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OL 中国大会」主旨演讲私房小笔记

今天上午看了上海 TESOL 大会的直播,三场 Keynote Speech,三位学者从三个角度为大会奠定了基调,很有意思。

提前说,这一篇小笔记相当主观,相当于我给自己划重点,分享出来给大家。

今天上午的三位 Keynote Speaker 分量都很重:

「TESOL 中国大会」主旨演讲私房小笔记

David Nunan

这位是 TBLT 的旗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先锋。我在教师培训第一年的课程当中,特地选了他的那本《任务型语言教学》做句读,这本书在国内有英文版引进版,很便宜,大家可以买来看看。

大概五六年前,TBLT 火了一阵子,现在开始静水流深,人们提的不多,但实际操作已经有了变化。OK,很多人也许都是冲着 Nunan 教授来,包括我自己。

观后感剧透:本来是期望最高的一个演讲,但还是被学术风打败了,一会慢慢说。

「TESOL 中国大会」主旨演讲私房小笔记

Ester De Jong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她的主页在这里 https://education.ufl.edu/faculty/de-jong-ester/ 。 看简历来说,这位女士的重点在 Multilingualism ,坐落地点在佛罗里达也是研究多语言的宝地。

观后感剧透:本来没什么预设,结果超越期待,非常接地气的观点。

「TESOL 中国大会」主旨演讲私房小笔记

程晓堂

北师大外院院长,《中小学外语教学》主编。大家可以在百度上看到关于这位教授的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程晓堂。

观后感剧透:这篇演讲的信息量很大,前两位学者在学科和世界范围做了介绍,最后一篇落地到中国,也给人很多思考。

好,下面一个个地说。

David Nunan

题目:“It Won’t Work Here”: Revisiting Learner-Centered Language Education

看重点,关键字 Revisiting奠定了这篇 Keynote 的基调是一篇 Literature Review,Nunan 教授回顾了 Learner-Centered Language Education 的心路历程,发展流派,当中还穿插各种人性小故事。

插播一下:大家可以看很早以前巴别塔的过往帖《那些年我们上过的英语课》(回复【那些年】三个字,获得链接),这是缩略大白话版本的英语教学流派发展介绍,各位笑纳之后可以见笑了。塔客学院的老师们也可以去回顾一篇同名的视频,当中有更详细的讲解。

学术预警:如果听众没有在英语国家念过应用语言学专业,可能会对这篇演讲超级懵圈,因为当中充斥着各类学术名词,额滴神啊,一秒让我回到了当年去 AAAL 开会的感觉。Nunan 的风格是典型学术大牛作报告,这群人预设听众已经有了必备专业知识,然而在中国并不是这样。嘿嘿,回头我写一篇《如何解读 David Nunan 的 TESOL 中国演讲》,估计得写一个星期,你们要是想看,就点赞给我鼓励。

其实这些学术名词真心不要怕,我认为各位老师直接跳到最后看结论就好了,结论就是:

我们在知识爆炸的年代,要给学生实际交流的理由,内容比形式重要,简称四个字:从用出发。

让我记忆深刻的却是一个小故事:

Nunan 说自己还是菜鸟老师的时候,去一个比较贫穷的地区学校教书,班上的学生特别乱,结果有学生下课之后居然要人身攻击他,险象环生之后,他没有把这为小青年教送警察,而是和他谈啊谈,了解他的生活。

后来他发现了另外一面,这为新移民小青年本来希望能够当医生,造福自己的社区。结果家境贫穷,上升渠道也有限,他的爸爸就等着孩子到15岁(澳大利亚的工作年龄),让孩子赶快放弃去赚钱。所以孩子很愤怒、很无助、很激动,做出了傻事。

Nunan 老师了解这一切之后,耐心地鼓励这为青年,也争取让她继续学习。

最后这为青年成功完成学业,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这个故事让我唏嘘思考了很久,教育说到底,是人与人的事。

无论在哪间教室,教育都是一个人去真心包容、聆听、鼓励另一个人的故事。

Ester De Jong

题目: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English Teaching: Integrating Content and Language

De Jong 女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英语教什么?

答案并不是语法、词汇、阅读理解,而是 culture competency,文化交流的能力。

除此之外,她也讲到了很多教学方法。例如,co-teaching,两个老师在一起教。请注意,这绝对不是国内现在超级流行的“双师课堂”,很多所谓的“双师课堂”其实是一个老师加一个助教,这其实还是一个老师。这里她说的 co - teaching 是两个平等的老师,甚至来自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背景,两个人共同在课堂呈现内容,重点是内容,两个老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更加鲜活的内容。

她另外一个很好的观点 —— 不要孤立语言,语言存在于学生的生活里、过去经验中、在文化的交流中。翻译过来就是,学语言不是学语法纠结这到底是限定性还是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而是要走到生活中去用,用语言认识朋友,接触信息,交换思想。

这让我想到李杜老师(推荐李老师的岁月静好公众号“李杜的双语世界”,我潜水围观他的号很久了,哈哈。)在今年早些塔客学院线下工作坊时,李老师说了一个比喻:

(大意)英语犹如一扇窗,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学习者仔细得研究窗户的质地、纹理、构造,而没意识到推开窗户看外面的世界。

好,一句话总结一下:教英语的重点是内容。

程晓堂

题目:What Do We Learn from Students' Memory of Their Past English Textbooks?

一看题目就很欢乐,从学生们对英语教材的回忆教了我们什么?嘿嘿,你想到了李磊韩梅梅,的确,程教授也提到了李磊韩梅梅。

如果说 Nunan 的演讲是 Literature Review,程教授的演讲类似一个 Paper Presentation,我个人两个都喜欢。

程教授的研究方法很简单,找大学生来问“你还记得英语课本里的内容吗?” “如果还记得,当中有哪些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为什么?”

那么大家都记得什么呢?

  • 文学作品节选:大多数都是故事,例如侦探故事、小剧、日记、虚构类等。

  • 给学生新知识的内容:科学小知识、世界游记类、野生环境保护、音乐、健康医疗知识等。

  • 外国文化:器物、食物、历史名胜、习俗传统、名人等。

大家的回忆还包括教材当中出现的人物:

  • 李磊和韩梅梅,特别80后的标志。

  • 吴一凡、Mike、Zoom & Zip 嘿嘿 这是代沟验证器。

  • DaMing, Lingling...

  • Baobao, Maomao, Mike, Sarah

  • Mockey, Ken, Ann 后面这些都是00年之后的作品了,继续代沟验证器。

还有一些回忆跟 Hands-on 活动有关,让学生有体验、有经历,自然记忆深刻。

还有一些游戏,例如 Bingo 游戏,单词迷宫,听力填色,画图猜图(Sihouettes)等等。

罗列了以上这些,我要说的是,人们都喜欢知道别人的故事,都喜欢知道以前不知道的信息,都喜欢参与,所以各位老师们,要如何组织自己的课堂?还要一个人干讲,让学生做笔记么?这个明显不可以。

By the way,程教授还提到了学生不喜欢的东西:单词表。

哈哈哈。

噢啦,我的私房小笔记就这么多啦,很主观,希望能把三个小时的内容给你叨叨一下下,能对你有点帮助启发。也欢迎大家一起来留言讨论。

最后说一说内容以外的内容,我是在网易云课堂观看了直播,很方便,也很期待云课堂放出更多分会场和其他重要讲座,我觉得会有很多老师乐意购买观看。大会组织总体非常好,很有趣。

小笔记作者

PS 一下:本篇讲座内容均为各位教授研究成果,对于讲座的看法系原创。大家还可以移步 2018 TESOL 中国大会网站(https://tesol.i21st.cn/2018/#speakers)获得更多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