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感人的是:所有善意,都能得到溫暖的回報

世上最感人的是:所有善意,都能得到溫暖的回報

明嘉靖年間,地處四縣交界處的雙洋鎮,因官府的管轄不力,導致小鎮上盜匪橫行、兵禍不斷。當地的廩生曹文燁、曹鳴鳳兄弟,看到鄉親們生活在動盪不安之中,心裡十分不忍。儘管當時朝廷的法度明確規定“讀書人不許議論政事”,但曹氏兄弟還是冒著被革除廩生資格的風險,聯名向官府呈交了一篇《建縣八議》,建議朝廷新建縣治,保一方平安。

世上最感人的是:所有善意,都能得到溫暖的回報

曹家兄弟認為:建了新縣,有了城郭,才可以聚眾防守,讓百姓安居樂業;設立學校、推廣教育,才可以讓百姓讀書明理,民風向善;同時還可以“通商賈聚貨財”,讓家家戶戶“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內容詳實而具體的《建縣八議》,立刻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積極響應,官府也沒有理由拒絕。在大家齊心協力的推動下,明隆慶元年,一個城牆周長不到3裡半的新縣城,出現在了閩西大地上。人們為它取名“寧洋”,寓意“平靜安寧”。

世上最感人的是:所有善意,都能得到溫暖的回報

然而,朝廷的法度卻不肯寬容。提出《建縣八議》的曹家兄弟,最終還是因為“妄議政事”,被官府革除了廩生身份,只得回到家中,靠種田維持生計。為百姓謀得了太平,曹家兄弟自是無怨無悔;但是,小鎮裡的百姓卻始終覺得愧對了恩人。寧洋建縣後的第十六年,漳州府府衙門口聚集了十六位聯名請願的讀書人。儘管已經過去了十六年,寧洋人卻從未忘記過為家鄉父老仗義直言的曹家兄弟。他們為曹家兄弟鳴不平,強烈要求恢復曹氏兄弟的廩生身份。前有十六位文士冒死鳴不平,後有全鎮百姓不斷上書喊冤,這場的聲勢浩蕩的請願活動持續了五年之久。忌憚民意的官府,最終恢復了曹家兄弟的廩生資格,同時賜以冠帶,以示褒獎。

世上最感人的是:所有善意,都能得到溫暖的回報

閩西小鎮寧洋的建縣,歷經廩生的大義上諫、文士的冒死請願、百姓的上書鳴冤,可謂眾志成城。這個傳奇故事,後來被寫進了族譜乃至縣誌。

世上最感人的是:所有善意,都能得到溫暖的回報

後來,雖然寧洋縣改成了雙洋鎮,但守望相助、不離不棄的古鎮傳統,卻從過往一直延續到如今,上演了一幕幕風雨同舟的感人故事:

在滴雨未落、河水枯竭的年月裡,鎮上的陳姓人家,

讓出自家的一口私井,為百姓送去清波。這種非同一般的風度,幫助古鎮渡過了大旱之年,也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精神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雙洋人。青雲橋旁,刻滿捐資建橋者名字的功德碑;雙洋小學中心,重新建起的古鎮精神地標文廟;涵口水庫山體滑坡時八臺自發趕來的挖掘機,雨夜裡手電筒照出的救援之路;為鼓勵民風向善而創立的功德銀行,存儲的是好人好事,支取的是讚譽美名……這些溫暖人心的畫面,見證了古鎮人的世道人心,也成為了他們永遠的精神支撐。

世上最感人的是:所有善意,都能得到溫暖的回報

每一個雙洋人掏心掏肺的付出,情真意切的相助,把古鎮一個個尋常的日夜,築成了今天的祥和與安寧。這就是他們所擁有的最溫暖的幸福人生。

世上最感人的是:所有善意,都能得到溫暖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