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與「三晉」稱謂的由來

山西省東依太行山與河北為鄰,西隔呂梁山、黃河與陝西相望,北倚長城與內蒙古毗連,南與河南接壤。它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三千餘年。

“山西”與“三晉”稱謂的由來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很多邦國的中心,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的研究成果表明,這裡是中華始祖帝堯都城所在地,由此可證明山西是華夏文明最早發祥地和中心區域之,所以一直以來,山西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

“山西省”得名源於其位置在太行山以西。因為山西大地,外有山內有河,它的東部邊界是雄峻的八百里太行山脈,成為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線;西邊是自北而南劈開黃土高原的晉陝大峽谷,黃河從內蒙古高原奔泛而下,一洩千里。山西里裡外外的大山大河,地勢險要、固若金湯,被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譽為“表裡山河”

自此,這一美譽不斷被後人引用。如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詩云:“表裡山河古帝京,逆胡數盡固當平”,明朝馬中錫曾喟嘆“表裡山河猶往日,變遷朝市已多年。”

“山西”與“三晉”稱謂的由來

自西漢漢武帝在山西設置幷州始,這一稱謂在東漢、三國和隋朝一直得到沿用;山西在唐朝的時候大部分屬河東道;宋朝時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朝設山西河東道,是山西得名的開始;明朝設置山西省,後來又被改為山西布政使司;到了清朝又恢復山西省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山西省的簡稱“晉”,則源於最早的西周姬姓侯國。相傳西周初立,周武王伐姬發紂後不久就去世,年幼的兒子周成王姬誦即位。一天,他與弟弟姬叔虞玩耍,隨手削了一片桐葉做成珪(中國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的一種玉石禮器)的樣子給他,說:"這玩意就封賞給你了。"

“山西”與“三晉”稱謂的由來

古代講究皇帝是“金口玉言”,大臣們認為天子無戲言,因此周成王只好把這個地方封給了姬叔虞,史上稱"桐葉封弟"。後來國君姬叔虞傳位於兒子姬變父,因該封地緊鄰晉水,另外“晉”字的本義與含有“晉升、晉級”的祥瑞之意,於是姬變父後來改國名為“晉”。

春秋時期,晉國逐步發展強大,在山西境內崛起,漸次兼併了周邊小國,在晉文公重耳的管制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其實,封建社會著名的基層管理體制——郡縣制就是發源於晉國,只是後來由秦將這種制度推廣向全國。

“山西”與“三晉”稱謂的由來

到了春秋社會末期,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國君的大權旁落,實權由晉國國內的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他們擁兵自重,紛紛割據,互相攻打,這就揭開了春秋末期以“戰國七雄”為主的周室諸侯國征戰不止的所謂“戰國時期”的序幕。後來範、中行這兩家被逐步消滅了,只剩下智伯瑤、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這四家,其中尤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智伯瑤貪心不足,想繼續侵佔其他三家的土地,並逐步削弱、吞併其餘三家,於是他裝模作樣地對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這三家說:“想我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竟被吳、越這兩個小國奪走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再次強大,我們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百姓來歸給公家。”

“山西”與“三晉”稱謂的由來

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都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想以扶助國家的名義來吞併他們的土地。無賴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妥協了,把自家的一部分土地和戶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也是心不甘情不願地讓了。 趙襄子是個硬漢,他堅決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送人。” 智伯瑤氣得火冒三丈,馬上命令韓、魏兩家與自己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專擅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攻打趙襄子,並脅迫魏桓子、韓康子兩家出兵。趙襄子初戰不利,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危急中,趙襄子派人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兩家倒戈,大破敵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

“山西”與“三晉”稱謂的由來

後來,韓、魏、趙三家大夫廢了原晉國國君晉靜公,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不久周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晉級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春秋時期的晉國也就被戰國的趙國、魏國、韓國三國所取代,晉國成為戰國七雄中三大雄主的前身,因為原來晉國的主體基本上在山西,後人就用“三晉”來稱呼山西。

歡迎交流、分享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