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前的今天,原子彈在長崎爆炸,6天後日本投降

1939年對於人類武器發展史來說,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大節點,在這一年我們人類發現了核能,並迅速對其進行了武器化的構思,拓展出了有足夠威力毀滅地球的大殺器原子彈。

73年前的今天,原子彈在長崎爆炸,6天后日本投降

而打開這個潘多拉魔盒的人是德國化學家哈恩、物理化學家斯特拉斯曼,它倆在1939年發佈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緊接著世界各地的同行,對他倆的論文進行了驗證性實驗,結果均顯示是真實可信的。

因而科學家們掀起了進軍“核能”,開發替代煤炭、石油的新能源的大浪潮。但無奈的是由於在1939年中後期德國閃擊波蘭,同時又在次年踏平了宿敵法國,將整個歐洲拖入戰爭泥潭。

剛處於起步階段研究的“核能”,在你死我活的戰爭背景下,研發的出發點立馬從民用能源的角度出發,變成了研發專注破壞的武器。

1939年8月出於遏制納粹獲得能毀天滅地”原子彈”的需要,由殿堂級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出面代表,流亡美國的歐洲各國科學家向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進言,希望美國著手研究原子彈。

73年前的今天,原子彈在長崎爆炸,6天后日本投降

至此拉開了美國原子彈研發的序幕,尤其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全面加入二戰之後,美國為了保證自己不被未知的力量所“消滅”。

將研發“原子彈”的項目取名曼哈頓工程,然後以舉國之力對其進行360度無死角式的攻堅,最高峰的時候有超過60萬的美國人為它服務。

而功夫也不負有心人,1945年7月15日凌晨5點30分,伴隨著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一聲“轟”的巨響,美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標誌著美國掌握了原子彈技術。

不久的7月25日太平洋的比基尼環礁再次響起“轟”的一聲,一顆原子彈再次被引爆,這一次美國政府向全世界表明自己已經能夠完全控制原子彈,原子彈可以進入武器裝備階段。

73年前的今天,原子彈在長崎爆炸,6天后日本投降

1945年5月作為法西斯國家的頭羊德國簽字投了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鐘聲正式敲響,但作為法西斯國家主力的日本,並不準備輕易的投降,甚至狂妄的喊道“一億玉碎”。

出於這個背景1945年7月26日,日本對美蘇等主要戰勝國提出的勸降通知《波茨坦公告》進行了冷處理,不拒絕也不採納,反正就是一個勁的“拖”。

而為了儘快結束戰爭,美國在8月6日向日本廣島投下了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緊接在於8月9日在長崎投下了“胖子”號原子彈。

隨著長崎天空飄起一朵巨大蘑菇雲,8萬餘名長崎居民隨著蘑菇雲的消散而去世,原本繁華的工業中心城市長崎瞬間只剩下了瓦礫一片。

美國沒有使用原子彈之前,日本人認為可以靠人口抵禦住美國的入侵,但當長崎噩耗聲傳回東京的皇宮之後,日本天皇和各大權貴認識到在“毀天滅地”武器的面前,人口可能只是數字而已。

出於“亡國滅種”的擔心,日本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宣佈正式投降,這個時間點距離長崎原子彈爆炸僅隔6天。

配圖來源網絡,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立馬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