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

公生活


博士,碩士,本科,本來是三個層級,有高有低、求職、報考、遷居的三個主要的門檻。

社會上,之所以存在“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的說法,這跟社會上有人拿出“讀書無用論”混淆是非如出一轍。當然,它有一點合理性——某些過來人的“一家之言”和“感慨”,對自己讀碩士、讀博士跟讀本科的“投入和收穫的性價比”的“經驗總結”。

然後,就不能相信這種說法了,相信這種說法,比相信“讀書無用論”還糟糕,不讀書而混學歷、考各種證的人多得很,要求博士、碩士的職位和機會,本科根本就撈不到,所以,感嘆是感嘆,有些感嘆有情懷,有些感嘆就是逗人玩,上述說法其實就是逗你玩,往好聽裡說,是為了照顧只有本科學歷的人士的感受,往壞裡說,不過是為了勸你搞清楚自己學歷地位,自己明明是本科,沒有啥特殊貢獻,就不要跟碩士、博士的爭搶了,把機會讓給碩士、博士們。

就像本科以前分為一本、二本、三本,三本不如二本,二本不如一本。現在,國家為了“削弱”社會對二本、三本的歧視、貶低,正在逐漸取消錄取批次的劃分。將它與這種說法相比,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結論,博士就像其中的三本,碩士就像其中的二本——這簡直就是胡扯,在企業招聘、公務員報名、城市的人才爭奪戰中,博士、碩士都比本科受優待,這正在成為各行各業的基本常識。

如果從學習投入的時間、精力和成本上看,博士投入的最多,碩士其次,本科一般。從拿學分、攻讀學歷的視角看,本科是最容易攻讀的,當然,各個專業攻讀的難度也不一樣。有些說法可以當相互客套一下,這個說法就是這樣。

碩士、博士很重要的,名校的碩士、博士就更加重要了,每年都有很多畢了業的往屆生二戰、三戰,也不過是為了將名校的碩士、博士的畢業證、學位證拿到手,所以,就把這個說法當“讀書無用論”,然後,該報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還是要儘量往985工程高校裡面衝,想學習人工智能的儘量衝擊國內首屈一指的頂尖名校。(聖達信教育梁挺福)


高考專家梁挺福


在現今的中國,高學歷博士生畢業後進高校似乎已成順理成章之事,碩士進高校似乎非常困難了。然而,實際上高校無法吸收源源不斷輸送而至的博士生。碩士研究生也想往高校擠,博士們都慶幸自己,進入高校當了教師或進了研究所做了一名科研人員。



教師,傳道受業解惑也。想想如果教師素質不過硬,知識不紮實,教師教出來的祖國未來的花朵會怎樣?我們的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怎樣?能說博士研究生傳道受業不如本科生創辦的企業對國家的貢獻大嗎?

本科生的學歷相比碩士、博士要低,就業競爭力相對較弱,所以很多人考慮創業,一小部分最後成了人人羨慕的企業家。注意,我說的是一小部分人,並不是創業的都成功了。而碩士和博士生,高學歷人才去高校、去研究所,教書育人,從事科學研究,正好可以發揮自己的研究特長。

所以,我認為,本科生和碩博生只是社會分工不同,"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博士"的論斷過於武斷。比如,我是一名英語碩士,英語聽說能力或許比博士要強,很多本科生可能也比我厲害,做著英語同傳,賺足了眼球。試問,那些用英語作為工具,閱盡國際文獻,搞科研創作的高學歷博士生們,難道不算成功?



現在社會,人們的"金錢觀"、"拜金主義"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變化,甚至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學歷不重要",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都用這種思想教育著自己的兒女。現在有幾個孩子夢想著當"科學家",更多的孩子卻想著如何發財,如何當明星。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我們國家如何發展。大家都去創業當老闆了,沒人去搞技術了,沒有核心技術,你創業能成功嗎?



如今的娛樂明星、企業家,賺足了掌聲和掌聲,當然最重要的是,賺足了錢。而那些高學歷人才,那些科研人員,一直在默默奉獻,不為人所知。一個明星感個冒,都有那麼多人噓寒問暖,而一個科學家去世,又有幾個人關注?

究竟何為成功?什麼叫能力強大?難道這一切都要以"金錢"去衡量?



拿一般碩博生和極少數成功的本科生相比,也有失合理!

當然,"無風不起浪"!我們看待問題,也要去辯證看待。"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博士"的說法,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碩博生30歲之前都是在學校度過的,而本科生甚至高中生則有更多的"社會大學"經驗,所以,社交能力和實踐經驗相對豐富,所以創業有資源,也有經驗。只有書本經驗,沒有實踐經驗的碩博生創業的確有些欠缺。



所以,高校應加大產學研結合,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機會,鼓勵高學歷人才創業。

讓更多的高學歷人才參與實踐,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

其實,我有個個人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確。少數所謂"成功人士""、企業家們名利雙收,而那些核心技術人員收穫的是什麼?"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帶來的這種力量是不是也應該讓知識型人才享受更多的戰果?

總之,我們應辯證看待這個問題,不能過於武斷。人是否成功,要看你是否最大程度地發揮了自身價值,而不只是名利。同時,社會也應當注重知識的力量,給高學歷人才以更多的關注。而碩博生也應該改變就業觀念,社會和政府部分應該給予相關的輿論和政策引導,避免高學歷人才都去擠公務員和事業單位!


外世網


這種說法的確是存在的,以中國為例,越好的學校越容易出現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碩士生,三流的博士生的情況,之所以會出現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的現象,背後是有很複雜的原因的。

按常理,在學位授予體系當中,博士學位是最高學位,既然是學位金字塔的頂端,那麼就應該擁有頂端的價值,而實際情況遠不是這樣的。博士不僅在實際社會價值還是影響力上面都處於一個比較劣勢的狀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政商學界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擁有博士學位的。

但是其實很大一部分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實際上表現是不如擁有碩士學位和本科學位的人的。其中首先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一般心氣比較高,對於一些基礎性的工作是不願意花費很大的耐心和毅力去做的。這就會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

再者,現在我們國內擁有博士學位的人是不是資質最優的一批人也是值得懷疑和商榷的,因為真正頭腦靈活的,有更好出路的一批人早就在本科階段或者碩士階段就另謀出路了,不會再在冷板凳上面坐。比如我們國內的兩個最高學府北大和清華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北大、清華內部就經常流血行這樣一句話: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碩士生和三流的博士生。

不過,事在人為,以西方發達國家所走過的歷史來看,擁有博士學位對於自身的長久發展還是非常有利的。


青年史學家


人來到世上的第一目的便是生存,生存的首要條件就是吃喝,這就是俗話說的:民以食為天。

要生存就必須有生存於世的技能。技能不是天生便有,須得不斷學習。上學便是學習技能的一條途徑。

人之生存是生存於人之群體之中。

有人高中畢業就棄學謀生,也就是說十八九歲時就步入社會,開始自謀生路。其時年紀尚小,縱有挫折也不可怕,經十年跌撞,才二十八九歲。十年時間足以能找到未來之路。大學畢業時二十三四歲,步入社會,開始謀生,十年後,三十三四歲時,社會經驗已足,所謂三十而立。

博士結業時已經三十歲有餘。有些人讀書多年,腦子僵化,不能與時俱進,此

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女主人公有一句話:我只會讀書。此為其一。人生一世,夭折者暫且不說,年百歲者千不存一,多是八九十歲。博士三十多歲步入社會,人生三分之一已去。而他人早已結婚生子,事業有了眉目甚或有成。此為其二。等到不惑之年,人生過半,其他人子女長大,有些人甚至稱爺奶,而博士的人生才剛剛有了眉目。遠遠落後他人。常人畢業踏入社會,選擇工作不挑不揀,謀生即可,本科生自認文憑在手,應聘工作挑肥揀瘦,碩士略甚,博士更甚。挑挑揀揀,浪費的都是時間、生命。此為其三。(應聘工作,挑挑揀揀很正常。話說回來,正因為就業者的然過猶不及,本言論只對眼高手低者。)

掌握的知識是為了生存,不是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知識。人生在世飲食無愁,就是娶妻生子。博士生人生有近一半時間在學習,遠超常人,沒有承受失敗的時間。當別人早已成家立業了,而博士的人生才剛剛起步。

高中生知識面畢竟少,眼光不及不如本科生。碩士生上學時間比本科生長,書本知識雖然比本科生掌握的多,社會經驗卻不及本科生;、博士生相比碩士生也是如此。

早早步入社會中的人有了自己的事業,總要招收人才。博士文憑再高總要工作賺錢生活。一個需,一個求,於是文憑高的便給文憑低的打工。

於是給人的感覺就是: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


mimang830


這當然是一種錯誤觀念!因為本科與研究生是不同層次的教育,其培養的人才規格也不相同。本科雖分專業,但所學內容大多是學科的基礎,再者是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研究生無論是碩士或博士,大致都可以分成兩類:專業類與學術類,前者重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後者重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其專業化程度與方向的明確性都不是本科教育可比的。



如果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學士,那麼我們辛辛苦苦的考研、考博不是在浪費生命嗎?其實,經過每個階段的學習、培養與思考,人的知識在增長,能力在提升,視野在開闊,閱歷在豐富,特別是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在改變。所以,題主的說法肯定是不符合實際的。


當然,社會上存在這類認識是有原因的。比如在某一崗位上,博士、碩士與學士做同樣的事,結果有可能會有研究生沒有本科生效率高的情況出現,這一方面有可能是崗位的適應性問題,比如讓博士處理事務性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個別研究生的素質問題。

另外在一些著名的高校,比如北大、清華,有“一流學士、二流碩士、三流博士”之說,部分原因是從考試錄取的難易來說的:只有中國最優秀的高中畢業生才能考入北大清華,而碩士與博士考入則相對容易。


姜運倉


沒見識的偏見真的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我見過的博士,絕大多數都是牛的。最牛的一個,正常年齡博士畢業,工作三年年紀輕輕所長總監副總經理一路高升。

好多技術帶頭人,都是博士學歷。

還有一畢業去學校當老師的,學校直接就給副教授。

你見過幾個博士,就說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

賣茶葉蛋的可能一時賺錢比博士還高,但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來說,他永遠無法超越博士。

好吧,賣老乾媽的除外。


職場三原色


這個論斷比較武斷。

從知識量和研究能力看,博士高於碩士,碩士高於本科。

從人數來看,本科遠遠高於碩士,碩士遠遠高於博士。

三個學位對應的學生,在社會上有不同的定位,本科生從事常規工作,研究生從事有一定專業性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研究能力,博士生從事科研和高等教育工作。



定位不同,大學老師大部分都是博士,公司員工大部分是本科,大型公司和事業單位,有很大一部分是研究生。

所以,定位不一樣。

再看看例子,我的一個學生本科是三本院校的,畢業工資3000,但是他考了一個工科專業的研究生,電氣工程方面的。研究生比較努力,申請了幾項專利,畢業找工作月工資就變成了8000元。找的單位也是行業有名的大企業。

從個人角度看,他讀研究生,提升很大,還在研究生階段找到了女朋友。

那麼,題目說的這種現象是什麼呢?我分析是這樣的。

很多研究生找工作也不好找,然後不如很多本科生工作待遇好,很多博士生在高校做科研教書,待遇沒有很多本科生高。這個是拿本科生優秀的和研究生普通的相比。

應該怎麼比較呢?全體本科生的公司水平,工資待遇,和全體研究生的公司水平,工資待遇相比。這個很明顯,因為什麼公司招研究生?一般都是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而在同一個公司裡,研究生確實比本科生工資高。

博士生沒有可比性,主要是做科研,教書育人,不是一個領域的。但是,有才的工科、計算機博士,如果被科技類公司招聘去,工資頂5個研究生,8個本科生。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紀兩個創始人,就是計算機的牛博士。才能成為這種高科技公司的創業成功者。


五角星


這話的出處原本是“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碩士,三流的博士,不入流的博士後”。



當然,這是一句玩笑話,大多是高校研究生的一種自我調侃。

這話最初可能是在清華北大里開始,在清北的校園裡,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後。清北自然是我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大家都希望能在那兒讀書。一般來說,清北的本科生是最難考的,需要在高考考到最前面才行,自然是天之驕子;而清北的研究生,少部分是清北的本科生保送來唸的,大部分則來自其他的高校的本科畢業生,或保送或考研,雖然有一定難度,但比起高考考上,要容易得多;清北的研究生畢業,博士是不用考的,一般直接轉博,但還有一批博士來自其他高校的碩士畢業生;至於博士後,往往是還沒拿到正式教職的博士畢業生的一種臨時性工作。



所以,從入學得難度來看,確實有“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碩士,三流的博士,不入流的博士後”。

正如前面所說,這是玩笑話,是大學校園裡的師兄師姐們的自我調侃。真要論能力,這個得倒著來,畢竟人家過的橋多,學識和經驗都要豐富些。

出處說明了,就不要再以訛傳訛啦!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上庠”頭條號。

上庠


為什麼說“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

不過這種說法早已經被改變了,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大力度加強。有個詞現在在在讀博士中流行,那就是“延畢”,即延遲畢業的意思,因為不能達不到要求、不能按時順利畢業的研究生不少,這在以往是沒有過的。

然而,要是從基礎教育的角度來看,這個觀點卻有很大的合理性。我是一名高中教師、班主任,這幾年學校引進教師的層次原來越高,基本上以研究生為主;而在一些其他高中名校,已經開始招聘博士生擔任高中教師。

博士生當高中老師,高學歷會帶來很高的教學效果嗎?完全不一定。以我所在學校為例,這幾年引進的研究生中,教學水平高、成績出色的寥寥無幾,倒是有好幾個教學方式不當、學生認同度的研究生,其中有兩個,學校迫不得已將其專人教輔崗位。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莫過於研究生在讀期間進行的是專業的研究,而高中或者初中是基礎教育,教學中要給學生強調一些非常基礎的內容,而這些地方很容易被他們忽視。比如我校的一個研究生,多次被學生認為是上課抓不住重點,教學效果很差。

至於博士生,問題就更嚴重了,在進行了如此精深的研究後,一下子回到最為基礎的學科,而且已經遠離高中達十年之久,生疏程度可見一斑。但比這更不利的是,即使是在他所任教的學科,也會出現尷尬的局面,那就是他可能不會教!

博士階段,研究的是某個學科裡面非常細分的領域,比如他讀的是醫學與物理學博士專業,現在要教高中物理,其中的絕大多數內容他已經遺忘了,因為不再接觸,這就像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解不出初二物理題一樣。

學有方法,考有技巧,優學優考策略致力於將學與考的最優結合。更多原創學法類文章,歡迎在公眾號 優學優考策略 中閱讀。如有其他問題,微信找到 “優學優考” 的拼音全拼,和我成為好友,有問必回。





優學優考策略


"博士不如碩士,說是不如本科"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根據的。相對於建國初期我們知識人才的缺乏。現在隨著國家對教育投資成本的加大,我們知識人才儲備近些年可以說是井噴狀態,越來越多的人在本科畢業之後都會選擇繼續深造,有些有的人是屬於讀書上癮類型的,這種人才都是屬於做學問的人。


而更多的大學生現在是對自己不自信,這種不自信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很大學生在即將走上社會的道路充滿疑慮和不安,而學校的相對平靜安逸的日子就顯得更加的難能可貴了。所以有的大學生為了追求安逸或者說躲避走上社會,就會一直的讀下去,考下去。第二類也是屬於不自信的大學生,但是這類人是由於對自己的能力極度不自信的人,認為只有更高的學歷在步入社會才會更加的有優勢。

雖說學歷的高低確實非常重要,但是事實證明,學歷的高低和能力是不對等的。而且現在社會上很多高學歷的人就業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通過電視等渠道瞭解,在就業問題上確實是"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因為學歷相對高一些的人總覺得去面試的公司對自己的待遇不高,總覺得不滿足挑挑撿撿的,而現在大多數的公司在看學歷的同時,更加註重的是個人能力以及業務能力,所以說這就造成了問題的存在。應聘者專長是學歷,但招聘者看中的是能力。這就有點矛盾了。



而且現在很多高學歷的人群也是由於在校園環境呆久了,上社會之後各種不適應,各種勾心鬥角,覺得壓力很大,在前幾年我們通過新聞也瞭解過,在2012年的時候哈爾濱就有新聞報道,眾多高學歷人群和博士生競爭哈爾濱環衛工,記者問起博士緣由,就是因為環衛工有穩定的事業編制,這新聞爆出來的時候,確實一片譁然,不論是誰,只要是安逸久了肯定會磨滅掉鬥志。


有一種說法叫鯰魚效應。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在密閉空間因為沙丁魚不喜歡遊動,但是在運送沙丁魚的時候魚總是會死,後來人們發現在運送沙丁魚的時候裡面放一條鯰魚就會減少沙丁魚死亡,因為鯰魚放入魚槽會因為陌生而緊張四處遊動,受鯰魚影響沙丁魚也跟著運動,這樣沙丁魚缺氧問題就解決了。

所以,各人根據不同的環境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讀書不是多讀書,讀死書,勇敢的闖一闖世界會更精彩。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