣 有“乾隆通寶”四個楷書字,錢幣的背面有滿文“寶泉”兩個字。

相關背景資料:雕母又叫祖錢,經審核通過後,作為鑄造母錢之用。我國自宋以來就採用翻砂法鑄錢,每當出新錢,就用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成錢模也就是雕母或祖錢,鑄錢時用祖錢作模,翻鑄母錢。雕母錢文精美,字口深峻,每個字的筆畫都非常清晰,絕無粘連模糊,而且筆畫比同版本的流通錢要細瘦,從細部看還保有手工鏤刻的痕跡。清代錢幣數量之多、版別之複雜,遠遠超過了以前的各個朝代。清代的雕母錢,我們常見有“乾隆通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