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邀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军的人是汤和?这很可能是一则历史谣言

写信邀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军的人是汤和?这很可能是一则历史谣言

明太祖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因此在历史上有“暴君”之名。

但是,在众多功臣纷纷下台被杀的过程中,信国公汤和始终生活得很好,甚至,他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病逝后,还被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

于是,汤和善于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很令后人所津津乐道。

关于汤和的保身之道,《明史.汤和传》是这样总结的:“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

但是,近来,有些人又在《明史.汤和传》总结的基础上加多了一条:因为汤和是朱元璋的第一个领路人,所以,就成了唯一一个陪着朱元璋走到最后的男人。

凭什么说汤和是“朱元璋的第一个领路人”呢?

这些人说,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和尚时,他的童年伙伴汤和已经参加红巾军,并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职。汤和思念儿时好友,写信给朱元璋,邀请他参加义军。

这个说法,直接推翻了吴晗《朱元璋传》的写法。

写信邀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军的人是汤和?这很可能是一则历史谣言

该书是这样写的:“一天,有人从濠州捎来一封信,是孩子时的伙伴写的,劝他到红军队伍里来。背地里读了,越发一肚皮心事,在大殿上踱过来,踱过去,以口问心,以心问口,反复计较。猛然省悟,把信就长明灯烧了,还是下不定决断。”

看,只写濠州捎来的信是“孩子时的伙伴”,没说是汤和。

有人也许会说,那个“孩子时的伙伴”就是汤和,吴晗没写而已。

别急,还有下文:“过不了几天,同房的师兄偷偷告诉,前日那信有人知道了,要向官军告发,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赶快上濠州吧。元璋急得无法,到村子里找汤和,讨一个主意,汤和推敲了半天,说不出道理,劝向菩萨讨一个卦。”

朱元璋收到了信,拿不准主意,还“到村子里找汤和,讨一个主意”,这说明了当时的汤和还没参加红巾军,还在村子里。

吴晗这样写是靠谱的,因为,按照《明史.汤和传》的记载,“(汤)和长太祖三岁”,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朱元璋遇事犯难,找他商量,比较合情理。

写信邀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军的人是汤和?这很可能是一则历史谣言

而《明史.汤和传》对于汤和参加红巾军的过程,是这样写的:“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

按照这种叙述,即汤和参加红巾军时,朱元璋已经在郭子兴手下当将军了,不然也不会出现“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的情形。

那么,“汤和是朱元璋的第一个领路人”的说法是从哪儿来的呢?

影响力比较大的是曾经很火的通俗历史书《明朝那些事儿》。

该书写得忒有趣:

……

写信邀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军的人是汤和?这很可能是一则历史谣言

此时摆在朱重八面前的形势严重了,如果不去起义,很有可能被某一个官吏抓去当起义者杀掉,然后冠以张三或者李四的名字。

但投奔起义军也有很大的风险,一旦被元军打败,也是性命难保。

就在此时,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幼年时候的朋友汤和写了一封信给他,信的内容是自己做了起义军的千户,希望朱重八也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朱重八看过后,不动声色,将信烧掉了。他还没有去参加起义的心理准备。

然而晚上,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知道了他看义军信件的事情,准备去告发他。

朱重八终于被逼上了绝路。

写信邀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军的人是汤和?这很可能是一则历史谣言

接下来的是痛苦的思考和抉择朱重八面前有三条路:一、守在寺庙里;二、逃跑;三、造反。

朱重八也拿不定主意,他找到了一个人,问他的意见,这个人叫周德兴,我们后面还要经常提到他。

周德兴似乎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他给朱重八的建议是算一卦(这是什么主意),看什么条路合适。

算卦的结果是“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意思是逃跑,呆在这里都不吉利,去造反还可能没事。

写信邀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军的人是汤和?这很可能是一则历史谣言

……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把汤和来信邀朱元璋入伙事写得言之凿凿,还把吴晗写朱元璋与汤和商量改写成朱元璋与周德兴商量,但查朱元璋在皇陵碑里的自述:“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旁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默祷以阴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告,将就凶而不妨。”并没有标明“友人”是谁。

想想看,如果这个“友人”真是汤和,而汤和又毕生都得朱元璋信任和喜爱,他没有必须故意隐而不提,反倒,他若在这儿大书特书一笔,更可以成就君臣间的一段千古佳话。

由此可见,写信邀朱元璋参加起义的人,应该不是汤和。

写信邀朱元璋参加反元起义军的人是汤和?这很可能是一则历史谣言

另外,有人根据《凤阳新书》记载,与朱元璋同为钟离广德乡东湖里籍的明朝开国功臣,有汤和、郭兴与郭英兄弟、谢成四人。而郭兴、郭英兄弟与谢成,都是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于至正十三年六月回乡招兵时才加人起义队伍的,所以,只有汤和才是写信的人。

但是,生活并非简单的选择题,用排除法选答案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无疑是可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