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原本已逃到魏國,爲何被魏國遣返回秦國?

蕭曉四姑娘


文|小河對岸

商鞅,為衛國公室支庶,姬姓公孫氏,是我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變革家。秦國能由弱變強、繼而一併天下,皆賴商鞅變法之功效。但是,商鞅的下場卻極為悽慘。秦孝公死後,太子駟嗣位,是為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誣告商鞅謀反,秦國發吏逮捕商鞅。於是,商鞅開始逃亡,至關下欲住客店,卻沒有身份證明。而按商鞅之法,客店留宿身份不明者,犯連坐之罪。故而,客店不收,此即成語“作法自斃”的由來。

於是,商鞅逃到了魏國,魏國卻將商鞅遣回了秦國。無奈,商鞅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舉邑兵對抗秦軍,兵敗而被擒殺。而後,秦惠文王將商鞅車裂示眾,並滅其家。

那麼,以其時商鞅之名望與才能,魏國為何不納商鞅以為己用,卻將之遣回秦國呢?皆因商鞅曾經行一不義之事,這便是“欺公子卬而破魏師”。

齊魏馬陵之戰,魏國大敗,太子被俘、主將龐涓被殺。商鞅見狀,便向秦孝公進言道: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其勢不兩存。魏今大敗於齊,諸侯叛之,可乘此時伐魏,魏必不能支而東徒。然後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

秦孝公深以為然,便以商鞅為將伐魏,而魏以公子卬為將御之。商鞅曾在魏國遊歷多年,與公子卬繫好友。於是,商鞅寫信給公子卬,道:“吾始與公子驩(通“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

公子卬深以為然,商鞅卻於盟會之上,劫持了公子卬,並趁魏軍群龍無首之際,大敗魏軍。魏國昔敗於齊,今又敗於秦。國內空虛,而甚是恐懼,於是,割河西之地於秦以和好,並舍安邑(魏國舊都)而都大梁。

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通“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

雖說,兵不厭詐。但如果雙方主將並無私人友誼,再怎麼欺詐也無可厚非。而商鞅卻利用朋友間的信任,以成就自己的功名。商鞅的行為,在魏人看來顯然是不德、不武、不信、不義。即便是在戰場上,人們也是傳誦那些富有人性、人情的價值觀念。如三國魏晉時期的“羊陸之交”,羊祜與陸抗,雖互為敵國統帥,卻彼此講求德信,而被傳為千古美談。而商鞅卻能為功名,無所不用其極,其雖有才能而無德行,以致有此結局,不亦宜乎?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歷史聞知社


魏國遣返商鞅回秦國只有兩個原因:其一、商鞅在河西之戰中欺騙魏昂而取勝,魏昂要報此仇;其二、當時秦強魏弱,魏國為了討好秦國而送歸商鞅。不得不說魏國廟堂無容人用才之能,如果魏國能重用商鞅,那麼魏國再次崛起一定不是難事!

昔日吳起在魏國立下赫赫戰功,戰神威名威震華夏,因為與魏武侯有了嫌隙,吳起出走楚國。吳起到了楚國後,楚王立即重用吳起,委以令尹高官,全權處置楚國軍政大事。吳起在楚國變法九年,深得楚王信任與支持,最終吳起率楚軍擊敗魏軍,終吳起之世,無敢攻楚者!吳起變法也進一步強大了楚國,為楚威王崛起創造了條件。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成果有目共睹,把一個倒數第一的弱國變得能擊敗天下第一的強國,商鞅的治國能力是不需要懷疑的。對於秦國而言,商鞅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可以不再需要;對於正在走下坡路的魏國而言,二次變法正當其時,以商鞅的治國能力完全可以再塑魏國,重新讓魏國走向第一強國!

身為王者,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個人道德與愛好都要服從國家利益。魏惠王老而無斷,認為商鞅攻取了河西之地損害了魏國利益,也使得他丟了面子;在弟弟魏昂的慫恿下他把商鞅送歸秦國處死!商鞅死了,秦國強大了而魏國錯失了一次強大的機會!身為帝王將相就要有帝王心智,不能用普通百姓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個人道德再高也不能用來治理現實的錯綜複雜的國家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