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年健康「病了」

導讀:長生生物疫苗造假尚未平息,醫療行業又飛出一隻黑天鵝,這次出事的是民營體檢巨頭美年健康。

7月29日晚間,一篇自媒體文章《美年大健康:如果人死了,你就只能掙一次錢了!》刷爆朋友圈,作者自稱美年健康前員工,曾在廣州美年富海門診部工作四年,文中爆料美年健康涉嫌利用早已死亡的醫生名義,違規簽發醫檢報告;在未取得執業許可證和放射診療許可證的情況下違規經營,體檢服務質量差;用法律漏洞坑員工,逼員工刷信用卡買體檢卡,將經營風險轉嫁給員工等諸多問題。

在輿論持續發酵下,美年健康迅速升級為全民關注的熱點話題。

美年健康,中國體檢行業的龍頭企業。公司前身是成立於2004年的上海天億醫療發展有限公司,後更名為美年健康產業,專注體檢領域業務。2015年,美年健康借殼江蘇三友登陸A股,成為中國專業體檢第一品牌。

上市後美年健康開啟擴張之路,截止2017年底,美年健康體檢分院覆蓋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215個核心城市,已開設400餘家體檢中心,成為全國最大的連鎖體檢機構。與此同時,美年健康的

投資者人數暴漲至2.5萬戶左右

高速擴張,往往以為著管理跟不上。近兩年就不斷有媒體質疑美年健康,集中關注其醫務人員資質和體檢報告質量上。今年6月份,湖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就曾對美年健康快速擴張過程中,工作人員資質跟不上公司擴張節奏做出相關報道。

美年健康“病了”

如今質疑再起,美年健康處境尷尬。對此,美年健康第一時間做出回應,稱網絡文章內容嚴重失實,是遭遇有組織的黑公關,已向公安機關報案。

美年健康“病了”

現在的上市公司,一言不合就報案。不過,資本市場似乎並不認同美年健康的說辭。7月30日,美年健康開盤跌停,報收19.53元/股,市值一舉蒸發68億元。受其拖累,醫藥板塊集體殺跌,多隻個股跌幅超過9%,整個板塊市值蒸發近800億元。

接下來,事情出現戲劇化的一幕。網絡文章中所稱的“去世醫生”陳飛雪,通過微博和媒體方式闢謠,稱自己目前仍在工作崗位,為美年健康的信譽站臺。

美年健康“病了”

雖然陳飛雪的出現令人意外,為美年健康的口水戰中扳回一局,但資本市場對美年健康並未完全認可,起碼深交所沒有。

7月30日晚間,深交所對美年健康下發關注函,要求其認真自查公司員工的執業資格證照獲取及有效狀況,是否存在無證上崗、持錯證上崗或持過期證照上崗的情形等。

深交所關注函下達不到一個小時,美年健康火速做出回應,表示經過自查,相關人員執業資格證照齊全有效。並稱衛計部門可以來檢查,所有項目經過國家法律批准,在衛計部門指導下進行工作。

接下來劇情再次發轉,7月31日,天河區衛計局方面表示,經調查後發現,美年富海門診部涉嫌違規出具體檢報告,出其不意地朝美年健康臉上打了一巴掌。

7月31日,美年健康低開6.04%,最終收盤報19.59元,股價微漲0.31%。8月1日,美年健康開盤大跌9.6%,最終收盤報18.01元,股價跌幅8.07%。

美年健康曝光出的一系列負面現象,都與公司近年來的急速擴張脫不了干係。

最初的民營體檢行業,是美年健康、愛康國賓、慈銘體檢三足鼎立的局面。趕在2015年借殼上市前夕,美年健康已經在悄然佈局,為逆襲掃除障礙。

2014年11月,美年健康與慈銘健康股東簽署《股份轉讓協議》,約定收購慈銘體檢100%股份。此後,通過數次股權變更,美年健康將慈銘體檢收入囊中,坐上了民營體檢的“頭把交椅”。

但躍升龍頭老大的美年健康並未滿足於此,開始把算盤打到行業老二愛康國賓的頭上。彼時,愛康國賓正在準備私有化迴歸A股。

2015年8月,愛康國賓宣佈私有化方案。2015年11月,美年健康擬組建買方團,向愛康國賓提交私有化交易初步要約

為順利推進收購,美年健康甚至對愛康國賓股價溢價37%,相對於愛康國賓買方團要約收購價溢價23.6%。

美年健康“病了”

愛康國賓創始人張黎剛與美年健康創始人俞熔

但是,美年健康的要約收購遭到愛康國賓的強烈抵抗。2015年12月,愛康國賓啟動“毒丸計劃”進行反擊,採取股權攤薄方式反對美年健康的收購。

而美年健康收購決心已定,愛康國賓的“毒丸計劃”並未生效。美年健康不惜再次提高愛康國賓收購價格,並採取現金支付方式。

愛康國賓的對抗決心也很堅定,還拉來阿里巴巴、中國人壽等6個新成員加入私有化財團,且不再對外公佈要約收購價格。

愛康國賓的步步抵抗並未打消美年健康的收購意圖。2016年1月,美年健康再次提價,仍以全現金收購愛康國賓。

被逼無奈的愛康國賓最終祭出“殺手鐧”,2016年2月,愛康國賓以侵犯商業秘密為由將美年大健康告上法庭,指控美年大健康及其工作人員在2014年盜取愛康國賓廣州地區的業務數據。

但這還沒完,2016年3月,愛康國賓發佈聲明,稱已正式向商務部提交書面實名舉報,美年健康及其實際控制人俞熔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矛頭直指慈銘體檢收購案。

此後,愛康國賓再補一刀,2016年5月,愛康國賓第二次起訴美年健康,稱其軟件開發系統的前員工跳槽到美年健康全資子公司“美年軟件”工作,盜取原公司體檢管理軟件源代碼,侵害其健康體檢軟件系統著作權。

官司纏身的美年健康最終放棄對愛康國賓的要約收購

。2017年5月,商務部認定美年健康在收購慈銘體檢的過程中,構成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的經營者集中,但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對其罰款30萬元。

即便最近兩年市場走熊,美年健康也沒有放慢擴張節奏。美年健康相繼收購或參股好卓數據、美兆體檢、大象醫療、美因基因等多家公司,在一系列的併購重組利好刺激下,近一年公司股價再次翻番,市值一度超過700億元,成為民營體檢當之無愧的“老大哥”。

但是,併購重組是一把雙刃劍,推高美年健康股價與市值的同時,併購後遺症也逐漸顯現。

首先,急速跑馬圈地對美年健康的費用帶來極大挑戰。美年健康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銷售人員也在急劇增加,2017年的員工數量超過2015年上市之初的兩倍,而這必然需要支付大量的薪酬。

其次,美年健康的醫護人員資質和體檢報告質量,並沒有隨著公司規模擴張而水漲船高,反而出現脫節現象。美年健康在2017年年報中坦言,隨著業務規模迅速擴張,公司的經營區域、分子公司數量、員工人數都出現大規模增加,可能存在

人才儲備不足的風險

再次,行業的競爭環境並未改善,民營體檢機構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公立醫院,雙方之間的實力差距依然存在。隨著醫療行業負面事件不斷曝光,消費者對民營機構的信任度降低,必然影響其未來發展。而美年健康對愛康國賓收購未遂,也導致雙方關係惡化。

最後,也是最致命的一點,美年健康通過頻繁收購帶來鉅額商譽,為公司的穩定經營埋下隱患。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美年健康的賬面商譽金額高達40.6億元,比2015年末的4.17億元增長873%。

美年健康2018年上半年業績快報顯示,公司2018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4.9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7.6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6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98%,增長近10倍。

表面看美年健康業績不錯,但是,美年健康2018年上半年的總營收34.90億元,與公司賬面商譽相比,仍然相差5.7億元。當一家公司半年的營收還不及賬面商譽,你還會繼續看好這家公司嗎?

根據美年健康2017年年報中的公司規劃,預計2018年年底達到600家分院,到了

2020年底,預計達成1000家分院的戰略目標。看得出,美年健康的關注點還是放在規模擴張上。但是,比起極速擴張,美年健康最應該重視的是提高員工素質和體檢質量。

結語

2018年8月28日,美年健康15.29億股限售股將迎來解禁,解禁股佔總股本比例高達49%,佔流通總股本的116.15%。如此天量的解禁規模,是美年健康股價下跌的又一枚重磅炸彈。

美年健康“病了”

況且,在美年健康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基金和信託持股佔據7席。而金融機構去槓桿對個股的衝擊,已經是今年資本市場司空見慣的現象。當解禁股遭遇機構減持,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各位讀者敬請期待。

美年健康“病了”

聲稱體檢質量沒問題被衛計局打臉,急速併購擴張導致商譽畸高,收購競爭對手反被告......給別人體檢的美年健康,

是時候為自己好好檢查一下了

另:長期堅持原創不容易,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