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資管子公司在途 信託轉型何去何從

去年12月的新規速遞|十年拾文,信託紅利時代終落幕一文中,對大資管新規出臺後的行業趨勢提出了五大猜想,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五大猜想的實際落地情況

銀行資管子公司在途 信託轉型何去何從

五大猜想的落地與印證

猜想之一,細則頻出,新規之後還有新規

除了銀保監會與證監會亟待推出的商業銀行理財新規、券商資管及基金子公司業務新規、專業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和保險私募基金的具體管理辦法之外,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規則的出臺也指日可待。

猜想之二,理財轉型,商業銀行設立專業子公司

銀行理財將逐步實現獨立化轉型,通過設立直投子公司、債轉股子公司、資管子公司等方式實現專業化投資管理。

猜想之三,迴歸專業跑道,私募基金非標債權進一步限縮

關於私募基金非標債權受調控的歷次進程可以參考尋瑕君歷史文章通道之殤|五句話讀懂委貸新規和快評|週末監管三連發,附五大判斷四大機會。

猜想之四,金融牌照規範化改革,金融辦地位提升

實現金融牌照規範化改革後,融資租賃、保理、典當等類金融牌照或將劃給銀監會監管,在地方由各地金融辦監管。

猜想之五,牌照決定競爭門檻,投資能力見真章

以“剛兌+非標+通道”為標誌的影子銀行模式將慢慢弱化,平臺和牌照的溢價能力不斷降低,資管將轉型迴歸到“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本質,大類資管、投資能力和風險定價將成為資管機構長遠突圍的核心競爭力。

銀行系資管子公司醞釀中

銀行資管子公司在途 信託轉型何去何從

事實上,招行不是首家擬設資管子公司的銀行。光大、浦發、中信三家銀行此前均通過董事會決議,下設資管子公司,但方案報監管核准後,一直未獲批准。

“提出申請我們就會認真對待,我們鼓勵更多主體參與資管市場,主體多元化有利於提高競爭與效率,但有一定程序。”3月24日,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這樣回應“招行申請設立資管子公司”的提問。

在大資管新規即將落地的當下,設立銀行系資產管理子公司對於29萬億量級的銀行理財市場具有頗為深遠的意義。

首當其衝的,銀行系資產管理子公司使理財產品能夠獨立持牌經營,獨立法律地位得以明確。

一是便於風險隔離,實現理財業務與信貸業務分離,代客業務與自營業務分離;

二是確保資管業務經營的獨立性、專業性,有助於提升核心業務能力;

三是

避開央行關於MPA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的規模控制;

四是通過子公司的風控制度、激勵機制和管理機制的靈活性,突破主流銀行在管理條線上的諸多約束

五是在技術上落實資管新規中理財產品“第三方託管”的形式要求。

尋瑕注:按照大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的要求,資管產品資產由具有託管資質的第三方機構獨立託管。過渡期後具有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該商業銀行可以託管子公司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

29萬億理財市場湧動

同業理財減半,整體增速下滑

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數據,截至2017 年底,全國共有56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存續理財產品9.35萬隻;理財產品存續餘額29.54 萬億元,較年初增加0.49 萬億元,比2016 年少增加5.06 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21.94%。

銀行資管子公司在途 信託轉型何去何從

截至2017 年底,金融同業類產品存續餘額為3.25 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11%。金融同業類產品存續餘額較年初大幅減少3.40 萬億元,降幅為51.13%;佔比較年初下降11.88%。

銀行資管子公司在途 信託轉型何去何從

個人理財佔據大半,收益率上升

截至2017 年底,面向個人投資者發行的一般個人類、高資產淨值類與私人銀行類等理財產品存續餘額合計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67%。個人理財產品銷售遍及我國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銀行資管子公司在途 信託轉型何去何從

2015 至2017年,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實際年化收益率基本在3.5%-5.0%之間。從2017 年全年來看,封閉式產品按募集資金額加權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4.06%,較2016 年上升27 個基點。2017 年,已終止的封閉式理財產品收益率呈現出上升趨勢,從年初的平均3.5%左右上升至平均4.3%左右。

銀行資管子公司在途 信託轉型何去何從

圖4:已終止的封閉式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收益率走勢

銀行系資管子公司的落地,儘管在一定時期內仍將是部分銀行局部試點的模式,但預計將對29萬億銀行理財市場和25萬億的信託行業管理規模,形成雙重影響。

如果

不需要通道銀行需要什麼

產品淨值化,理財獨立化

預期收益型產品的存在,使得銀行難以打破“剛性兌付”魔咒,也就無從談起真正的資產管理,所以收縮預期收益型產品規模已經迫在眉睫。與此同時,淨值型產品應該得到重視和扶持,大資管新規及其細則有望明確淨值型理財產品按公允價值計量的具體原則,解決理財產品由預期收益型向淨值型過渡的轉型難題。

在這一前提下,銀行理財資管子公司的落地就顯得尤為關鍵,能夠使得銀行理財實現獨立的主體地位,進而在在風險可控條件下逐漸打破剛兌。

獲客線上化,銀行投行化

銀行的傳統優勢在於渠道資源、客戶資源以及高頻的結算,依託廣泛的分支機構、良好的信譽品牌和廣大的儲戶、支付用戶基礎,獲取了數量龐大的低成本負債,因而對於投資管理能力的要求始終侷限於信貸的條條框框。

隨著電子支付盛行,現金使用量縮減,2017年銀行全行業離櫃交易筆數高達2600億筆,平均離櫃業務率為87.58%,物理網點不再是必爭之地,ATM/紙質票據/銀行卡,乃至櫃員和客服的需求量都在下降,線上的獲客和經營渠道將是下一階段競爭重點。

通過資管子公司的設立,銀行可以直接適用信託原理,設計理財產品,從而繞過所有通道,進一步打破了各類金融機構的競爭壁壘。去通道化、去牌照化將成為必然趨勢,同時也要求銀行在人才積累、投研提升方面下功夫,自行設計風險層次明晰、評估定價合理的產品,通過主動投資實現收益最大化。在市場自然推進、監管主動干預和銀行自發探索的三方合力下,實現真正的資產管理。

如果不做通道,信託能做什麼

信託江湖眾生相

作為一個“貌似”沒有主營業務的金融子行業,通過多年的監管搏鬥和市場拼殺,獲取了一個又一個看似套利實則剛需的業務機會,信託行業的大部分競爭者也早已殺入市場化洪流,提出了多樣化多元化的轉型策略。

銀行資管子公司在途 信託轉型何去何從

目前處於轉型中的信託公司的轉型思路包括但不限於:挖掘股東資源,發展優勢業務的模式;迴歸信託本源,開展特色業務的模式;專注產融結合,探索基金化業務的模式;深耕財富管理,謀求直接銷售和私人銀行體系的模式等等。

壓縮通道,提升主動管理

2017 年年底及2018 年初以來,信託業“堵通道”監管信號頻現。2017 年12月底的銀監會“55 號文”、信託部鄧志毅主任主持座談會講話、中信信託為代表的機構遞交的《自律承諾函》以及新年以來一行各會配套文件都表明2018 年信託業整頓的關鍵環節是“壓通道“。

轉變過往以信貸形式提供資金的傳統展業模式,通過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投貸聯動等多種方式參與政府合作與併購重組等高技術含量的項目中,共擔收益與風險,實現更高附加價值。

銀行資管子公司在途 信託轉型何去何從

另一方面,信託業迴歸本源與加強主動管理是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在國內財富不斷積累,市場各種特定理財需求進一步湧現,財富管理、消費信託、慈善信託、家族信託等均是近年創新信託業務探索的熱點。

新形勢下的新銀信合作

商業銀行與信託公司的合作應當從投行業務、資產管理、資產證券化、財富管理、資產託管、資金結算等多個領域不斷強化廣度與深度,共同推動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商業銀行可運用管理、產品、網點和渠道優勢,與信託公司的牌照優勢、功能優勢和產品優勢進行對接和互補。基於均衡型、互補型、雙贏原則,商業銀行與信託公司應該聯手打造新型銀信合作模式。

銀行資管子公司在途 信託轉型何去何從

在角色定位上,摒棄強弱、主次之分,明確銀信合作的核心價值是為投資者在財富增值、客戶服務等方面創造收益;從合作模式上,銀信雙方通過分層開發設計產品,優化產品結構,提高附加值,實現資源共享以及創新聯動,在各種資源和要素之間挖掘隱性價值。

金融這個行當裡,從來不缺少聰明的腦袋。監管封堵的路徑越多,繞路搭橋的方法越多。所以監管不讓你做什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監管賦予其它機構新的功能定位,直接褫奪你的制度紅利,逼著你放下過去的路徑依賴,堅定轉型。信託如是,理財亦如是,華麗轉身後,在全新的領域裡,發現各自的精彩。


*本文參考報告《2017年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等,可以前往知識星球尋瑕君和小夥伴們獲取。

關於信託公司轉型選題(家族信託、產業基金、財富管理、消費信託),歡迎大家積極留言或參與投票,尋瑕會擇機推出原創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