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用戶3708573353


受許多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可能都會產生一個錯覺,那就是覺得古代的白銀其實是很廉價的,隨隨便便出去吃一頓飯都是一大錠一大錠的銀子,但在實際的歷史上,吃一頓飯用上一大錠影子的情況是不存在的。

古代的白銀要比我們想象中的要珍貴得多,因為每個時代白銀的擁有量不盡相同,所以白銀也是會發生通貨膨脹的,一般我們歷史早期的銀子價值是要比歷史後期的銀子高得多的。


歷史中的白銀貶值

明清之前我們國家普遍使用銅錢來結賬,之所以不用金銀等物來結賬,是因為在明朝、清朝之前金子和銀子極度的缺少,因為當時人們的開採能力並不是特別好,再加上金礦銀礦稀少的原因,所以金子、銀子根本無法被當成流通貨幣來使用。


一切是在歐洲人發現了美洲大陸之後發生的改變,歐洲人在進入美洲大陸之後,他們在那片土地上發現了大量的黃金、白銀,因為當時他們極度崇尚中國文化,把當時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當成了可以跟人炫耀的奢侈品,所以在他們獲得了眾多的白銀資源後,他們開始大量在中國購買起了瓷器、茶葉、絲綢。

因此從明朝後期開始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夕,大量的白銀從歐洲人的手中流入我國,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國的白銀才逐漸變多了起來,這個時候通貨膨脹就發生了。

原本因為白銀存世量的稀少,白銀的價值是比較大的,但是隨著白銀的數量越來越多,白銀的價值就發生了貶值。


接下來我們簡單來說一下古代各個朝代白銀的價值,首先在唐朝時期,白銀的價值相當於現在的兩千到四千元、宋朝的時候大概在一千多元左右、明朝大概在六百多到八百多元左右、清朝在一百多元到兩百多元左右。

因為古今購買力的差距,所以古代白銀價值難以估算

不過以上只是一個大概的價值,因為古代的購買力是遠遠不及現在的,所以這個價值無論怎麼算都是有一定漏洞的。

古代人們一般錢用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買枈米油鹽醬醋,一般人們會把最多的錢花在買米身上,古代一個最底層的小二都是有著兩三千塊錢工資的。

如果這樣算的話,他們三千塊錢中可能得花上兩千多去買米,這放在現在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現在的米非常廉價,就算一家有好幾口,買米無論如何都是花不上幾百塊。

而現在的人兩三千塊錢除了米飯之外,肉是可以每餐都可以保持的,而這在古代普通的平民百姓家裡,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而在古代比較早的時期,香料是非常貴的,那時候胡椒等香料的價格等同於黃金,價值不少的銀子,普通百姓根本享用不起,但是在如今,香料卻是最普通的東西,即便再窮的人,也很少有買不起香料的。

除了少數的奢侈品之外,平常所需要用到的各種生活物資,古代百姓們的購買力都是遠遠及不上現在的,因此這種價值之間的換算很多時候也是不可靠的,因為如果換了另一個參照物的話,可能古代白銀的價值就會重新發生一個變化。

拋除一些地位的因素,即便是古代一些身家數十萬、數百萬的富豪們,從生活享受水平上來說,他們也是不如現在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的,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見古代白銀的價值的難以衡量程度,所以以上所說的價值僅供大家的參考,並不一定完全正確。

所以說這就是古代白銀的價值,經常看到有人如何如何嚮往著古代、甚至有想穿越到古代的,但是如果真有人穿越到古代的話,那他們所體會到的生活絕對沒有電視中那麼美好,可能很多人連一兩銀子都賺不到,然後就餓死在了古代。


孤客生


用米價折算銀兩和人民幣兌率是錯誤的!

用米價折算銀兩和人民幣兌率是錯誤的!

用米價折算銀兩和人民幣兌率是錯誤的!

歷史上物價都在瘋狂變動,一圍城或鬧災,米價騰湧。直接光拿米價來對比現代,是不行的,不能很直白地反應古代的現實。要拿就得拿正常情況下,普通百姓一月的工錢,以及五口之家正常的年消費比。

無論明代還是清代,普通小工的月錢就是一兩到二兩之間,非常穩定。也就是說,要想知道古代的一兩銀子在當時大概值多少錢,你就記住——普通工人一月工資二兩銀子。《紅樓夢》裡最好使,老太太最喜歡的襲人,撥出去的月錢是二兩。普通百姓家賺的,不比這個多。如清代景德鎮的小工,月錢一兩四錢,而在城市中當夥計,就會賺到二兩。而多數時候,他們發的是銅錢而不是碎銀子,也就約有一千個錢。

不穩定的是銅錢,清朝初年(順治年間)銀子貴,一兩銀子頂兩千個錢。二十兩銀子夠五口之家吃兩年的,後期就不行了,漸漸滑落,一兩銀子頂一千個錢。但這也與明代的基本情況相差不遠。我找到了某個有關古代的小說,其中一段話,很符合實際情況:

正掌櫃一名,月錢十兩;
副掌櫃兩名,月錢六兩;
前堂夥計六名,月錢二兩;
粗使夥計十名,月錢一兩;
灑掃僕婦四名,月錢一兩。

所以,從工資來看,一兩銀子大約就是現在的(以2016.12.31為準)一千五百塊,二兩銀子約是現在的三千塊。那些從米價和其他固定商品對比出來的“一兩=200”or“一兩=500”什麼的,都無法客觀反映現實。


好吧,有人說古代的農副產品便宜,肉十幾文一斤。這就是算術學得不好,現在兩千塊錢的工資,約等於那時候的一兩多一點。

但難道現在的農副產品相較於兩三千塊錢的工資,不便宜嗎?要知道城市裡什麼都貴,還真就是去農貿市場買東西不貴。以下是現在的農副產品大概的價格,論斤的話要除以二:

我們再反轉對比,看情況屬實不屬實。查閱筆記資料,明清民間,肉價一般是一分多一丁點(從高到低,單位分別是兩、錢、分、釐),也就是十幾到二十文。

你換算成我跟你說的兌率,一兩一千五百元,一錢一百五十元,一分十五元,每一斤的豬肉價格大約就是十五元,與現代相差不多。這證明用工資水平來算,是比較靠譜的。


總之,若要想古代一兩銀子值現在多少錢,記住,普通工人一月工資二兩銀子,不要搞那麼複雜。




更多人生勵志小故事請直接關注我。


豆子人民藝術家


這個問題回答不少,但是靠譜的不多,對於大部分的回答者而言,彷彿白銀價格是固定的,其實歷朝歷代根本不一樣。

漢代銀價

以漢代官方銀價為例:

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千。(《漢書·食貨志》)

這是說,朱提銀的成色好,8漢兩為1流,價值漢五銖錢1580枚,其他的銀子8漢兩,價值1000漢五銖錢。

西漢1斤,從海昏侯墓出土的黃金重量可知,一枚等於一斤,稱量為247克到250克左右,漢代一斤為十六兩,則1兩=15.43克或15.625克。

朱提銀1兩=197.5五銖錢,它銀1兩=125五銖錢。

需要注意的是,漢代一直到唐和北宋,白銀一直不是流通貨幣,只是一種貴金屬,這種貴金屬的官定價格,實際上與實際流通計價的銅錢的“購買力”是直接掛鉤的,而銅錢的鑄造流通量,哪怕在一個王朝的幾百年內,也是不同的。

所以,除了用米價進行約略折算,沒有任何可以貫穿2000年的一般等價物,而歷史記載的米價又和貨幣量、地區、豐欠、消費人口直接相關,最多就是個大致判斷。

比如,

漢文帝時,粟至十餘錢。(《史記·律書》)
今張掖以東,粟石百餘,芻藁粟數十……本始中,金城湟中,谷斛八錢。(《漢書·趙充國傳》,宣帝時事
元康四年,比歲豐,谷石五錢。(《漢書·宣帝紀》,宣帝時事)
永光二年,是時歲比不登,京師谷石二百餘,邊郡四百,關東五百。(《漢書·馮奉世傳》,元帝時事)

需要注意的是,漢文帝時行三銖錢,漢武帝后才行五銖錢,而五銖錢鑄造了一百多年才280億枚,在宣帝、元帝時代,五銖錢的貨幣供應量實在不多,邊地谷價便宜,很大成分上來自於“錢荒”,即“錢貴物輕”。

如果按照宣帝時面臨羌人戰爭時的標準,張掖以東的粟價,則1兩它銀也不過買1石粟罷了。

漢制,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一石為120斤,則漢代一石粟相當於今天30千克,也就是60市斤小米,三解到京東上搜了一下,最便宜的小米1市斤(500克)價格是6.8元。

也就是說,漢代1石粟=408元人民幣,當然,這是精小米,古人算一般稱量為原糧,還要削掉一定比例,此處先忽略了。

大體上,可知,西漢1兩白銀=408元人民幣,1克白銀約為25.5元人民幣。

同樣的算法,以宣帝豐收時糧價為準。

則1兩銀=125錢=25漢石=1500市斤小米,則為10200元人民幣,1克白銀約為661元人民幣。

要注意的是,上述價格等於差了25倍,這種數據的差距,在相關記載中毫不少見。

唐、五代銀價

唐代用銀的記載和考古發現的銀餅、銀鋌不少,不過主要是皇室賞賜和折算“輕貨”(體積小、價值高,利於長途運輸的貨品)頂租庸調,使用時也往往是以重量計量,也因此成為一種財富儲備。

黃金一斤為餅,百餅為簉,至有百簉。銀五倍之。(《南史·武陵王紀傳》)

這種熔金為餅的儲藏財富,這是漢晉南朝以來的傳統,只是考古所見的唐代銀餅要小得多,最大的約為唐代50兩,小的也有10兩規制的,可見並沒有形成固定形狀的銀幣,仍為“輕貨”用。

至於具體的與商品掛鉤的銀價,則記載更少,只能以唐之後五代十國的後蜀為例了:

偽蜀廣政中,凡銀一兩,直錢千七百。(《續資治通鑑長編》)

此時的後蜀也通行的是唐代開元通寶錢的規制,糧價如下:

孟昶廣政十三年,是時蜀中久安,賦役俱省,米鬥三錢。(張唐英《蜀檮杌》)

10鬥1石,則蜀國1石米為30錢,五代一斤合596.82克,一兩合37.30克。

1700錢可換56.67唐石=6800唐斤大米=8116.752市斤大米

京東袋裝大米500g最便宜的是4.8元,則總數為38960.41元人民幣。

即唐代、五代十國時1兩白銀約等於38960.41元人民幣,1克白銀約為1044.51元人民幣。

北宋、南宋銀價

鹹平中,銀兩八百,金兩五千。(《續資治通鑑長編》)
(景德四年)詔河東路所辭戍兵白金每兩直以一千為限。(同上)
(熙寧八年)蜀州。銀每兩官折二貫三百文足,市價一貫六百文,九年,銀每兩官折二貫二百文足,市價一貫四百文。
(政和六年)官中支錢此曹,每兩請官價錢一貫四百文足。

這是從北宋真宗朝到北宋徽宗朝選取的幾個數據,基本上,銀價在不斷上漲,當然,北宋的貨幣投放量也不斷增加,仍面臨“錢荒”。

看看米價:

景德四年,諸路豐稔,淮、蔡間麥鬥十錢,粳米斛二百。
熙寧七年,以上等粳米每石為千……中等粳米鬥為錢八十五文,零糶與貧民。
政和五年,白米市價為百二十。

真宗朝,1兩銀子只夠買米4——5斛,最多716.18市斤,*4.8元/市斤=3437.664元人民幣,1克白銀=92.1625元。

神宗朝,1兩銀子只夠買中等粳米2.7石,386.73市斤,*4.8元/市斤=1856.304元人民幣,1克白銀=49.7668元。

徽宗朝,1兩銀子夠買白米1.16石,139.2宋斤,166市斤,4.8元/市斤=796.8元人民幣,1克白銀=21.3619元。

南宋的折銀價相對穩定,紹定元年(1228年)前,銀1兩折錢多為三貫三百文。

德祐元年(1275年),銀每兩一十四貫二百八十五文,銀每兩價錢七貫三百六十文。

再看米價:

嘉定十六年(1223年),和糴米石,每石計官會三貫七百五十文。

德祐元年,麥每石三貫七百三十。

也就是說,南宋寧宗、理宗時代,銀1兩,折米1石左右(以紙幣會子計價,實際上,白銀比紙幣吃香),也就是說,1兩銀子夠買米1石,143.23市斤,*4.8元/市斤=687.504元人民幣,1克白銀=18.43元。

南宋末年,銀1兩,折麥3.8297石,548.55市斤,京東的小麥粉是3.7元/市斤,即2029.64元,1克白銀=54.4142元。


明清之後的計算不少,此處就不贅述了,要說明的是,上述計算,嚴格的學術意義上,純屬扯淡!純屬扯淡!純屬扯淡!

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雖然三解已經儘量尋找時間貼近的對應物價數據,但是仍沒有考慮上述幾個時代糧食計量單位的“石”和重量計量單位的“石”的具體區別(因為太麻煩了),只是簡單計數,同時,沒有計量銅幣、紙幣幣值的具體不同,在操作上並不嚴謹。

當然,對於這樣一個問題來說,已經夠用了。

因為,在古代社會,哪怕一個年份,相隔不遠的不同地區,由於人口結構、水旱災害,甚至行政特色,都會帶來諸多的不同,在今天我們看起來應該大致均平的物價,在古代社會可能隔著一道山就天差地別,更重要的是,由於物流流通的發達程度,以及貨幣投放量的不同,也會產生看似匪夷所思的結果,哪怕是離我們更近一些的明清社會,一樣如此。

所以,本質上講,這種古今對比,毫無意義。

對於普通人最有意義的就是,千萬不要把武俠小說和清宮戲裡看來的隨手二兩銀子當做古代生活的常態,還有什麼漢朝、唐朝甩出一把銀票來,這都屬於編劇無知,我們不能跟著犯蠢。


劉三解


關於“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這實在是一個有趣但也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每個朝代的經濟水平、物價、通貨膨脹率等都不一樣,古代和現代那也是差之千里,所以關於“確切”的等於多少實際上是無解的。

但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史料大致猜測一下:

據小君我的資料查閱大致可以推測出如下幾個朝代的數據: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在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在北宋朝中期價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在盛唐時期價值2000-4000元。

一般朝代1000個錢為一貫,等於一兩銀子;

所以,各位可以此作為衡量標準去看看古代人的消費力,同時也可以根據此去檢驗檢驗如今的古裝劇是否“無腦”!

比如說小君看某清宮劇裡寫道:“某大俠吃一個饅頭花了一兩銀子”,看上去好像沒啥錯,但你只要根據上表一對照,媽呀!一兩銀子可不少錢呢,200元左右,吃一個饅頭花200,這可真是金饅頭。編劇太無腦!

說到這裡,小君想問問大家:“古代官員的工資一般多少銀子呢?”

每個朝代都不一樣,但就拿清朝來說,官員的工資包括白銀和大米,其中一品文官白銀180兩,九品白銀33兩。雍正以後,還設了個“養廉銀”,通常是普通工資的幾倍,乃至幾十倍。據史料記載,一個七品知縣,他們的年薪大概是——“白銀45兩+大米22.5石(約合白銀90兩)+養廉銀大概600—2000兩+各種灰色收入”,總計大致是3萬兩,如果按一兩等於200元人民幣算的話,那30000*200=?哇!高薪職業啊。

最後,再說說古人的娛樂消費吧,大家都知道現在明星出場費那都是高的離譜,少則幾十萬,多則上億,那麼,在古代,“明星們”的出場費是多少呢?

以明朝為例,萬曆年間,藝人演一場才“一兩零八分”,後“漸加至三四兩、五六兩”,最貴的名角還是大排場的也僅花“十二兩”,幾乎就是7000元就能請個明星到你家VIP了。


宮殿君


  一般說來,古代貨幣基本以金、銀、銅錢(其實是含銅為主的合金)為主要貨幣。其實很長時期是以銅錢為主要貨幣,即銅本位。比如經濟發達的宋代就是銅本位。

白銀作為流通貨幣是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活躍,外國白銀大量湧入後的事。明清是古代小說創作鼎盛期,作者基本是按照當時的生活情況為常識對前朝進行描寫,給很多人造成古代一向以銀兩為流通貨幣的錯覺。比如《水滸》、《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作品中的銀兩價值均以明代的銀價為標準,與原有的文、貫、緡、銖等貨幣單位攪合在一起,並且對後世影響很大,以至於出現某些電視劇在飯店簡單吃頓飯要花幾十兩銀子的笑話。

  因為明清兩代的實行銀本位,所以我們就以明清時期銀子的價值大約換算下與現在人民幣的兌換情況。

  換算古幣值一般都採用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換算,一般都是以糧食價值來估算銀子價值。而糧食中一般採用太平年間的大米價格來作為標準進行一個大致的推算。

  明代萬曆年間一兩銀子能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我們現在超市散裝大米一般均價在2.8——4塊一斤。一般大米2.4元——3元一斤。按照中間價格計算,大致可以算出明代的一兩銀子約等於現在人民幣300-400元之間。

  當然也有認為明中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而到了清代,銀子購買力變化很大。基本認為清代一兩銀子價值在150--1000之間。

  清前期的雍正年間一兩白銀大約600元人民幣左右。比如署理廣東巡撫年希堯向皇帝彙報說廣東巡撫一年正常的灰色收入約六萬五千兩,這在全國督撫中還屬於較低水平。山東巡撫黃炳向皇帝奏報,當地巡撫衙門每年接受的規禮達十一萬餘兩。河南巡撫則奏報:“一年所有各項陋例,不下二十萬兩。”兩江總督查弼納彙報說,兩江總督衙門每年陋規收入也達到近二十萬兩。

  也就是清代督撫公開的灰色收入在幾千萬到過億之間。

  清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清中前期的乾隆初年,捐一個道臺需一萬多兩銀子,大約就是二百多萬就能捐個現在的地廳級。

  清代七品知縣一年的正式工資收入為45兩銀子,當然還有大米等實物。我們只看銀子,摺合下就是幾萬元。


趙燕雲


想要了解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首先我們得選個朝代,鑑於宋代的經濟最發達,我們就以宋代為代表,來看看宋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吧!

剛好我們有一本十分熟悉的小說《水滸傳》,它就是介紹宋朝時期事的,《水滸傳》一書中最常用的貨幣就是白銀,因為書中都是一群好漢的事情,講究仗義疏財,一般不寫錢,要寫就以銀子起步。

根據《水滸傳》一書,我們發現在宋朝白銀的購買力是非常強大的:比如“智取生辰綱”這一段之前,吳用去石碣村請阮氏三雄出山搶奪生辰綱,當時吳用在酒店裡用一兩白銀就買了一甕酒、二十斤生熟牛肉、兩隻雞以及一頓飯錢(兩盤牛肉,四個人喝的酒)。

根據現在市場的價格,生牛肉大概30元一斤,熟牛肉大約60元一斤,生熟各十斤吧,也得900元,再加上四個人吃的酒和菜,按照今天的標準,有牛肉又喝了酒少說也得三四百塊,再加上又買了一甕酒。

雖然不知道那個甕有多大,吳用說要與阮家三兄弟一醉方休,古代酒度數不高,想要喝醉起碼得二斤多吧,算上差不多十斤的酒,再加上兩隻雞(100塊左右),這一兩銀子差不多得有1500元左右的購買力。

當然一個宋朝代表不了什麼,封建社會離我們最近的也就是清朝,我們再來看看清朝的經濟。剛好我們也有一本很熟悉的書是清朝的,也是同為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

《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時候,看到賈府弄一餐螃蟹花了整整24兩,就感嘆說這夠小戶人家過一年了。首先我們得來確定一下劉姥姥所說的小戶人家是有多小。

既然劉姥姥這麼感嘆,那多半是參照自己的了,當時劉姥姥家其實也算是中產階級的,有房有地還有工人和丫頭,這日子過得也是很滋潤的。

放到我們現在來看,有房有地這個很多人都有,就是多少的問題,有工人和丫頭(家庭企業:下屬和保姆)這樣的家庭裡,除去房貸車貸等亂七八糟的東西外,只管吃穿方面,一個月平均下來最低也得2000左右吧。

這樣一來一年就是24000左右的人民幣,除去20兩,平均一兩銀子的價錢約為1200元左右。清朝跟宋朝差了幾百年,但銀子購買力並沒有下降很多,說明銀子在古代還是很值錢的。

所以在古代的話,一兩銀子平均價值應該在現代的1000元人民幣以上,而那些動不動吃個飯住個店就是幾十兩上百兩白銀的電視劇,全都是忽悠人的而已。


魏青衣


古代一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確實如題主在題目正文裡所說的,這個問題必需就不同時期進行討論,而且如果把視野再放大一些,還可以針對不同的文明或者說國家進行討論。而這之間的差別其實是相當大的。


上古時期的國外銀價

關於白銀進入貨幣流通領域,其實在中國是比較晚的,因為中國本土並不富產白銀,所以雖然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白銀就開始少量被用於鑄幣,但白銀真正進入流通領域還是從唐末,甚至是五代時期開始的。

古巴比倫銀幣

不過在世界其它一些文明地區,白銀則很早就開始進入了流通領域。比如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巴比倫地區,就已經開始將白銀作為貨幣進行流通。而在當時一個巴比倫的普通工人工作一天大概能掙2.1克銀子,如果按中國古代大約37克算一兩計劃,一個古巴比倫工人大概工作18天左右能掙一兩銀子。

而在當時,一頭綿羊的價格大約是2.6克到16克不等,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差不多能買2到14頭綿羊(大小不一)。而在現在,一隻成年綿羊的價格差不多是600元到2000元左右,所以這樣算,當時的一兩銀子大約至少能值今天的4000元左右。

古希臘銀幣

而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一個工人工作一天大約能掙4.3克白銀,這樣一個月大概能掙四兩銀子左右。而當時一兩銀子在古希臘差不多能買25公斤的橄欖油,如果一公斤橄欖油現在的價格按70元來算,那麼在古希臘時期的一兩銀子大約能相當於現在的1800元左右。

中古時期東西方銀價比較

而到了歐洲的中世紀時期,在公元1300年前後,一名英格蘭的工人大約一年能掙672克銀子的工錢,也就是大約相當於21兩左右的銀子。那麼這些錢當時能買什麼呢?當時大約1到3錢銀子能買一升葡萄酒,一錢銀子能買20個雞蛋,5錢銀子能買1個斧子。而如果按現在20個雞蛋能賣30到50元左右來計算,當時的一兩銀子在英國大約值300到500元左右,但如果按紅酒的價格來算,大概至少能達到600元以上了。

中世紀英國銀幣


而這個時期差不多相當於中國的明朝時期,那麼在明朝中晚期的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差不多可以買兩石普通大米,而兩石大米相當於94.4公斤,如果按現在最普通的一公斤大米六塊錢的價格,當時的一兩銀子大約能值570元左右,可以說跟1300年前後英國一兩銀子的價格差不多。

明朝天啟年間鑄造的銀幣

但萬曆時期其實已經到公元1600年前後,已經晚了300年左右。而在這300年時間裡,因為美洲新大陸的發現以及美洲銀礦的開採,再加上明朝的海外貿易等原因,所以無論是明朝還是歐洲的白銀價格其實都已經貶值了很多,所以這個時候明朝的白銀價格相當於300年前白銀在英國的價格本身已經說明中國的銀價在古代始終貴於世界很多其它國家。

明朝銀幣

而這種價差甚至也成了中國由富變窮,從古代的領先世界到近代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白銀在中國的價值長期比在世界其它地區高,所以新大陸發現之後,歐洲人用美洲出產的廉價白銀從中國人手裡換走了大量當時的優良產品,而中國人辛勤的工作換來的就只是美洲銀礦裡唾手可得,在世界其它地區並沒有太大價值的銀塊,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表面上是中國賺取了大量白銀,但實際上卻是中國的財富被別人用廉價白銀大量轉移到了歐洲,

銀價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國運的興衰


甚至後來因為中國白銀高度依賴外國,西班牙和日本在明末中斷對中國的貿易還造成了明末的金融危機,這也成了明朝最終滅亡的導火索之一。所以從不同時期白銀的價格乃至中外銀價的對比上,我們甚至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國國運興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桃花石雜談


這個很難比,因為古代銀子可做貴金屬,也可作流通貨幣,但今天只能做貴金屬。勉強比較的話,一兩銀子大概等於300元人民幣。

明清時期,銀子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流通貨幣,1兩白銀重37.3克,而同時期底層百姓的收入也比較穩定,無論是柴薪皂隸、小商小販,還是短期僱工,每月收入平均在1兩白銀左右。


將白銀換算人民幣,通常以米價為中介,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米價差異頗大。

明朝嘉靖年間,米價是0.8兩/石,結合現在米價,1兩白銀可相當500元。

清朝乾隆年間,米價是1.5兩/石,結合現在米價,1兩白銀僅相當於267元。

綜合平均明清時期的米價,1兩銀子價值如今300元人民幣。

由此可見,由於物價上漲,同樣收入水平下,清朝底層工人的生活水準比明朝是有所下降的。

明清時期,每月1兩銀子的收入,不考慮住房問題,維持一個3口之家生活是沒問題的;而如今500元的收入,就是維持1個人的生活也很有問題。

如果考慮房價呢,那就更麻煩了,1兩銀子能價值如今10000元。

《三言二拍》曾記載,1套城裡地段不好的低檔宅院,約價值白銀50兩,普通工人省吃儉用存上十年八年,攢上幾十兩銀子,也能買上一套低檔房,成為名符其實的城裡人。

如今普通工人工資按3000元/月計算,按照米價折算,是明清時期工資水平的10倍,購買米、面等生活必需品綽綽有餘,但買房子就亞歷山大了。

如今三、四線城市,普通住宅要5000元/平左右,1套100㎡房子要50萬元。即便房價十年不漲,省吃儉用存上十年八年,攢上二十幾萬,也只夠買40㎡,所以只能貸款幾十年。

明清時期50兩銀子買1套房,現在50萬元買1套房,1兩銀子=1萬元還是靠譜的。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民國初期,一塊大洋(銀元)一般26克多,純度在90%左右。

清朝時期,一兩銀子相當於38克左右,純度在92%左右。

1918年,清華外教狄登邁調查了北京人的收入水平,當時一般底層北京人月收入在1.66銀元左右,好一些的可以拿到2個大洋,能賺3.4個銀元一個月的,就算中等收入了。

在清代中期,一般的僕人、雜工、服務人員、差役等等,月收入在八錢到一兩多,京城的要高一些,可以達到2兩,如果在大戶人家裡做事,比較得家主歡心的,也能拿到2兩甚至更多。

可以看到,從大清到民國初年,其實底層老百姓的收入沒怎麼增長。這基本上就是老百姓的最低收入水平了。

民國初期一個大洋的價值,到了1930年就得用8個大洋去實現了,這8個大洋又相當於1980年的15元人民幣,考慮到通脹水平,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1500元錢。

從收入水平來看,清代中後期的一兩銀子的價值可以約等於民國初年的一塊大洋。

進而可以換算出來,那時的一兩銀子的價值相當於現在的1500元錢的價值。

那時底層老百姓的月入也就平均一兩半多點銀子,差不多相當於現在3000不到的收入,比較貼近三四線城市、鄉鎮的一般老百姓收入水平。

當時的一兩銀子能買啥呢?

在康熙年間,一斤豬肉差不多相當於0.03兩白銀,換算成今天的錢差不多得40元左右,那時候的肉類生產沒我們現在這麼豐富,所以那時候的人一般也吃不起豬肉,哪怕到了民國也是。


雲中史記


現在計算古人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多少錢,都是以米價來折算,得出的結論是大約在清朝中後期,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600到800元。


道光皇帝愛吃茶葉蛋,每天得吃四個,很奢侈了,因為這四個雞蛋御膳房給他的報價是30兩紋銀,按照最低六百塊錢算,一萬八千塊錢四個雞蛋,每個雞蛋摺合成現在的錢4500塊。


這絕壁是天價蛋了。


道光皇帝喜歡節儉,衣服穿破了不捨得扔,打個補丁還接著穿,他的衣服補丁,織造局給他一個友情價,每個補丁5兩銀子,大約相當於3000塊左右一個補丁。


倒黴的道光還不如把舊衣服捐了,帶著貴妃去優衣庫買兩身新的呢。

銀子的購買力是隨著朝代的更迭,通貨膨脹不時變換的,唐初貞觀年間一斗米約合5文銅錢,一兩銀子可以買20石米,唐朝時的一石米59公斤,一兩銀子能買2360斤米,以現在的米價3塊錢算約合七千多塊錢,很有購買力。


但是到了開元天寶年間,這個價格就縮水了一半,一兩銀子也就合三千多塊的購買力了。


到了宋朝因為銀子短缺,銀價自然飛漲,史料記載這時候一兩銀子能換2000文銅錢,宋朝的米價是多少呢,《宋史職官志》”每鬥折錢三十文”大約一兩銀子能買六七石米,宋朝的計量單位是一石66公斤,120斤,以6石算就是720斤,以3塊錢的米價算大約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在2000塊錢上下浮動。


郭靖請黃蓉在張家口吃了頓飯花了19兩7錢4分銀子,按照以上的換算,19兩銀子在南宋末年即使只有1000塊的購買力,郭大俠為了追女孩,請人家吃頓飯就花小兩萬塊錢,也絕對算得上大手筆了。

我一個哥們追一位姑娘,初次請人吃飯,咬咬牙準備了一頓豪華大餐,牛肉麵加了兩根香腸一個蛋,然後那姑娘就讓他從自己的全世界裡消失了,微信電話全進黑名單,我這哥們後悔的唸叨了兩天:白瞎了我那兩根火腸啊。


到了明朝銀子的購買力在持續走低,一兩銀子大約只能買2石米,明朝的一石米94.4公斤,2石米377.6斤,約合現在的一千多塊錢,明朝的一個縣令的工資年薪45兩銀子,四萬五千塊錢雖然不夠郭大俠請黃姑娘吃兩頓飯的,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比方說和當時的士兵比較。


戚繼光招募新軍抗擊倭寇時,每個士兵的工資不到一兩銀子。


到了明末,朝廷給邊鎮士兵的工錢更少了,只有0.5兩銀子左右,500塊錢你讓人腦袋別褲腰帶上跟努爾哈赤拼刺刀去?


《擬上安邊御虜疏》上說:且如今邊鎮之兵,月給不過七八錢,少者四五錢。即盡得之以易粟,不過數鬥。


那時候農村一箇中產一年的收益大約都有20兩左右,劉姥姥進大觀園,看到一桌螃蟹宴席就24兩,感嘆道: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了。


劉姥姥在農村有丫鬟伺候,有長工,算是村裡的富戶類似於我們村長,她嘴裡的小戶人家大約就是她這樣的,所以一個有手有腳的壯勞力誰願意去當兵,掙得少不說,還有生命危險。


清朝道光以後割地賠款,銀價變得更混亂了,但是大體估算其購買力大約介於500-800之間。


所以不管怎麼算,道光皇帝的茶葉蛋都是奢侈品。


=============

文:薛白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