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夷城與御夷鎮

○濡水

△濡水從塞外來,東南過遼西令支縣北。

濡水出御夷鎮東南,其水二源雙引,夾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又西北逕御夷故城東,鎮北百四十里,北流,左則連淵水注之,水出故城東,西北流,逕故城南,又西北逕淥水池南。池水淵而不流。其水又西,屈而北流,又東逕故城北,連結兩池沼,謂之連淵浦。

濡水即今之灤河,其上游為發源於壩上草原的閃電河。

御夷城與御夷鎮

御夷城(御夷鎮之初名),學界多認為即今沽源縣大宏城城址。大宏城遺址位於閃電河鄉大宏城子村西南750米的高崗上。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30~177米,南北寬約146米,面積約25000平方米。城垣夯土築成,殘高2米。東牆有城門遺蹟。採集遺物有泥質、夾砂灰陶繩紋、布紋板瓦、筒瓦、泥質灰陶暗紋罐、夾砂紅陶盆等殘片,時代屬北魏時期。郭郛先生、李逸友先生認定為御夷故城,築於北魏初期[1]。

(備註:御夷鎮不在六鎮之列,但也是北魏主要軍鎮之一,其地位與六鎮相同。據洛陽出土的《元懌墓誌銘》記載:(六鎮起義造成)“四方憤惋,所在兵興,七鎮繼傾,二秦覆沒。”說明也有“七鎮”之說。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御夷城置鎮,南遷於赤城縣西北。經省、市考古工作者及長城學家成大林先生調查,赤城縣西北的貓峪村發現的古城址位置與御夷鎮相對應,應是御夷鎮城址,貓峪城址位於貓峪鄉貓峪村西南500米處的白河(北魏時稱沽水)東岸。城址平面呈長方形,由上下兩城組成,南北長約1200~1300米,東西寬約700米,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上下城南北相連,北側的上城稍大,西北角已毀。城垣夯土築成,寬約34米,殘高0,4~1.5米。東牆、南牆有城門遺蹟,東門外殘存高臺基建築基址,南門外殘存夯土臺基,採集遺物有夾砂灰陶板瓦、蓮花紋瓦當、泥質黑灰陶趕口瓶、水波紋陶片、“開元通寶”銅錢、白瓷碗等殘片,其時代從北魏延續至,唐代、遼金[2]。)

連淵浦,按註文“其水又西,屈而北流,又東逕故城北,連結兩池沼,謂之連淵浦”結合地形圖綜合推析註文中的“兩池沼”約相當今之公雞淖爾與水泉淖爾。

[1] 郭郛:《元察罕淖兒行宮實地考辨》,《文物春秋》,1993年第2期;李逸友:《中國北方長城考述》,《內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

[2]李文龍:《河北境內北魏長城及鎮戍遺址初探》,《北魏六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08-01 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