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城和代王城两处赵都的渊源始末

本文依据《史记•赵世家》及《国语》中相关记载编写而成。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赵国和中牟、代之间的关系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理清其中的头绪也有助于解决中牟邑的一些核心问题。

中牟城和代王城两处赵都的渊源始末

公元前476年,赵国君主简子人生已接近尾声,生命之烛即将熄灭。简子名叫赵鞅,从公元前517年继位,到现在已经42年了。此时,他的后继人选无疑成了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简子有两个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毋恤。按宗法起初立伯鲁为太子,可惜此时他已经死了,他的儿子赵周年纪尚小。简子思量再三把君位传给毋恤,史称赵襄子。

襄子继位第一件事就是把简子埋葬。襄子有一个姐姐嫁给了代王,做为女婿,自然要来为岳丈奔丧。丧事刚完,还没脱孝服,襄子就在代东北的夏屋山上晏请代王,这是一种礼节,当时还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规矩:国丧期间是不宜动武。代王自然毫无戒心的前来赴晏。襄子命令厨师们带了很多大铜壶,并且还让厨师们亲自用铜壶给代王及其随行人员斟酒,乘其不备把他们全部杀死。然后发大军攻占代地。襄子让使者把姐姐接回去,代王夫人听说丈夫被杀、国家被灭,哭天抢地,悲痛欲绝,后为思量再三,回与不回都不合适,就自杀了。接她的使者也随之自杀。代人很感动,把她埋葬在摩笄山。于是,襄子就封赵周为代地之主,号为代成君,从此以后,赵周这一脉就成了代地之主

,请注意这一点,这有助于理解后面发生的事。

事实证明,襄子的确是一位不错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开疆拓土,让赵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晚年联合韩、魏两国灭了智伯,在南这接管了智伯的领地,在国土面积上比韩国、魏国要大,国力也强过他们。这时赵国的疆域除了晋阳大本营外,在北面有代郡,中间有邯郸一带,南边有中牟县一带。最南边到河南许昌市区,详情参阅《赵之南界新考》。赵国达到鼎盛时期。

到公元前425年,赵襄子已经继位51年,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必须要考虑继位人选,襄子有五个儿子,按宗法,应该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大儿子。但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哥哥伯鲁本来是太子,要继承君位的,可是死得早,侄子又太小,父亲才把君位给他的,他认为是自己抢了哥哥的君位。所以他决定把君位还给哥哥家。这时他的侄子赵周也已经死去,其子赵浣接任代地之主。不过此时赵浣年纪尚小,这情景与前面简子传位时如出一辙。但襄子最终还是把国君传给赵浣。襄子死后,赵浣继位做赵国国君,史称赵献侯。其实他继位时,赵国是子爵,应该叫献子,后来他儿子赵籍三家分晋,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追尊为献侯。襄子时都城是晋阳,但赵浣却把都城选在中牟城,理由很简单,襄子做了51年国君,晋阳的势力根深蒂固,赵浣去那里明显不合适;而中牟城池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又是交通枢纽,自然是都城的不二之选。对于赵浣做国君,还有是人不服的,比如赵嘉,有资料说他是襄子的弟弟,也有说是襄子的儿子,他就发动政变,把赵浣赶出中牟城,

自己跑到代地做赵国国君。史称赵桓子。可惜,赵嘉只做了一年国君就死了,他儿子继位后,赵国人(其实是代地人)就不愿意了,他们认为赵嘉当国君本来就不是襄子的意思,现在赵嘉死了却把君位给了自己的儿子而没有还给赵浣。于是代人杀死了桓子的儿子,把赵浣接回来做国君。这是赵浣第二次做国君,都城是代。桓子把献侯赶跑,自己却跑到代自立为王,他却忘了那里是赵浣家的老根据地,发生这些事都是顺理成章的。

中牟城和代王城两处赵都的渊源始末

蔚县代王城

这件事在《赵世家》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但是《汉书•地理志》在邯郸条下记载为“赵敬侯自中牟徙此。”无端的代这段历史跳过了,于是这个段时间的不少事件无法解释,只好衍生了一个“河北中邑”。

这次政治动荡,给赵国带来巨大影响,管理层忙于争权夺利,无暇管理国家,中牟县周边的韩、魏、卫三国趁机瓜分了中牟县这一带的领土,其中卫国占地最多,包括赵之故都中牟城。不仅如此,卫、魏两国还继续向北蚕食,赵国黄河以东的土地几乎丢失殆尽。到献侯十三年(公元前412年)赵国才有所行动,在河南南乐县修筑平邑城,这才阻挡住卫、魏两国的进攻,为赵国保留了一片河东领土。事实证明,桓子、献侯、烈侯、武公四代国君,除了三家分晋外,几乎没有大的作为,都是平庸之君。到公元前386年,敬侯继位时,发生政变,他被武公的儿子赵朝逐出代,敬侯把都城迁到邯郸。邯郸此后一直做为赵国都城。

这个赵敬侯是一个有作为的国君,他一上任就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一直试图恢复献侯时疆域版图,想夺回故都中牟城。此时中牟城为卫国占据,为此,他在黄河东岸专门修筑钢平城(河南省清丰县境内),做为攻打卫国的基地。经过几年的打拼,也夺取几个城池。敬侯又谋划一个更大的举动。他让士兵坐在马车上,马不停蹄、昼夜不息,全面突袭卫国,包括都城和中牟城。赵国以为准备充足,能毕其功于一役灭掉卫国。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以攻打中牟城为例,前文已经说了,中牟城是为防备狄族骑兵突袭而建筑,城高郭大,易守难攻,且又建在圃田泽与萑苻泽之间,是标准的口袋地形。再有一点,这次赵国是多路突袭,来攻打中牟城的军队并不多,也是影响因素。所以赵军开始虽然攻势很猛,也只是把中牟郭打破个缺口而已,久攻不下。此时卫国都城也是岌岌可危,卫君光着脚就跑去找魏王求救。魏王亲自披挂上阵指挥军队救援。这一下河东、河北更热闹了,打成一锅粥。最终赵国被迫撤军,未达到预期目的。

公元前372年,即赵成侯三年,赵国再次攻打卫国,一连夺取七十三座城池,其中就包括中牟城。公元前364年后,魏国占领了中牟城周围的大片土地,却没有攻打中牟城,因为魏慧王知道中牟城攻之不易,代价太大。随后魏国又把都城迁到大梁(开封),中牟城已经处在魏国的包围之下。这个时候魏慧王就和赵成侯商量了,愿意用繁阳城(河南内黄县境内)换中牟城,赵国也知道中牟城归魏已是势在必行,繁阳虽小,好歹也是一座城,若是魏国把中牟城攻占下来,什么都得不到。赵国只能答应。魏慧王用座偏远小城就把赵国故都又是军事重镇换走了,做了一笔很合算的买卖,为后世史学家津津乐道。此后中牟城属魏直到魏国灭亡。

附录:

《资治通鉴·周纪一》: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中牟城和代王城两处赵都的渊源始末

中牟古代地形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