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劃分爲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位於富饒的寧夏平原中部,東踞鄂爾多斯西緣,西依賀蘭山,黃河從市境穿過,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民族特色鮮明、自然風光秀麗的塞上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東有九曲黃河穿境而過,西倚雄壯峻美的賀蘭山,區劃面積達到9025.3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66.84平方公里。下轄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永寧縣、賀蘭縣和靈武市,2017年,各縣(市)區共轄25個街道辦事處、20個鎮、6個鄉和248個居民委員會、286個村民委員會。

2017年末,銀川市常住人口達222.54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43萬人,增長1.57%,常住人口占全區常住人口32.64%。2017年末,銀川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10.10萬人,佔總人口的49.47%;女性為112.44萬人,佔總人口的50.53%,男女性別比為97.91。2017年末,銀川市漢族人口161.20萬人,佔常住人口比重為72.44%;回族人口57.34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5.76%;其他少數民族4.00萬人,佔常住人口比重為1.8%。2017年,銀川市出生人口為2.78萬人,死亡人口為0.91萬人,自然增加人口為1.87萬人;出生率為12.6‰,比上年下降0.3個千分點;死亡率為4.11‰,比上年下降0.68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8.49‰,比上年上升0.38個千分點。

銀川區位地理獨特,位東經105°51’,北緯38°25’,位置“不東不西”,居中國大陸幾何中心;氣候“不冷不熱”,年均氣溫8.5°C,日溫差12-15°C,中溫帶大陸性氣候,最高不超過40°C,最低不低於-20°C;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3000小時,是全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溫和,年均空氣優良天數一直處於西北地區前列,“銀川藍”受到了各界朋友的好評。海拔“不高不低”,平均在1100-1200米之間。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資源能源豐富。黃河是銀川的主要河流,境內全長80公里,年均過水量300餘億立方米,形成唐徠、漢延、惠農、西幹、秦渠、東干渠等多條引黃乾渠。銀川平原灌排通暢,配套排灌干支斗渠千餘條,長數千公里。土地肥沃,稻麥殷積,瓜果繁盛,素有“塞上江南”之美稱。全市湖泊溼地面積5.31萬公頃,其中湖泊溼地0.97萬公頃、河流溼地2.17萬公頃、沼澤溼地0.43萬公頃、庫塘人工溼地1.74萬公頃。全市有自然湖泊、沼澤溼地近200個,百畝以上的湖泊、沼澤20多個,水系水域面積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10%,是西北重要的鳥類棲息地之一。魚類是銀川溼地重要的水產資源,銀川溼地魚蝦類現有5目14科31種,水產養殖面積達到7467公頃,水產品總產量7.36萬噸,成為名副其實的塞上魚米之鄉。耕地保有量達214萬畝,賀蘭山東麓地區盛產釀酒葡萄。地下水資源7.7億M3,人均水資源1444M3。旅遊資源豐富,擁有鎮北堡西部影視城、水洞溝2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3年《紐約時報》刊發全球“必去”的46個最佳旅遊地,銀川與長白山以第20位位列其中。中國十大“國家旅遊休閒示範城市”之一。

歷史文化悠久。銀川是中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水洞溝遺址影響深遠,是世界著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公元前112年始建城,距今已有2128年曆史。公元1038年西夏建國,歷經189年。明清時期作為“西錘都會”聞名遐邇,是全國127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裡民族和睦,民風淳樸,鍛造了“賀蘭巋然,長河不息”的銀川精神。

道路交通便利。7條國道、4條省道穿越全境,構築“七縱九橫”主幹路網框架,成為全國17個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之一。已開通銀川至迪拜等10條國際和地區航線、61條國內航線。太中銀、包蘭鐵路貫穿南北,直達沿海港口。寶中鐵路連通京包、隴海兩大幹線,貨品經隴海、蘭新大陸橋抵達中亞和歐洲。銀西高鐵開工建設,與青島、鄭州等地9個海關建立區域通關一體化,與連雲港、天津港建立戰略合作,與內蒙古聯合推進烏力吉等口岸的建設與開發,向北開放、向西出境、向東出海的陸路絲綢之路逐步打通。

人居環境優美。銀川市傾力打造“碧水藍天,明媚銀川”的城市名片。這裡是中國空氣質量最佳的城市之一、中國距離原始森林最近的城市、西北地區人均綠地擁有量最大的城市、黃河流域最大的溼地之城等稱號背後,是銀川坐擁七十二連湖的環城水域。綠化、美化、亮化、淨化水平居西部前列,空氣清新度、居住舒適度優勢明顯,適宜居住,適宜創業。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碧水藍天、明媚銀川”的城市形象日益凸顯,並逐步向“美好銀川”邁進,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亞洲都市景觀獎、中國旅遊休閒示範城市等榮譽稱號。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歷史沿革

三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橫城水洞溝遺址和鎮北堡、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最早發現的居民點。殷商、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北羌、燻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遊牧的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

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築新城(今銀川市興慶區)。

宋為懷遠鎮,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市)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

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

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明設寧夏府,系“九邊重鎮”之一。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

民國建元(1912年),因清代寧夏道與寧夏縣名同,且寧夏為古朔方地,故改寧夏道名為朔方道,領寧夏、寧朔、中衛、平羅、靈武、金積、鹽池、鎮戎8縣,仍屬甘肅省。道署及寧夏、寧朔兩縣治均設寧夏城內。

1913年,寧朔縣治移駐新滿城,後又遷至今永寧縣望洪堡、青銅峽市瞿靖堡、小壩鎮。

1923年10月17日,以舊甘肅省朔方道屬之8縣及寧夏護軍使轄之西套蒙古兩旗屬地合併建為寧夏省。

1929年寧夏省政府成立,省政府設在銀川市。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1941年4月析寧夏、寧朔兩縣部分轄地增設永寧縣,縣治駐楊和堡(今永寧楊和鎮)。寧夏縣更名賀蘭縣,縣治自省城移駐謝保堡(今賀蘭縣習崗鎮)。

1944年4月將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仍為寧夏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

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寧夏首府,是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59年,東風、戰鬥兩公社分別更名為紅花、新城公社。

1960年,銀川城內兩個人民公社(東街、西街)合併為城區人民公社,在新城組建了以工商企業和職工家屬為主體的“五一”城市人民公社。同年,新城公社更名為良田公社;“五一”公社更名為新城公社。永寧縣掌政公社(除政權大隊)劃歸銀川市管轄;將掌政公社的通貴、通南兩大隊劃出,組建為國營通貴農場,場政合一。

1961年,由良田公社分設蘆花公社;紅花、掌政兩公社各劃出一部分生產大隊組建了大新公社。

1963年,從良田公社分出部分生產大隊組建為羅家莊公社。但為時不久,羅家莊公社又撤銷併入良田公社。

1964年,掌政公社劃歸永寧縣管轄。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1965年,通貴農場劃歸賀蘭縣管轄,改稱通貴公社。

1966年,掌政、通貴2個公社再次劃歸銀川市;同時將永寧縣望遠公社的搭橋大隊劃歸銀川市大新公社。

1970年,正式設立城區、新城區2個縣級市轄區。

1972年,良田公社一分為二,組建銀新公社。同年,設立銀川市郊區,7個人民公社劃歸郊區管理。永寧縣劃歸銀川市管轄。

1975年,賀蘭縣劃歸銀川市管轄。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銀川市常住總人口1177613人,其中,城區283829人,新城區250627人,郊區273031人,永寧縣191668人,賀蘭縣178458人。

2002年10月19日,國務院(國函〔2002〕95號)批覆同意調整銀川市市轄區行政區劃:(1)撤銷銀川市城區、新城區和郊區,設立銀川市西夏區、金鳳區和興慶區。(2)西夏區轄原新城區的朔方路、文昌路、北京西路、西花園路、寧華路5個街道辦事處和原郊區的鎮北堡鎮、興涇鎮、蘆花鄉,區人民政府駐懷遠東路。(3)金鳳區轄原新城區的鐵東、新城東街2個街道辦事處和原郊區的良田鄉、興源鄉、銀新鄉以及賀蘭縣的豐登鄉,區人民政府駐新夏東路。(4)興慶區轄原城區的行政區域和原郊區的紅花鄉、滿春鄉、大新鄉、永固鄉、掌政鄉、通貴鄉,區人民政府駐上海東路。(11月1日新設立的興慶區、西夏區和金鳳區正式掛牌成立)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寧夏劃分為1市3區2縣的3線城市,享有“塞上湖城、西錘都會之稱

2002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寧政發〔2002〕92號)批准將靈武市由吳忠市代管變更為由銀川市代管。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國函〔2003〕139號)批覆同意:將原陶樂縣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

2007年末,全市轄23個街道、21個鎮、6個鄉,204個居委會、271個村委會。其中市轄區轄22個街道、6個鎮、2個鄉,173個居委會、67個村委會,1214個居民小組、2693個村民小組。

2008年末,全市轄23個街道、21個鎮、6個鄉,204個居委會、272個村委會。其中市轄區轄22個街道、6個鎮、2個鄉,173個居委會、67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銀川市常住總人口1993088人,其中,興慶區678306人,西夏區329310人,金鳳區282554人,永寧縣218260人,賀蘭縣222981人,靈武市261677人。

【參考資料:《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銀川年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