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是怎樣消亡的?

譚孝生


奧匈帝國是八國聯軍入侵晚清時的重要一員,在當時它的實力位居歐洲第五,領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帝國,是名副其實的歐陸列強。

但短短十幾年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個實行獨創性二元體制的國家瞬間土崩瓦解,在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如今的奧地利、捷克等十來個國家。那麼奧匈帝國為什麼會解體?其二元帝國體制又是如何運行的?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得明白奧匈帝國是怎麼形成的!

在神聖羅馬帝國存在的一千年間,儘管中央政府軟弱無力,轄下邦國各自為政,但好歹大家尊奉一個共主,就是位於維也納的哈布斯堡家族。但到了拿破崙時期,神聖羅馬帝國的好日子也正式進入倒計時。隨著數次反法同盟的失敗,法軍的三色旗幾乎插遍了歐洲大陸的每一個角落,而憤怒的拿破崙似乎對這個以老牌封建君主自居的哈布斯堡家族尤其不感冒。於是一紙令下,神聖羅馬帝國就此取締,歷來以奧地利為核心的帝國舊有統治者只能糾集剩餘的領土改組為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的面積雖然廣大,但軍隊卻極為孱弱,帝國廣袤的領土並非來自軍隊的浴血奮戰,而是通過“嫁閨女、娶媳婦”之類的聯姻。當時奧地利皇室有一句戲言:“讓那些歐洲君主們為了領土去廝殺吧,我們快樂的哈布斯堡家族就去結婚”!所以這種國家的實力經不起真刀真槍的檢驗,果不其然在隨後的德意志統一進程中,普魯士兵臨維也納城下,奧地利被迫簽訂城下之盟。

此時的奧地利帝國儼然已經千瘡百孔,由於境內民族成分複雜,日耳曼人、馬扎爾人、斯拉夫人之間的民族矛盾很大。在紛亂如麻的內部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的同時,普魯士人的炮口已經頂到了首都的城門上。在這種內憂外患之際,馬扎爾人卻趁機對帝國中央政府提出了各種特權要求,而此時留給維也納方面的選擇只有一個:同意!

一直以來,奧地利的主體民族是日耳曼人,在哈布斯堡家族當政期間日耳曼人也一直是國家的主要統治力量,而以馬扎爾人為主體的匈牙利還是帝國治下的一個地區並且時常反叛。但這個時候匈牙利覺得機會來了,他們沒有選擇脫離奧地利帝國,而是要求將匈牙利提升為一個獨立王國的地位,並且留下來在帝國境內享受財政、行政、人事和民族自決上的一切特權。

奧地利皇室名義上佩戴著匈牙利王國的王冠,實際上日耳曼人無法在匈牙利擔當任何級別的官員,而馬扎爾人卻可以在中央政府出任各種職務。至此奧匈二元制帝國正式形成,而這種對主體民族的逆向歧視也註定了奧匈帝國早晚要走向分裂。

匈牙利對非馬扎爾人的整體性民族寄生不僅使國家財政不堪其重,而且導致其他民族從心理上紛紛拋棄中央政府。一向忠誠的克羅地亞人渴望獨立出去與塞爾維亞王國組成新的南斯拉夫國家,捷克人則妄圖效仿匈牙利在捷克地區炮製新的特權階層……本就岌岌可危的“布娃娃帝國”就此窮途末路。

一戰之後奧匈帝國停止存在,在其廢墟上誕生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馬其頓、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塞爾維亞和黑山,此外還有部分領土被羅馬尼亞、波蘭和意大利並走。


地圖帝


奧匈帝國的消亡是由內而外的,而一戰對於原本就已經處於末世的奧匈帝國來講致命性的打擊。多民族原本並不一定會發展為帝國崩塌的致命性原因,但是奧匈帝國本身的國家的性質原因,以及通知方式都為日後的民族分裂埋下了伏筆。而19世紀末20世紀初剛好也正是歐洲民族主義思潮泛起的時候。因此一戰將奧匈的所有問題都暴露了出來,集中爆發,最終導致帝國走向了分裂直至消亡。

首先,先說帝國體制的問題,弗朗茨·約瑟夫與巴伐利亞公主的結合最終帶來的是,奧地利與匈牙利的結合,最終建立了一個二元帝國,即這個新成立的奧匈帝國的統治者不僅是奧地利的皇帝,同時也是匈牙利國王。其中奧地利和匈牙利各自有其總理還有議會,其他的財政權、戰爭權以及外交權統一在維也納,這樣一來少數的匈牙利人(即馬扎爾民族)與奧地利人(德意志民族)一起統治多民族的帝國,其中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塞爾維亞人。也就表示帝國內多數的臣民沒有政治權利。而這個帝國的維繫,可以說就只是弗朗茨·約瑟夫皇帝。一旦他去世,巨大的民族離心力必然會撕碎帝國。

其次,費迪南大公夫婦遇刺事件引發的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人宣戰,本身正是說明了長期以來帝國內部的民族問題。而這也導致了一戰的爆發。如果只是奧匈帝國的軍隊對陣塞爾維亞人也還好,至少還有勝算,但是沙俄的加入讓戰局一度發生了變化。可以說戰爭後期,奧地利不僅缺少必要的戰爭資源煤、鐵、槍炮、彈藥甚至食品和飼料。武器供應例如步槍的月產量從1917年3月的11.3萬支降到一年後的9000支;馬鈴薯取代麵包成為奧地利人最主要的食物;數萬匹運送大炮的馬也死於缺乏草料。

再次,當奧匈帝國的政府準備講和的時候,協約國已經許諾了其他的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等民族領土。而當時的民族主義思潮正在高漲,奧匈帝國想要通過建立聯邦制來挽救即將傾覆的帝國,但是為時已晚。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布拉格成立;10月29日,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組成了南斯拉夫王國;11月2日,匈牙利也宣佈脫離二元帝國;甚至君主國德語地區的居民代表也在10月21日自行成立“獨立的德意志奧地利國家臨時國民議會”。


國家人文歷史


奧匈帝國的國內比較複雜,國內至少由11個民族(奧地利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蘭人、克羅地亞人、羅馬尼亞人、塞爾維亞人等)、7種宗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等)組成,而且該帝國採用了“拉近大遠”“欺軟怕硬”“扶強壓弱”的方式來處理民族關係,因此,奧匈帝國衰落的根本原因在於民族關係處理不好,次要原因是與德國結盟。

1.世界特有的“二元結構帝國”下的錯誤民族政策是主因

1526年,哈布斯堡王朝吞併了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王國,建立了奧地利帝國。1867年,奧地利改稱奧匈帝國,由此,“二元結構帝國”出現:一個首腦執行統一的軍事、外交、貨幣政策,但由兩個政府執行,兩個議會進行監督。

奧匈帝國是歐洲基督教文明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伊斯蘭文明的對抗地,而且也是法國和沙俄之間的緩衝地。因此,在如此關鍵位置上的帝國,他所受到威脅也就最多,他統治下民族關係也就最難處理。至少三大敵人法國、沙俄、土耳其在三百多年的歷史中,為了自身的利益,都或多或少地挑撥者奧匈帝國境內的民族關係。

為此,奧匈代表西歐和德國與沙俄、土耳其不斷地鬥來鬥去鬥鬥合和讓人眼花繚亂,國內民族基本上沒有消停過。

2.錯誤的與德國結盟直接導致失敗

奧匈帝國的衰落主要是民族關係錯位、以及奧匈帝國和德國的關係,正是因為和德國的關係,奧匈帝國徹底衰落,在20世紀初,奧匈帝國其實就和德國捆綁起來,特別是“一戰”拴在了德國的戰車上。

可以說,奧匈帝國的衰落就在於和德國利益捆綁。1918年,1月國內經濟崩潰、民族解放運動出現。8月14日,奧匈帝國告知德國,自己不能繼續作戰。9月17日,拋開德國獨自和協約國發出停戰要求。與此同時,捷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蘭紛紛獨立。

11月2日,匈牙利宣佈脫離奧匈帝國。奧匈皇帝退位,11月3日,奧匈帝國向意大利投降,簽訂了《帕杜亞停戰協定》,11月12日,奧地利成立共和國。1919年9月10日,奧地利作為奧匈帝國的繼承人和協約國簽訂了《聖日耳曼條約》。其中禁止德奧合併,匈牙利和奧地利完全獨立、奧地利繼續把大片領土割給其他國家。由此,奧匈帝國徹底終結。

因此,奧匈帝國分裂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諸多小國。


坐古談今


提到奧匈帝國就不得不提到希特勒嘴裡面的第一帝國,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話說當時在歐洲土地上有一個國王覺得教皇是上帝的代言人,這一點感覺不爽,我也要成為上帝的代言人,因此打到了梵蒂岡,把刀架在了教皇的頭上,堂而皇之的問教皇,你是上帝的代言人,還是我是上帝的代言人?教皇要保住自己小命就說都是,都是,然後就成就了中世紀時期怪物一般的神聖羅馬帝國。

但是很顯然這個國家既不神聖,也沒有羅馬,更非帝國,三里一城,五里一邦!這個東西更像一個江湖,在這裡面實力比較強悍的就是奧地利,當時的奧地利向北可以踹死普魯士,向南統治匈牙利,可以說是神聖羅馬帝國裡面實力最強悍的一個傢伙!

但是普魯士經過俾斯曼鐵與血的政策以後,開始崛起,崛起以後,直接就去打自己的老東家奧地利,最終,奧地利被擊敗,原本可以鎮壓其他聯邦的能力一下子受到了威脅,匈牙利開始鬧騰了,也要求向普魯士那樣獨立出來。

奧地利的皇帝一咬牙一跺腳,行,咱們兩個先別打打下去,也是讓普魯士吃了便宜,咱們兩個先合作,你不是想當皇帝嗎?你不是想獨立嗎?我告訴你,咱們倆聯合起來,咱倆都是皇帝,咱倆一起行使統治權不是更好嗎?

匈牙利同意了兩個皇帝並列成為了一個國家的皇帝,成立的國家就是奧匈帝國,我們去看奧匈帝國的國旗的時候我們發現有兩個不同的會徽並列在了一張國旗上面,這就是代表了兩個不同的皇室。

但是這個怪物一般的聯邦體實際上問題頗多,首先,民族成分太複雜,其次對周圍可以說是強敵環飼,德意志法蘭西,意大利,還有俄羅斯哪一個是省油的燈?(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自己國內日爾曼人,奧地利人,匈奴人南斯拉夫人全都是,所以當這個國家對外還是處於勝利的狀態的時候,還是能夠鎮壓得住這些民族矛盾的,但是一旦打了敗仗,那問題就大發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德國和奧匈帝國聯盟的協約國最後失敗,德國被當時的列強給肢解了,不僅一部分國土讓給了波蘭,而且還閹割了他的軍事能力,相比較而言奧匈帝國更加慘烈。

首先是國內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本身,這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開始顯現了,最主要的就是南斯拉夫人對於澳匈帝國的不認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點,薩拉熱窩事件本身就是南斯拉夫的青年不滿奧匈帝國皇族對於奧匈帝國的統治,然後刺殺了當時的王儲,如果說國泰民安國家榮譽達到頂點,大家本著對於國家的那種榮譽感,可以呆在一起,但是現如今國家破敗了,當然是抄起鋤頭抄起木棍跑到政府裡面去搶錢啊!原先對於政府的不滿一下子在社會各個階層開始爆發了出來,國家的分裂不可避免。

但是與此同時,英國,法國等傳統列強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並不光彩!對於英國和法國來說,德國人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畢竟德國整體的軍事工業並沒有受到太大打擊,實力仍然尚存,對於德國人來說,他們要作戰就必須得找到一個向南可以發展的國家,能夠阻斷英國,法國與俄羅斯的聯繫,這樣的話可以直接避免兩線作戰的尷尬。

奧匈帝國這個國家如果接著存在的話,德國人如果接下來還要發動戰爭的話,仍然還是可以選擇跟她合作!出於總體戰略來說,奧匈帝國必須要肢解,並且這樣一個國家,你第一次世界大戰把他打的這麼慘,如果說等他們人民自動反應過來要跟你開打的話,面對的報復,那是十倍百倍的償還在你身上!

所以奧匈帝國在眾目睽睽,眾望所歸的情況之下被肢解了。


漩渦鳴人yy


奧匈帝國是怎樣消亡的?當然奧匈帝國的解體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一戰戰敗,但如果深究其深層原因,則恐怕不能不提到奧匈帝國這個國家的先天不足了。


奧匈帝國的前世

其實說到奧匈帝國的解體,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個國家在誕生時就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首先奧匈帝國本身就是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的產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末期,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主導了帝國的政治局勢,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事實上的統治者。

但在公元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哈布斯堡王朝主導的神聖羅馬帝國針對法國革命和法國之後的政治演變犯下了一系列致命的時代性錯誤。首先是在爆發法國大革命,神羅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路易十六被推翻之後,神羅聯合歐洲各國君主,希望撲滅法國革命,在法國恢復君主制。之後在拿破崙上臺之後,神羅又再次聯合歐洲各國,先後三次組建反法聯盟,但卻三次被拿破崙擊敗。

在神聖羅馬帝國廢墟上遺存的奧地利帝國

特別是在公元1805年,神羅聯合俄國和拿破崙在今天德國的巴伐利亞地區進行了一場“三皇會戰”,結果拿破崙大獲全勝,不但守住了巴伐利亞,還攻入了神羅的領地摩拉維亞(即今天的捷克地區),使哈布斯堡王朝在神羅境內的威信掃地。

奧地利帝國皇冠,原為神羅皇帝魯道夫二世的私人皇冠

而之後志在統一歐洲的拿破崙更進一步,在一年後成立了萊茵聯盟,逼迫16個原本屬於神羅的德意志公國脫離神羅,加入由其主導的萊茵聯盟。之後為了徹底瓦解神聖羅馬帝國,拿破崙又對神羅末代皇帝弗蘭茨二世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其解散神羅。弗蘭茨二世無力抗拒,只好在公元1806年8月6日宣佈放棄神羅皇帝稱號,僅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的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解體,取而代之的是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的先天不足

但雖然哈布斯堡王朝還保留了奧地利帝國,仍然擁有廣闊的領土,而且在拿破崙在公元1814年-1815年跨臺之後,再次成為了所有日耳曼國家的領導者,但這時它和其它日耳曼王國之間的關係就已經比神聖羅馬帝國時期鬆散多了。

而且到公元1866年時,奧地利和在幾十年間崛起的普魯士為爭奪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爆發了普奧戰爭,結果奧地利戰敗,被排除出了隨後建立的德意志聯邦,奧地利主導統一德意志的希望破滅,迫使奧地利在後來幾十年間只能將國家的重心放在帝國東方,以穩固已有的多民族國家為唯一目標。

奧匈帝國的行政區劃,也基本是其境內各民族區劃

但在奧地利失去了對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之後,在奧匈帝國境內重要性僅次於奧地利的匈牙利地區離心傾向也變得非常明顯,各種叛亂不亂,奧地利帝國的應對也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在公元1867年2月8日與匈牙利貴族達成了妥協協議,給予匈牙利完全的自治權,只是匈牙利同意在戰爭及外交事務上和奧地利仍然作為一個國家一致對外,以維護共同的尊嚴。

奧匈帝國的建立者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這個協議也宣告了奧地利帝國正式改組成為了奧匈帝國,雖然國家名義上的統一還得到了保持,但作為奧匈帝國皇帝的弗蘭茨·約瑟夫在匈牙利地區已經沒有了什麼實質性的權力,包括處理匈牙利人和其它民族事務的權力。能夠體現國家統一的基本上只剩下了皇帝的名譽,以及戰爭部和外交部兩個政府部門。除此之外,甚至連一個國家統一的內閣和首相都沒有。而且匈牙利還得到了每10年就複核一次聯盟協議的權力,而這項規定也幾乎讓奧匈帝國從誕生起就處在隨時解體的危險之中。

奧匈帝國國旗,其二元體制一目瞭然

不過由於當時的奧匈帝國確實還是歐洲的主導力量之一,因此這個隨時處於懸崖邊的國家在一戰之前維持的還算穩固。甚至在一戰打響之後,多數奧匈帝國的臣民仍然堅信帝國能夠打贏,因為畢竟一戰開始時只是奧匈對塞爾維亞宣戰,許多人認為這只是奧匈在找藉口再吞併一個斯拉夫民族的領土而已。

奧匈帝國末代皇帝卡爾一世


但在一戰的最後兩年,協約國獲勝的局面已經越來越明顯,而以美國為首的協約國在1918年10月明確宣佈支持奧匈帝國境內的少數民族獨立建國,之後數天之內捷克、匈牙利先後宣佈獨立,波蘭復國,而羅馬尼亞人佔多數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則宣佈併入羅馬尼亞,南部的斯拉夫人則聯合成為南斯拉夫,窮途末路的奧匈帝國無力迴天,只好接受了解體的命運。而其末代皇帝卡爾一世最後則被流放到非洲西海岸之外的馬德拉群島,不到4年後在那裡去世,年僅34歲。


桃花石雜談


首先要說明的是,奧匈帝國和今天的土耳其沒有任何關係,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可以說,奧匈帝國的覆滅是歐洲第一王室哈布斯堡王朝的千古遺恨。為了奪取這個衰老的帝國留下的鉅額遺產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奧匈帝國,顧名思議就是今天奧地利和匈牙利為主體的聯合王國,在其哈布斯堡王朝全盛時期,奧匈帝國與英、法、德、俄並列為歐洲傳統五大強國。本土面積是本土676,615平方公里。國土覆蓋了今天原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部分羅馬尼亞、波蘭意大利。

“在朕的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這是奧匈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豪言壯語,作為歐洲最為富足,文明的王朝,查理五世的話是絕對的真理。

奧匈帝國的覆滅和消亡就是在於奧匈帝國的國家體制。奧匈帝國國家太鬆散了,帝國的體制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奧匈帝國有兩個首都。有三個中央政府,即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奧地利都各自擁有屬於的議會和首相。奧匈帝國皇帝的權力理論上是至高無上的,但實際上只是具有本身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可以說是一個極其鬆散的邦聯

而在對外關係上,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是奧匈帝國消亡的開始,而實際上奧匈在1908年吞併波黑開始就種下了奧匈帝國覆滅的種子。一戰期間奧匈帝國隸屬於同盟國陣營,同盟國最終於1918年戰敗,此時就是奧匈帝國分裂之日,而戰勝國的禮品就是奧匈帝國的領土,殖民地。從1918年10月捷克獨立。到1920年匈牙利獨立。從奧匈帝國分裂出的國家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此外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也獲得部分前奧匈帝國的領土。由此也可見當年奧匈帝國的強大。

奧匈帝國的消亡原因是主要是,國家凝聚力幾乎沒有,沒有統一的向心力,和統一的思想意識,宗教觀念那,只是哈布斯堡王朝無法組成德意神聖帝國,只好組成了奧地利和匈牙利,結合成了奧匈帝國。這就好比兩個離異的男女從新結婚,不過是搭夥過日子而已,過的好自然都好,過得不好。那就只有“分家離婚了”這場“婚姻”持續了57年

頗為譏諷的是,奧匈帝國的國家格言叫做“牢不可破”和“不離不棄”,但這個帝國說散劉散散了、而且永遠無法恢復昔日榮光了。而一戰奧匈和德國結盟是最大的敗筆(當然除了德國也沒有國家與奧匈結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與德國等一方慘敗。戰敗就加具了社會的矛盾和民族矛盾。分裂勢力進一步擴大、民族矛盾被激化,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奧匈帝國各民族獨立。這樣一來,曾經有著悠久歷史的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徹底煙消雲散,永遠消失於歷史之中 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匈帝國,實際上由兩大部分組成,即奧地利和匈牙利,奧匈帝國,也被稱為雙元帝國。然而實際上其境內還有其他更多的民族,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地亞人,波黑人等等。尤其是奧匈帝國勢力延伸的巴爾幹地區,是有名的火藥桶。沙皇俄國,奧斯曼土耳其都試圖在這裡尋求霸權。同時,這一地區也是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多種宗教雜處的地方,民族成分複雜。而實際上最後奧匈帝國的覆滅也正是源自於這一地區的離心力。換句話說,19世紀後的歐洲戰爭,更像是一場民族自決運動。各民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單一民族國家。而奧匈帝國卻無法捨棄巴爾幹地區的這些罈罈罐罐,最後使得執政根基的奧地利和匈牙利都無法保全。從一次世界大戰來看,單一民族國家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凝聚力,這種實力差距並不提現在軍事工業上。實際上奧匈帝國的工業能力排在英法德之後,是非常可觀的。否則,德國也不會與之結盟。而奧匈帝國軍隊糟糕的表現卻是有目共睹的。

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帝國崩塌的導火索,其起因也是波黑民族尋求擺脫大國控制。奧匈帝國與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利益糾葛使得這兩個多民族大帝國最後都沒有撈到好處,反而最終覆滅。同樣利益牽扯的奧斯曼土耳其也在這場民族自決運動中解體,最後去經營單一的土耳其民族了。

一戰之後,在凡爾登確立了歐洲民族自決的原則。即有自己語言的民族有權利民族獨立。這一原則使得戰後歐洲出現了許多國家,並使得傳統大國紛紛崩塌。這一原則,至今依然有限。蘇格蘭獨立運動,加泰羅尼亞獨立運動的法律依據也來自於此。


唯愛者夏


奧匈帝國是怎樣消亡的呢?其實在拿破崙戰爭之後,奧匈帝國的出現就已經很不可思議了。

拿破崙戰爭徹底剝奪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為了鞏固統治,防止境內的匈牙利人造反,搞了一個二元君主制,匈牙利也提升到了帝國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奧匈帝國。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奧匈帝國首任皇帝

但是問題在於提升了匈牙利的地位之後,捷克的地位要不要提升?其他斯拉夫民族的地位要不要提升?奧匈帝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大雜燴帝國,還能不能繼續穩定地存在下去?在歐洲民族主義浪潮之下,奧匈帝國會被衝得最快。

然後就是奧匈帝國在歐洲一連串的失敗,在意大利的奧匈帝國領土被統一後的意大利所奪走,而在德國的南部的一些小諸侯國又被統一起來的普魯士,也就是最後建立起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兼併。奧匈帝國在失去了這些領土和勢力範圍之後,國內的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地亞人、匈牙利人都想造反獨立,就連奧地利人也不想跟這些民族在一起了。奧匈帝國可以說在一戰之前就已經搖搖欲墜了。

最後就是慘烈的一戰,在一戰中體現出了民族主義動員的優勢,奧匈帝國這個緩慢而沉重的多元帝國無法打敗歐洲實力更強的民族主義國家,最終轟然崩塌,解體之後的奧匈帝國領土上湧現了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奧地利等國家。


葉子評論


首先,作為德意志皇位的擁有者和最強大的邦國,奧地利皇室卻對統一德意志並不感興趣,在丹麥吞併荷爾斯泰因和石勒蘇益格時,是普魯士振臂一呼組成聯軍奪回,這讓很多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對奧地利大失所望而轉投普魯士,奧地利被排除出德意志,轉而和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

其次,一連串的錯誤外交讓奧匈帝國四面皆敵。奧地利是沙俄從拿破崙手裡解放出來的,1848年也是沙俄幫助奧地利鎮壓了匈牙利起義,但是在幾年後的俄土戰爭中奧地利卻站在了土耳其一邊,沙俄戰敗沙皇自殺,這是沙俄立國以來最大的戰敗,奧地利的背叛被沙俄恨入骨髓,時刻準備著教訓他。奧地利對意大利殘酷的統治讓撒丁王國獲得了英法的同情,而奧地利在法國已經不準備參戰時卻好死不死的羞辱撒丁王國,於是法國參戰,奧地利西方出現了一個統一的日漸強大且對奧地利懷有強烈仇恨的意大利。即使是這樣惡劣的形勢下,奧地利還是按耐不住自己的野心吞併了波黑,好戰的斐迪南和康拉德還想吞併塞爾維亞,這就是惹了馬蜂窩了,沙俄,塞爾維亞,希臘,法國紛紛備戰,戰爭一觸即發。

其三,戰爭爆發後,奧匈帝國立即把軍隊從二十萬擴充到三百萬!但是這樣的軍隊毫無戰鬥力,在東線被德國軍隊追著打的沙俄軍隊追著奧匈帝國軍隊打!奧地利的貪婪擴張導致了一個致命的問題:在整個帝國,德意志人口不到百分之二十,加上匈牙利人也不到百分之五十,佔大多數人的都是斯拉夫人,比如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斯洛文尼亞人等等,當一個國家的戰爭動員令都要十五種文字書寫,更多的語言宣佈時,這樣的國家離亡國也不遠了。


半緣君49125921


“奧匈帝國”其實本身就是續命般的存在。當時在“拿破崙戰爭時期”因為奧地利戰敗,它所控制的帝國“神聖羅馬帝國”解體,變成了“奧地利帝國”和其他零零散散的小帝國。當時奧地利帝國的勢力範圍涵蓋了很多的民族,但是統治階級只有講德語的日耳曼人,久而久之周圍地區的民族就覺得受到了冷漠,作為帝國的一份子為什麼沒有和日耳曼人同等的權利。後來,鬧大了,奧地利一看快撐不住了,好吧,退一步,給匈牙利也加上了“冠名權”,變成了“奧匈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領土面積基本差不多,就是匈牙利終於在明面上露臉了。那為什麼“奧匈帝國”不能再續一次命?因為,要求加“冠名權”的太多了,全加上可能名字得寫好幾行,奧地利已經掌控不了局勢了,十分力不從心。

奧匈帝國時期,除奧地利外的地區不僅要學習本民族的語言,還要學習德語,尤其公務員必須會德語。今天的斯洛文尼亞、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仍然是“日耳曼文化和德語”的輻射範圍,這些周邊國家很多人不會英語,但是可以講一口流利的德語。奧匈帝國的統治後來過了新鮮勁,周邊地區的民族情緒十分高漲,要求獲得更高的權利,甚至到了已經不服氣的程度了。

可以說,奧匈帝國是亡於“內爆”,自己掌控不住自己的內部局勢走向了,因為周邊民族的數量太多了,顧不過來。即便沒有一戰爆發或者奧匈帝國在一戰中沒有戰敗,估計日後也會有別的原因造成他們走向分解,因為這就是歷史的走向,是帝國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