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

公生活


博士,硕士,本科,本来是三个层级,有高有低、求职、报考、迁居的三个主要的门槛。

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的说法,这跟社会上有人拿出“读书无用论”混淆是非如出一辙。当然,它有一点合理性——某些过来人的“一家之言”和“感慨”,对自己读硕士、读博士跟读本科的“投入和收获的性价比”的“经验总结”。

然后,就不能相信这种说法了,相信这种说法,比相信“读书无用论”还糟糕,不读书而混学历、考各种证的人多得很,要求博士、硕士的职位和机会,本科根本就捞不到,所以,感叹是感叹,有些感叹有情怀,有些感叹就是逗人玩,上述说法其实就是逗你玩,往好听里说,是为了照顾只有本科学历的人士的感受,往坏里说,不过是为了劝你搞清楚自己学历地位,自己明明是本科,没有啥特殊贡献,就不要跟硕士、博士的争抢了,把机会让给硕士、博士们。

就像本科以前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三本不如二本,二本不如一本。现在,国家为了“削弱”社会对二本、三本的歧视、贬低,正在逐渐取消录取批次的划分。将它与这种说法相比,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结论,博士就像其中的三本,硕士就像其中的二本——这简直就是胡扯,在企业招聘、公务员报名、城市的人才争夺战中,博士、硕士都比本科受优待,这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常识。

如果从学习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上看,博士投入的最多,硕士其次,本科一般。从拿学分、攻读学历的视角看,本科是最容易攻读的,当然,各个专业攻读的难度也不一样。有些说法可以当相互客套一下,这个说法就是这样。

硕士、博士很重要的,名校的硕士、博士就更加重要了,每年都有很多毕了业的往届生二战、三战,也不过是为了将名校的硕士、博士的毕业证、学位证拿到手,所以,就把这个说法当“读书无用论”,然后,该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还是要尽量往985工程高校里面冲,想学习人工智能的尽量冲击国内首屈一指的顶尖名校。(圣达信教育梁挺福)


高考专家梁挺福


在现今的中国,高学历博士生毕业后进高校似乎已成顺理成章之事,硕士进高校似乎非常困难了。然而,实际上高校无法吸收源源不断输送而至的博士生。硕士研究生也想往高校挤,博士们都庆幸自己,进入高校当了教师或进了研究所做了一名科研人员。



教师,传道受业解惑也。想想如果教师素质不过硬,知识不扎实,教师教出来的祖国未来的花朵会怎样?我们的国家未来的发展会怎样?能说博士研究生传道受业不如本科生创办的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大吗?

本科生的学历相比硕士、博士要低,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所以很多人考虑创业,一小部分最后成了人人羡慕的企业家。注意,我说的是一小部分人,并不是创业的都成功了。而硕士和博士生,高学历人才去高校、去研究所,教书育人,从事科学研究,正好可以发挥自己的研究特长。

所以,我认为,本科生和硕博生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博士"的论断过于武断。比如,我是一名英语硕士,英语听说能力或许比博士要强,很多本科生可能也比我厉害,做着英语同传,赚足了眼球。试问,那些用英语作为工具,阅尽国际文献,搞科研创作的高学历博士生们,难道不算成功?



现在社会,人们的"金钱观"、"拜金主义"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学历不重要",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都用这种思想教育着自己的儿女。现在有几个孩子梦想着当"科学家",更多的孩子却想着如何发财,如何当明星。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我们国家如何发展。大家都去创业当老板了,没人去搞技术了,没有核心技术,你创业能成功吗?



如今的娱乐明星、企业家,赚足了掌声和掌声,当然最重要的是,赚足了钱。而那些高学历人才,那些科研人员,一直在默默奉献,不为人所知。一个明星感个冒,都有那么多人嘘寒问暖,而一个科学家去世,又有几个人关注?

究竟何为成功?什么叫能力强大?难道这一切都要以"金钱"去衡量?



拿一般硕博生和极少数成功的本科生相比,也有失合理!

当然,"无风不起浪"!我们看待问题,也要去辩证看待。"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博士"的说法,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硕博生30岁之前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本科生甚至高中生则有更多的"社会大学"经验,所以,社交能力和实践经验相对丰富,所以创业有资源,也有经验。只有书本经验,没有实践经验的硕博生创业的确有些欠缺。



所以,高校应加大产学研结合,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鼓励高学历人才创业。

让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参与实践,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其实,我有个个人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少数所谓"成功人士""、企业家们名利双收,而那些核心技术人员收获的是什么?"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带来的这种力量是不是也应该让知识型人才享受更多的战果?

总之,我们应辩证看待这个问题,不能过于武断。人是否成功,要看你是否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自身价值,而不只是名利。同时,社会也应当注重知识的力量,给高学历人才以更多的关注。而硕博生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社会和政府部分应该给予相关的舆论和政策引导,避免高学历人才都去挤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外世网


这种说法的确是存在的,以中国为例,越好的学校越容易出现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的现象,背后是有很复杂的原因的。

按常理,在学位授予体系当中,博士学位是最高学位,既然是学位金字塔的顶端,那么就应该拥有顶端的价值,而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的。博士不仅在实际社会价值还是影响力上面都处于一个比较劣势的状态,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政商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拥有博士学位的。

但是其实很大一部分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实际上表现是不如拥有硕士学位和本科学位的人的。其中首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一般心气比较高,对于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是不愿意花费很大的耐心和毅力去做的。这就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再者,现在我们国内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是不是资质最优的一批人也是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因为真正头脑灵活的,有更好出路的一批人早就在本科阶段或者硕士阶段就另谋出路了,不会再在冷板凳上面坐。比如我们国内的两个最高学府北大和清华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北大、清华内部就经常流血行这样一句话: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和三流的博士生。

不过,事在人为,以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历史来看,拥有博士学位对于自身的长久发展还是非常有利的。


青年史学家


人来到世上的第一目的便是生存,生存的首要条件就是吃喝,这就是俗话说的:民以食为天。

要生存就必须有生存于世的技能。技能不是天生便有,须得不断学习。上学便是学习技能的一条途径。

人之生存是生存于人之群体之中。

有人高中毕业就弃学谋生,也就是说十八九岁时就步入社会,开始自谋生路。其时年纪尚小,纵有挫折也不可怕,经十年跌撞,才二十八九岁。十年时间足以能找到未来之路。大学毕业时二十三四岁,步入社会,开始谋生,十年后,三十三四岁时,社会经验已足,所谓三十而立。

博士结业时已经三十岁有余。有些人读书多年,脑子僵化,不能与时俱进,此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女主人公有一句话:我只会读书。此为其一。人生一世,夭折者暂且不说,年百岁者千不存一,多是八九十岁。博士三十多岁步入社会,人生三分之一已去。而他人早已结婚生子,事业有了眉目甚或有成。此为其二。等到不惑之年,人生过半,其他人子女长大,有些人甚至称爷奶,而博士的人生才刚刚有了眉目。远远落后他人。常人毕业踏入社会,选择工作不挑不拣,谋生即可,本科生自认文凭在手,应聘工作挑肥拣瘦,硕士略甚,博士更甚。挑挑拣拣,浪费的都是时间、生命。此为其三。(应聘工作,挑挑拣拣很正常。话说回来,正因为就业者的然过犹不及,本言论只对眼高手低者。)

掌握的知识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人生在世饮食无愁,就是娶妻生子。博士生人生有近一半时间在学习,远超常人,没有承受失败的时间。当别人早已成家立业了,而博士的人生才刚刚起步。

高中生知识面毕竟少,眼光不及不如本科生。硕士生上学时间比本科生长,书本知识虽然比本科生掌握的多,社会经验却不及本科生;、博士生相比硕士生也是如此。

早早步入社会中的人有了自己的事业,总要招收人才。博士文凭再高总要工作赚钱生活。一个需,一个求,于是文凭高的便给文凭低的打工。

于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


mimang830


这当然是一种错误观念!因为本科与研究生是不同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规格也不相同。本科虽分专业,但所学内容大多是学科的基础,再者是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研究生无论是硕士或博士,大致都可以分成两类:专业类与学术类,前者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后者重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其专业化程度与方向的明确性都不是本科教育可比的。



如果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学士,那么我们辛辛苦苦的考研、考博不是在浪费生命吗?其实,经过每个阶段的学习、培养与思考,人的知识在增长,能力在提升,视野在开阔,阅历在丰富,特别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改变。所以,题主的说法肯定是不符合实际的。


当然,社会上存在这类认识是有原因的。比如在某一岗位上,博士、硕士与学士做同样的事,结果有可能会有研究生没有本科生效率高的情况出现,这一方面有可能是岗位的适应性问题,比如让博士处理事务性问题,另一方面也有个别研究生的素质问题。

另外在一些著名的高校,比如北大、清华,有“一流学士、二流硕士、三流博士”之说,部分原因是从考试录取的难易来说的:只有中国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才能考入北大清华,而硕士与博士考入则相对容易。


姜运仓


没见识的偏见真的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我见过的博士,绝大多数都是牛的。最牛的一个,正常年龄博士毕业,工作三年年纪轻轻所长总监副总经理一路高升。

好多技术带头人,都是博士学历。

还有一毕业去学校当老师的,学校直接就给副教授。

你见过几个博士,就说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

卖茶叶蛋的可能一时赚钱比博士还高,但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来说,他永远无法超越博士。

好吧,卖老干妈的除外。


职场三原色


这个论断比较武断。

从知识量和研究能力看,博士高于硕士,硕士高于本科。

从人数来看,本科远远高于硕士,硕士远远高于博士。

三个学位对应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不同的定位,本科生从事常规工作,研究生从事有一定专业性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研究能力,博士生从事科研和高等教育工作。



定位不同,大学老师大部分都是博士,公司员工大部分是本科,大型公司和事业单位,有很大一部分是研究生。

所以,定位不一样。

再看看例子,我的一个学生本科是三本院校的,毕业工资3000,但是他考了一个工科专业的研究生,电气工程方面的。研究生比较努力,申请了几项专利,毕业找工作月工资就变成了8000元。找的单位也是行业有名的大企业。

从个人角度看,他读研究生,提升很大,还在研究生阶段找到了女朋友。

那么,题目说的这种现象是什么呢?我分析是这样的。

很多研究生找工作也不好找,然后不如很多本科生工作待遇好,很多博士生在高校做科研教书,待遇没有很多本科生高。这个是拿本科生优秀的和研究生普通的相比。

应该怎么比较呢?全体本科生的公司水平,工资待遇,和全体研究生的公司水平,工资待遇相比。这个很明显,因为什么公司招研究生?一般都是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而在同一个公司里,研究生确实比本科生工资高。

博士生没有可比性,主要是做科研,教书育人,不是一个领域的。但是,有才的工科、计算机博士,如果被科技类公司招聘去,工资顶5个研究生,8个本科生。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纪两个创始人,就是计算机的牛博士。才能成为这种高科技公司的创业成功者。


五角星


这话的出处原本是“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不入流的博士后”。



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大多是高校研究生的一种自我调侃。

这话最初可能是在清华北大里开始,在清北的校园里,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清北自然是我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大家都希望能在那儿读书。一般来说,清北的本科生是最难考的,需要在高考考到最前面才行,自然是天之骄子;而清北的研究生,少部分是清北的本科生保送来念的,大部分则来自其他的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或保送或考研,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比起高考考上,要容易得多;清北的研究生毕业,博士是不用考的,一般直接转博,但还有一批博士来自其他高校的硕士毕业生;至于博士后,往往是还没拿到正式教职的博士毕业生的一种临时性工作。



所以,从入学得难度来看,确实有“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不入流的博士后”。

正如前面所说,这是玩笑话,是大学校园里的师兄师姐们的自我调侃。真要论能力,这个得倒着来,毕竟人家过的桥多,学识和经验都要丰富些。

出处说明了,就不要再以讹传讹啦!

国之重器,大国上庠。感受大学文化,瞭望科技前沿,亲历一流征程,敬请关注“上庠”头条号。

上庠


为什么说“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

不过这种说法早已经被改变了,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大力度加强。有个词现在在在读博士中流行,那就是“延毕”,即延迟毕业的意思,因为不能达不到要求、不能按时顺利毕业的研究生不少,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

然而,要是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却有很大的合理性。我是一名高中教师、班主任,这几年学校引进教师的层次原来越高,基本上以研究生为主;而在一些其他高中名校,已经开始招聘博士生担任高中教师。

博士生当高中老师,高学历会带来很高的教学效果吗?完全不一定。以我所在学校为例,这几年引进的研究生中,教学水平高、成绩出色的寥寥无几,倒是有好几个教学方式不当、学生认同度的研究生,其中有两个,学校迫不得已将其专人教辅岗位。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莫过于研究生在读期间进行的是专业的研究,而高中或者初中是基础教育,教学中要给学生强调一些非常基础的内容,而这些地方很容易被他们忽视。比如我校的一个研究生,多次被学生认为是上课抓不住重点,教学效果很差。

至于博士生,问题就更严重了,在进行了如此精深的研究后,一下子回到最为基础的学科,而且已经远离高中达十年之久,生疏程度可见一斑。但比这更不利的是,即使是在他所任教的学科,也会出现尴尬的局面,那就是他可能不会教!

博士阶段,研究的是某个学科里面非常细分的领域,比如他读的是医学与物理学博士专业,现在要教高中物理,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他已经遗忘了,因为不再接触,这就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解不出初二物理题一样。

学有方法,考有技巧,优学优考策略致力于将学与考的最优结合。更多原创学法类文章,欢迎在公众号 优学优考策略 中阅读。如有其他问题,微信找到 “优学优考” 的拼音全拼,和我成为好友,有问必回。





优学优考策略


"博士不如硕士,说是不如本科"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相对于建国初期我们知识人才的缺乏。现在随着国家对教育投资成本的加大,我们知识人才储备近些年可以说是井喷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在本科毕业之后都会选择继续深造,有些有的人是属于读书上瘾类型的,这种人才都是属于做学问的人。


而更多的大学生现在是对自己不自信,这种不自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很大学生在即将走上社会的道路充满疑虑和不安,而学校的相对平静安逸的日子就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了。所以有的大学生为了追求安逸或者说躲避走上社会,就会一直的读下去,考下去。第二类也是属于不自信的大学生,但是这类人是由于对自己的能力极度不自信的人,认为只有更高的学历在步入社会才会更加的有优势。

虽说学历的高低确实非常重要,但是事实证明,学历的高低和能力是不对等的。而且现在社会上很多高学历的人就业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等渠道了解,在就业问题上确实是"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因为学历相对高一些的人总觉得去面试的公司对自己的待遇不高,总觉得不满足挑挑捡捡的,而现在大多数的公司在看学历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个人能力以及业务能力,所以说这就造成了问题的存在。应聘者专长是学历,但招聘者看中的是能力。这就有点矛盾了。



而且现在很多高学历的人群也是由于在校园环境呆久了,上社会之后各种不适应,各种勾心斗角,觉得压力很大,在前几年我们通过新闻也了解过,在2012年的时候哈尔滨就有新闻报道,众多高学历人群和博士生竞争哈尔滨环卫工,记者问起博士缘由,就是因为环卫工有稳定的事业编制,这新闻爆出来的时候,确实一片哗然,不论是谁,只要是安逸久了肯定会磨灭掉斗志。


有一种说法叫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在密闭空间因为沙丁鱼不喜欢游动,但是在运送沙丁鱼的时候鱼总是会死,后来人们发现在运送沙丁鱼的时候里面放一条鲶鱼就会减少沙丁鱼死亡,因为鲶鱼放入鱼槽会因为陌生而紧张四处游动,受鲶鱼影响沙丁鱼也跟着运动,这样沙丁鱼缺氧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各人根据不同的环境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读书不是多读书,读死书,勇敢的闯一闯世界会更精彩。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