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爲什麼讓你查血?人人秒懂血常規

血液在人體內不斷循環流動,對保證機體新陳代謝、人體內環境以及功能調節的平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成分發生病理性變化,都會影響到全身各部位的組織器官。相反,器官或組織的病變,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血液成分的變化。

另外,檢查血液成分變化也可以找到為治療疾病找到病因,有助於醫生正確判斷。

以前兒童感冒了,去醫院都是直接掛藥水,結果很多時候藥用了,感冒沒好。現在則不同,去醫院首先得先抽個血,以判斷感冒是病毒引起的,還是細菌引起的。然後醫生再根據血檢結果診治,效果自然好。

所以,血檢的意義不容小視。

為什麼抽點血,就能知道身體各個部位有何異常?回答這個問題前,得先了解下什麼你的血裡面有些什麼。

血液裡面都有哪些東西?

血液是流動在人血管和心臟中的一種紅色不透明粘稠液體。

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兩部分,血細胞則是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統稱。

血常規其實就是檢查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這三大細胞數量是否異常增加或減少,形態是否異常改變。

所以要看懂報告,首先要搞懂這3類細胞有什麼生物學功能。

① 紅細胞

紅細胞中含有一種重要的蛋白,叫血紅蛋白,這種蛋白在鐵元素的調控下,能與氧氣結合。所以,血紅蛋白的重要功能的是:把氧氣運到身體的各個部位。

如果血液中紅細胞數量減少,或者結構發生畸變,就會影響血紅蛋白的運氧能力了。血液運送氧氣的能力降低了,自然就整個人不好了,頭暈、眼花也是常有的事兒。

另外,血紅蛋白是要與鐵元素共同調控,才能帶上氧氣到處跑的,沒有鐵元素的話,血紅蛋白就會罷工,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缺鐵性貧血。

你再仔細看下,貧血的人一般起色較差,面色較白,這就是因為紅細胞太少引起的。血紅蛋白是紅色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紅細胞,所有血就變成紅色的了。

② 白細胞

白細胞是人體的免疫細胞,專對病毒、細菌和寄生蟲下手,所以人稱“家園衛士”。當人體受到以上三種致病體的侵襲時,血液中的白細胞就會增多,對來襲者進行圍剿。

科學家在研究白細胞的時候,發現白細胞有兩種類型:有顆粒和無顆粒。有顆粒的白細胞分為三種: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無顆粒的白細胞分為兩種:單核細胞、淋巴細胞。

③ 血小板

血小板是人體的創可貼,哪裡有傷口,哪裡就有它的身影。

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止血、凝血。當人受傷時,血管破裂,此時血小板就會聚集於此,形成血栓堵住裂口。

另外,它也會釋放促進血液凝固的物質,加速血塊的凝血。而且,為了減少血液流失,血小板還會釋放物質促使血管收縮緊閉。

報告中有哪些指標?

血常規要做的指標可不只上面那三項,多著呢!下面是一次血常規檢查的全部內容,一共25項,分別是:

白細胞(WBC)

紅細胞(RBC)

血紅蛋白(HGB)

紅細胞壓積(HCT)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紅細胞分佈寬度標準差(RDW-SD)

紅細胞分佈寬度變異係數(RDW-CV)

中性細胞百分比(NEUT%)

淋巴細胞百分比(LYM%)

單核細胞百分比(MON%)

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EOS%)

嗜鹼性粒細胞百分比(BASO%)

幼稚粒細胞百分比(IG%)

中性細胞絕對值(NEUT#)

淋巴細胞絕對值(LYM#)

單核細胞絕對值(MON#)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EOS#)

嗜鹼性粒細胞絕對值(BASO#)

幼稚粒細胞絕對值(IG#)

血小板計數(PLT)

平均血小板體積(MPV)

血小板容積比(PCT)

血小板分佈密度(PDW)

大血小板比率(P-LCR)

但是,醫生在解讀時,經常重點看這個指標:白細胞及分類、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這三類指標。

怎樣讀報告的?

☞ 第一類指標:白細胞類指標

在拿到報告時,我們會首先關注排在最前面的白細胞(WBC)總數。

★ 白細胞總數升高,常見以下原因:

如果白細胞總數大幅度升高,有可能是白血病

如果白細胞總數非大幅度升高,有可能是細菌感染

★ 白細胞總數降低,說明身體免疫力差,常見以下原因:

受病毒感染

受寄生蟲侵襲

過敏、中毒等

有可能受到輻射,或吃過相關藥物。比如你照一次CT,身體就死一片白細胞。

以上只是初步判斷,為了進一步搞清楚到底是病毒引起的,還是過敏引起的,此時就要考慮白細胞分類了。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只是挑出一些常見情況拿來討論:

① 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中性粒細胞佔白細胞總數的50%-70%,增多,則常見於細菌感染;

② 淋巴細胞百分比:淋巴細胞佔白細胞總數20%-40%,增多,則常見於病毒感染;

③ 嗜酸性細胞百分比:增多,常見於過敏或寄生蟲侵襲;

④ 嗜鹼性細胞百分比:增多,常見於中毒;

☞ 第二類指標: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專門運輸氧氣,所以能很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① 血紅蛋白增多:

1.嘔吐、腹瀉導致的嚴重脫水;2.高原生活的居民

② 血紅蛋白減少:常見於貧血

第三類指標:血小板計數

血小板參與人體的止血和凝血,正常人的血小板一般較為穩定,沒有多大變動。如果出現異常變化,常見以下原因:

① 血小板增多: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② 血小板減少: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血常規檢查經常碰到哪些疾病?

所以整體上而言,對於一般體檢者而言,血常規主要用來發現以下六種病:

1.你是否貧血,如果貧血,屬於什麼類型貧血;

2.你是否有白血病,如果患有白血病,屬於什麼類型白血病

3.你發燒感冒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4.你身上的反應是否由過敏引起

5.你體內是否有寄生蟲

6.你的凝血功能是否有障礙。

醫生為什麼讓你查血?人人秒懂血常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