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李隆基,为何甘愿将皇位拱手相让?

尤凤燕


权力之前,哪有“甘愿”二字?

要是没有安史之乱,李隆基还有可能在大唐盛世的光环中成为千古明君的!可惜安胖子的造反,让这一切都成了泡影,李隆基成了前半生英明后半生昏庸的矛盾帝王!

那么,到底是不是因为安史之乱,李隆基感觉心中羞愧难当,进而“引咎辞职”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封建时期的皇位纵然是世界上危险度最高的职位,因为可能病死、累死被打死等。但仍然让大多数人都趋之若鹜!原因无他:皇位在手,天下我有!

而且,正因为历史上封建集权的不断加剧,皇帝的位置越来越显赫,这让皇位成为高处不胜寒的存在!为了得到皇位,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一旦在皇位的斗争中失败,等待自己的就是死无葬身之地!毕竟历史上的赵匡胤不是很多!

所以,为了自己有一个自在的晚年,李隆基是绝对不会主动将皇位让出来的,亲生儿子也不行!


但是今夕不同往日,不让也不行啊!因为安胖子打过来了!

安禄山造反,是一次豪赌,因为此时唐军,并没有他想得那么菜,在安禄山还没有出河北时,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就阻挡安禄山,并被安禄山残忍杀害。

安禄山打到中原,李隆基后知后觉,仓促应战导致洛阳失守,而后听信谗言杀掉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而后又杀潼关守将哥舒翰,导致本来准备见好就收的叛军一鼓作气攻陷长安。

得知大事不好的李隆基慌忙带上太子、杨贵妃、杨国忠等逃亡四川,走到马嵬坡时,忍无可忍的六军将士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缢杀杨贵妃。

“马嵬坡兵变”后,李隆基南下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则选择北上灵武。756年7月13日,太子李亨在朔方诸将的推举下自行登基,遥奉李隆基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得到消息的李隆基无可奈何,只能认可!

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形势好转。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李亨跪迎李隆基后,将李隆基安排在兴庆宫,称太上皇。

回到长安的李隆基不再过问政事,李隆基陷入对杨贵妃的思念中无法自拔!760年,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上奏肃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7月,李辅国乘李亨患病,矫诏把玄宗迁居西内。途中还恐吓李隆基,受到惊吓的李隆基身体更加孱弱。后来李辅国还将李隆基身边的高力士、陈玄礼等人清洗殆尽,只剩李隆基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好不凄惨。

忧郁寡欢的李隆基在西宫居住了两年,于762年5月3日驾崩,终年78岁。

唐朝是一个特殊的王朝,特就特殊在不断发生宫廷政变,在李隆基之前,有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唐高祖禅位;有武则天逼迫睿宗禅位;有“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还政;在后面有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而后睿宗禅位给李隆基。

所以李隆基的遭遇在唐朝也不算什么太悲惨的事!

但是这一切对于李隆基而言,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不知道在南内和西内独居的李隆基,晚年会不会后悔?特别是面对儿子李亨时。

皇权之下,焉有真情?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唐玄宗李隆基并不是心甘情愿让出皇位的,但他在皇位之上已经坐了几十年,对这个位置其实并没有多少留恋。

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唐玄宗册立三儿子、忠王李亨为皇太子。李亨性情仁爱孝顺,聪敏好学,文才不错。此前,他的二哥、皇太子李瑛一家的下场,让李亨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大意。所以,尽管李林甫和杨国忠一直想陷害他,都没有得逞。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叛,一路杀向长安,很快攻陷东都洛阳。唐玄宗下令由皇太子监国,自己要亲率各路军马征讨安禄山。

杨国忠和杨氏姐妹哭成一团,进宫去找杨贵妃。杨贵妃跑到唐玄宗面前,口中衔土,让皇上把她处死。唐玄宗看得心酸,只好收起逊位的念头,改由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领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

天宝十五年六月,潼关陷落,唐玄宗下诏亲征,带着皇子、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亲信逃往蜀中。

走到马嵬坡时,大将陈玄礼秘密与皇太子商议之后,鼓动军士哗变,将杨国忠父子杀死,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父老百姓拦住唐玄宗,请他留下来率众抵抗叛贼。唐玄宗留下皇太子与百姓周旋,自己脱身而去。几千民众转而请求皇太子留下来,皇太子不忍心、也不敢离开父皇,流着眼泪对众人解释。

关键时刻,李亨的儿子李倓、太监李辅国拉住他的马,劝他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儿女之情,应该奔向西北,召集守边的将士,与贼兵周旋,等到收复江山之后,再迎请皇帝归来。

唐玄宗等不来儿子李亨,心中不是滋味,但眼前的局面脱离了他的掌控,只能接受现实,拨出两千将士给皇太子,叮嘱大家好好辅佐皇太子,保护社稷宗庙。又把皇太子的妻妾送过去,并想立刻传位给皇太子。

皇太子不肯接受,面向西南号啕大哭,然后在众人的催促下上马,奔向苍茫大漠。

天宝十五年七月,皇太子李亨成为天下兵马元帅,统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七月甲子日,在裴冕等人的劝请之下,李亨在灵武继位,就是唐肃宗。

唐肃宗遥尊父皇李隆基为“上皇天帝”,同时大赦天下,改元至德。消息传到蜀中,唐玄宗只能接受既成事实,派遣韦见素、房琯等人前往灵武,给儿子送上皇帝册。

至德二年十二月,太上皇李隆基返回到长安,住进兴庆宫。唐肃宗经常通过夹城前往兴庆宫,问候父亲的起居。

第二年,唐肃宗给父亲献上尊号:太上至道圣皇天帝。宝应元年四月,李隆基死在神龙殿,终年七十八岁。不久唐肃宗李亨也死在长生殿,终年五十二岁。


于左


李隆基哪里是主动把皇位让出的,明明就是被赶下台的!

1,李隆基先明后昏,后期是不折不扣的昏君!



李隆基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后期,李隆基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让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这样的人乱来,尤其是害得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将屈死,唐玄宗哪里有明君的风范啊!

2,马嵬兵变李隆基自身难保,幸好陈玄礼挺身而出。



唐玄宗在潼关被攻破后,带领十万人逃离长安,目标是四川。这种不战而退的懦夫行为,让大唐将士十分愤慨。于是太子李亨,禁军陈玄礼等人联合发动病变,乱刀砍死宰相杨国忠,逼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为什么穷途末路的唐玄宗能保住狗命?正是因为陈玄礼突然向唐玄宗效忠,抛弃原先的盟友李亨。陈玄礼当年唐隆政变时就是李隆基的老战友,好基友,这么多年对唐玄宗的倒行逆施感同身受。最后关头,陈玄礼保住了唐玄宗的命,牺牲了自己的前途。

3,李亨灵武继位,李隆基晚景凄凉。



陈玄礼的背叛,让李亨不得不离开大部队,北上到灵武找到郭子仪等将士。马嵬兵变仅两个月之后,李亨在灵武称帝,唐玄宗做了太上皇。

唐玄宗70岁当太上皇,后面又活了8年,这八年,是没有权力没有自由的8年,是他一生中最悲催的8年。

安禄山死后,唐玄宗回到了长安,住在兴庆宫,陈玄礼高力士玉真公主等人伺候着。后来,李亨的亲信李辅国把唐玄宗这几个人杀的杀,撵的撵,唐玄宗李隆基最后再孤独和郁闷中死去。


对此,我只想说一句——活该!


历史知事


关于李隆基的退位,其实严格意义上并不是李隆基本人愿意拱手相让。而是实在是情势所逼,当时的情况是皇帝已经躲到成都无心平叛,而太子李亨一手组织了朝廷的平叛大业。

在这种情况下,太子李亨在在灵武称帝,并遥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面对握有兵权、名望的儿子遥尊的“上皇天帝”,李隆基只能无奈的接受。


马嵬成为两代帝王的权力交接地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组织了几次平叛均以失败告终。面对日益逼近长安的叛军,无计可施的李隆基选择了逃亡。当逃亡部队来到了马嵬之后,早已对杨氏兄妹不满的太子李亨拉拢了龙武大将陈玄礼发动了马嵬兵变。兵变一开始,先是又由一名张小敬的骑兵飞射一箭将杨国忠射杀致死,紧接着将士们又将杨国忠的儿子杨暄、夫人一并铲除。

在这之后,陈玄礼上奏:“杨国忠谋反,众将已把他处决,贵妃尚在左右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李隆基只能赐死杨贵妃。这场政变也宣誓着李隆基的时代落下帷幕。政变之后,李隆基就前往成都避难,而太子李亨则在当地百姓的请求下留下了组织平叛。


抵达灵武,登基称帝

李亨一行人自从在马嵬与唐玄宗分道扬镳之后,便一路北上前往朔方军治所灵武,据《旧唐书》载:“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战”。到达灵武之后,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

关于这一次称帝,从法理上是不合法的,太子的称帝并没有得到李隆基的许可。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价说,肃宗至灵武称帝,此乃“太子叛父”,是“不孝”。但是当时远在成都的李隆基在没有兵权和威望的情况下,对太子称帝这件事也无可奈何。

当大唐各地的臣民听到太子登基并号召大家平叛之后,纷纷加入了平叛大军。随后新皇帝唐肃宗李亨重用郭子仪,在郭子仪的指挥之下,唐军很快收复两京、平定叛乱。

回到长安的唐肃宗李亨派人去成都将李隆基接回来,并安放在兴庆宫。昔日的皇帝只能无奈地住在了这个冷清的宫殿里,朝堂里的那些事与他再无任何关系了。


煮酒君谈史


唐唐玄宗李隆基,开启了开元盛世,不过他执政后期,宠爱杨贵妃,贪图享乐,任用奸臣李林甫等,导致发生安史之乱,大唐由此由盛转衰。

李隆基早年和姑姑太平公主合力杀死韦皇后,然后又对付姑姑太平公主一党,其手段之高明,办事之老练,其父李旦禅位于他。



开元早中期,大唐社会稳定,万国来朝,政治清明,任人唯贤,经济繁荣,大唐空前鼎盛。遗憾的是,进入开元后期,唐玄宗李隆基开始贪图享受,把万千宠爱集于杨贵妃一身,唐朝由此被奸臣杨国忠、李林甫等把持。胡人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下手的将士在马嵬坡发动兵变,李隆基下令处死杨氏兄妹,兵变才得以平息。

各地勤王的军队相继赶来,安禄山不得已撤出长安,唐玄宗李隆基才得以还都长安。那么,作为一代明君,为什么李隆基要将皇位拱手相让呢?



第一、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处死杨氏兄妹后,又一路南逃到成都,此时,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后来安禄山撤出长安,唐玄宗李隆基还都长安,太监李辅国离间李隆基父子关系,导致李隆基被软禁甘露殿。

第二、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到唐玄宗李隆基从成都回到长安,已经是公元757年,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已经72岁高龄,古时此高龄已经是古来稀了。



第三、开元年间后期,政治不明,宦官当道。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迅速衰落,社会动荡,盗匪猖獗,唐玄宗李隆基已经不得人心,拥护他的人越来越少,朝廷基本都被李亨控制。

终上所述,不是唐玄宗李隆基不贪恋权利,而是事情已经不由他掌控,他被迫交权,晚年,他被软禁,加上思恋杨贵妃,他当了六年的太上皇之后,就郁郁而终了。


司马PC


皇位是独一无二的,那种号令天下,君临万邦的无上权利,是谁都不愿也不会放弃的,而唐玄宗李隆基最后的妥协也只是因为顺应时势潮流,在权衡利弊之下的不甘愿罢了。

李隆基开创了开元之治这一大盛世,却也因为宠幸安禄山,杨国忠等奸逆而亲手葬送了大唐的繁华强盛,从这可见李隆基既是贤明睿智之君,也是骄傲自大,亲小人远贤臣的自负昏聩之君。从马嵬坡兵变开始,李隆基的权威就落到了低谷,百姓和朝臣无不对其失望之极,再加上逃离的匆忙,护驾之军尽皆为李亨之势力,这才有了接下来太子李亨和玄宗的分道扬镳。

唐玄宗也自知难以在如此情况下绝对的掌控太子李亨,再加上太子和自己兵分两路有助于号召勤王之师,更有效的抑制反叛,以及杨贵妃之死对其影响巨大,此时的唐玄宗是心力交瘁,如此也就同意了民众之所求和太子的夙愿。

玄宗继续逃往蜀中,而太子则去了灵武。在蜀中,玄宗仍然有心重整山河,因此他诏令儿子们来蜀中,听取其调遣,打算给大家下达任务,不巧的是,当时传回消息,说太子在灵武登基,而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而李隆基在迟疑之后,也同意了,号召儿子们去了李亨之处听其调任,如此唐王朝的统一指挥中心就此成立了,也才有了后来八年安史之乱后的胜利。

其实李隆基当时迟疑的时刻是极为重要的,这决定着唐王朝的最终走向。因为太子李亨是擅自自立,这如同是反叛,而只要李隆基不同意,以其皇帝多年累积的威望,此时的唐王朝必定会形成分裂之势,一个是以唐玄宗为中心的临时指挥,另一个则是太子李亨的临时指挥,如此内部会形成争斗之势,难以积聚力量,想要赢得最终的胜利将会是难上加难。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李隆基虽然不甘愿,但还是从大局出发而放弃了权利,将大权交给了李亨,如此可见,这是一个有着胸襟大气魄,不愧为曾经将大唐带入盛世的明君。


历史风云天下


一代明君李隆基,为何甘愿将皇位拱手相让

李隆基的皇位,就不存在“拱手相让”这一说法,唐肃宗李亨能够取代他,并坐稳皇位,不过是形格势禁而已。在中国历史上,纯粹出于自愿不想当皇帝的还是偶尔出现,如明熹宗朱由校,痴迷于木匠工艺置天下于不顾,但李隆基却是决不愿意放弃皇位的。


熊与龢说,“巍冠攒叠碧雪花,坐阅山中几岁华。莫把金丹轻点化,正愁生死困安家”,唐玄宗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就算对太平公主之流亦兴斩草除根之举,年少时甚至以皇室身份斥责武家人,可见其权欲旺盛。苏辙在其《栾城后集》中提到“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这样的君王,可以让出帝位?

李隆基年少便深为权势的熏陶,他出生时,武则天虽把持朝政,却尚未称帝,在废除唐中宗后,以豫王李旦称唐睿宗,却只能偏居于别殿而不涉朝政。其年武则天六十来岁,在击颇扬州徐敬业反叛后,唐室政治形势极为严峻,更是大兴冤狱,唐宗室及朝臣受害都不计其数,“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


李隆基五岁时,其父李旦被武则天废除,居于东宫。周天授二年(公元691),李隆基七岁,可建置官属,同年,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因拜谒李旦被武则天斩首,引发武则天的警惕,遂使李隆基兄弟及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三人皆入阁(即废置官属),“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武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李隆基生母窦妃受户婢团儿诬陷行巫蛊之法,死在深宫,李旦也身陷其中无能自拔。武则天使来俊臣严查此事,在酷吏的步步紧逼之下,幸得太常工人安金藏以剖腹来证皇嗣不反,这才使得李旦等人免于祸乱。

张柬之一众人等发动“神龙政变”将武则天撵下台后,李隆基于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自潞州返回长安,暗结义勇之士,于万骑中悄然发展势力——他终于从懵懵懂懂的旁观政变发展至自己下场与各路政客扳手腕的地步。


李显懦弱无能,唐朝渐渐沦落于韦皇后及安乐公主的掌控之中,恢复唐制的宰相张柬之等功臣被逐走,太子李重俊身死,韦后更欲效法武则天再登帝位。唐隆元年(公元710年),李隆基主导了“唐隆政变”,韦氏高于马鞭者悉斩之,睿宗李旦再登帝位。

李旦其人稍显懦弱,终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争端激化。李隆基得其父让位后,以“先天政变”弄死了太平公主,终于将唐朝大权抓在了自己手中。

李隆基经历的勾心斗角难数,一生在权力的角逐中打滚,若真是甘于平淡之人,如何会迎这许多血战而上?李亨作为其子,若非对这个老爹有嫌隙,如何会任由手下宦官对其一再欺侮?所以,所谓拱手相让是不存在的。


古今事


首先一代明君是需要打引号的。青年时代的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死韦皇后,拥其父李旦即位,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年开元。



整个开元年间,是大唐盛世的顶峰。李隆基励精图治,上承贞观到神龙年间的余荫,下任用姚崇宋景等名臣锐意进取,真正开启了光耀古今的大唐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这才是大唐气象。可这样的辉煌在天宝年间戛然而止政治生涯暮年的李隆基消磨了当年的锐志。沉醉在享乐之中。任人唯奸,李林甫,杨国忠,李辅国等也都是这一段期间成长起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并只能苟延残喘一百年,最终覆灭。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带着太子李亨杨贵妃逃往西蜀,李亨在儿子李倓、宦官李辅国等劝说下留下筹备抗击乱军事宜。这本身就是一次政治投机。富贵险中求。跟着李隆基,太子就永远是太子。只有离开,富贵才可以掌握。虽然史书记载,李隆基曾经数度传位于太子。但没成功,表明李隆基并不是很坚决。一个在位几十年的皇帝,真要交出权利,是需要勇气的。李隆基的父亲睿宗李旦一生两上两下,禅让还并不是心甘情愿,何况李隆基!

马嵬坡之乱,死的是杨国忠和杨贵妃,决裂的确实唐玄宗父子。从此父子天各一方。逃到西蜀的唐玄宗很快成了太上皇。而联合郭子仪等平叛的太子李亨,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唐肃宗。政治就是这样,谁掌握了势力,谁就有话语权,谁就是胜利者。

公元712年至756年唐玄宗在位44年。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最终没有父子手足相残,这也算是唐玄宗的幸事。当然,那时候他早已经是没牙的老虎,虎威不在了。


君笺雅侃红楼


其实不能算是拱手相让,而是水到渠成。当时的李隆基已经被吓破了胆,而且年事已高还在拼命的逃跑,一路西逃的李隆基也不知道要逃到什么时候,甚至不知道大唐江山还保不保得住,这个时候各地的节度使仍然拥兵自重,有很多都在观望,如果大唐中央政府灭亡了,他们可以自立为王,各自为政,大唐将提前进入“五代十国”,此时肃宗的继位可以说是顺应形势的发展,让各地豪强明白大唐中央仍然还在,你们仍然有君主,安禄山仍然是叛军。所以有了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各路人马共同平叛,平定天下后的肃宗也很忌惮他爸爸李隆基,所以李隆基晚年因为自己昏庸的宠幸杨贵妃、杨国忠以及安禄山而自食其果


双鱼座大大叔


李隆基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在他在位的期间,让人依稀想起了千古一帝,唐太宗的影子。他在执政之初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一干贤人,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也成为继唐太宗“贞观之治”之后,另一个盛世“开元盛世”。

可惜晚节不保,唐玄宗晚年沉迷享乐,和杨玉环的倾世绝恋更是家喻户晓。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一干奸佞为相,重用安禄山,由此埋下了导致唐朝灭国的藩镇之乱的伏笔。在安史之乱中,被迫携一干文武大臣,妻子儿女仓皇逃奔四川。在马嵬坡前,面对群情激奋的大臣和士兵,不得已杀死了杨玉环和杨国忠。最终在四川让位给太子李亨,结束了自己传奇的帝王生涯。

关于马嵬坡兵变,历来众说纷纭,比较合理的应该是太子李亨是这场军队哗变的背后操控之人,为的就是逼自己的父亲李隆基退位,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所以,李隆基禅让给自己的儿子是一种比较好听的说法。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确实对自己从政晚期的表现不满意,在马嵬坡,面对群情激愤的士兵,联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他已经失去了政治基础,在他身边已经没有忠于他而且还有势力的人了。虽然有个杨国忠,但是他更是引起士兵愤怒的最直接的原因。所以,他没有能力保住自己的皇位,只能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样还能好看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