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上寫的是什麼?

嵐132168821


傳國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膾炙人口的傳說,這個“傳說”不是說傳國璽在歷史上不存在,而是在歷史上出現過,但是到現在已經沒有了,見不到了,成了傳說

據說傳國璽是秦始皇時所造,傳承至兩漢、魏晉、隋唐一直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皇帝李從珂時,這個傳國璽就再也沒有了記載,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在這段時間裡,但凡朝代更替,傳國璽的繼承就成了開國皇帝們渴望得到的“神器”,因此也賦予了“君權神授”的政治意義。

傳國璽上面寫的是什麼字

我列出兩漢魏晉時期的記載:

  1. 《吳書》、《玉璽譜》、李賢註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2. 應劭,皇甫謐:受命於天,既壽且康。


  3. 《晉陽秋》載冉魏大將軍蔣幹送給東晉的是:昊天之命,皇帝壽昌。

  4. 徐廣、《宋書·志第八》: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綜上,傳國璽上的文字一共有4個版本,文字均有出入。

【此印是用魚鳥篆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下面我來回顧一下傳國璽的傳承細節。

《玉璽譜》:傳國璽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藍田山,丞相李斯所書,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嬰獻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璽,不與,以威逼之,乃出璽投地。璽上螭一角缺。及莽敗,李松持璽詣宛上更始;更始敗,璽入赤眉;劉盆子既敗,以奉光武。

這段文字是出自《後漢書》李賢註文,李賢是唐朝人,史稱章懷太子,這本《玉璽譜》的作者按照《舊唐書·經籍志》的記載來推測,應該是僧約貞。

因此,可以這麼說,這段記載是唐朝人總結的“秦至東漢時期傳國璽傳承情況”。如今影視作品中對傳國璽的解讀,也大都依據這段記載。

【電視劇《新三國》中關於傳國璽的劇情】


《玉璽譜》對傳國璽文字的描述應該是繼承於《吳書》的。

《吳書》:(孫)堅入雒,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裴松之對這段記載有過自己的見解。

應氏《漢官》、皇甫《世紀》,其論六璽,文義皆符。漢宮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且康”“永昌”,二字為錯,未知兩家何者為得。

應氏就是東漢末年人應劭,皇甫

則是西晉名士皇甫謐,裴松之說,這兩位記載的文字和《吳書》的內容不同,不知道“且康”和“永昌”到底哪個是正確的。

其實,仔細想想,應該就是《吳書》的記載為正。

道理很簡單,應劭和皇甫謐一輩子都沒有見過傳國璽啊!他們記載很可能是聽來的。

特別是皇甫謐,他一輩子都沒做過官,就坐在家裡寫書做學問,在這一點上,他還不如應劭,應劭多少還是在朝廷中呆過一段時間的。

應劭和孫堅都是漢末人物,孫堅是有明確記載,親手拿過傳國璽的人,隨後他把玉璽交給了妻子吳夫人,其兒子孫策、孫權也應該是見過的。

再者,《吳書》是孫吳帝國的官修史書,記載自己家皇帝家裡的這段經歷,自然是有準數的,不會胡編亂造。

應劭是在東漢帝國朝廷中做過官的,他在亂世中擔任泰山郡太守,因為沒有幫曹操接到父親曹嵩,導致曹嵩被陶謙的士兵謀害,他害怕曹操報復,於是投奔了袁紹,然後他在冀州安心寫書,做學問。

在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遷都許縣後,他把寫成的書先給漢獻帝,用來恢復漢朝威儀。

很可惜,不久後他就逝世了,漢獻帝拿到傳國璽大概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應劭如果寫錯了的話,死人也是不會修改的。


至於東晉人徐廣和《晉陽秋》的記載,文字發生了更多的偏差,“既壽”變成了“皇帝”,這一點,筆者以為,漢末時的那枚傳國璽已經遺失,東晉之後的傳國璽已經發生了轉換、改寫,所以才造成記載不同。

說到底,傳國璽的真正秘密,到現在永遠成了一個謎了。

說點其他事

  • 元后摔壞的是傳國璽上一條龍的龍角,並非是傳國璽的一角。

《玉璽譜》原文是:至漢平帝,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璽。乃出璽,投之於地,

璽上螭一角缺。

《吳書》說孫堅從雒陽井中撈得的傳國璽也是如此: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

這裡的“螭”就是龍之九子之一。

現在很多人道聽途說,沒看過史書原文,誤以為是傳國璽缺了一角。例如在電視劇《新三國》裡,小孫權就是這麼說的。

  • 曹丕加字。

據說,魏文帝曹丕接受漢獻帝劉協的禪讓之後,得到傳國璽,還在傳國璽背面肩上刻七個小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 秦漢時的傳國璽很可能在西晉滅亡時遺失了。

這一點,可以從東晉之後的記載看出端倪來,因為八個字已經發生改變。

可見,當年劉聰攻入雒陽,滅亡西晉時,傳國璽已經遺失,之後由“後趙→冉魏→東晉”傳承的傳國璽,文字已經變成“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可見這個傳國璽已經不是秦漢時的那枚了。


有一說一談歷史,不偏不倚話蒼生。

歡迎喜歡三國故事的朋友關注我。


潯陽鹹魚


傳國玉璽上寫了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大字是秦朝丞相李斯所刻,意味著大秦得天下,是天命所歸,將會傳之萬世,永不衰竭。


青松5698


傳國玉璽上寫的內容,其實有兩種說法,只是兩種說法的差距並不大。下面詳述之。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寶,即皇帝的印章。系由秦始皇下令用藍田玉所制,上面的字由秦相李斯所書。這方堪稱天下第一印的印章,四周刻著龍的圖案,正面是李斯所書的篆文,內容有兩說,均為八個字。

一說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也是最主流的說法。

一說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因兩種說法中,均有受命於天或近似的說法,因而秦以後的歷朝均以傳國玉璽作為傳國之寶,是天下歸已的象徵。著名的案例,比如東漢末年,孫堅偶然得到玉璽,到他兒子孫策起事時,手中無兵,於是把玉璽抵押給袁術,借得數千兵丁。而袁術得到玉璽,便以為真的可以做皇帝,結果敗得很慘。

秦始皇所鑄之璽傳到宋朝時因戰亂而失蹤,此後雖有人聲稱再次找到,但都是假冒的。以後的皇帝只得另用黃金鑄印。


聶作平


從秦朝開始才有玉璽,它的來歷是:據說在春秋時期,楚人卞和在荊山看見鳳凰在青石上休息。自古就有“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說法,於是卞和就將青石獻給楚厲王,經過玉工辯證為石頭,卞和被判欺君之罪,被砍左腿。到了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玉結果還是被認為是石頭,又被砍了右腿。到楚文王的時候,卞和抱著玉在荊山腳下痛哭,於是文王便派人來拿青石,經過這次鑑定後確定是寶石,於是經過玉工的雕琢成璧,即為“和氏璧”

幾百年後,楚威王以和氏璧賞賜相國昭陽。又大概過了幾十年,趙國太監以購買得和氏璧,趙惠王聽說後就將璧佔為己有。幾十年後秦滅趙得了和氏璧。嬴政統一中國後,稱為“始皇帝”,要選用天下無雙的寶貝製成皇帝玉璽。於是當時的宰相李斯奉命以和氏璧作皇帝玉璽,嬴政想以此玉璽代代相傳,就像秦國一樣能二世,三世,千世萬世的傳下去,古稱“傳國玉璽”上面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字


成人學歷報考中心


可信。 #發財中國年# 這個算嗎? 91 leewestwood 最近大家都在談論傳國玉璽的事情,和氏璧傳國玉璽絕非大家常規想象只有1.5釐米厚,而是整整有四寸厚,圓三點六寸,秉承先人天圓地方理念製成,上圓下方,古人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李斯製作傳國玉璽發揮了極高的聰明才智,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皇權的來歷和作用,就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璧樣式可參閱2017年5月陝西鳳翔出土未製成玉璧,不可用現代的思維方式推斷先人的智慧,應站在古人當時人文,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考慮,應該可以大致還原傳國玉璽原貌。另外根據以上殘璧情況,本人以為,現有成語半壁江山可以改為半璧江山了,史書中記載,自後唐得天下者手中無傳國玉璽的,稱為白板江山,相反手中有信物的稱為半璧江山,即手中只有半塊玉璧之意。歡迎大家與我進一步探討。可惜我只有一半,尋另一半,求傳播。







三亖堂


傳國玉璽上寫了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大字是秦朝丞相李斯所刻,意味著大秦得天下,是天命所歸,將會傳之萬世,永不衰竭。後來傳國玉璽成為封建王朝取得政權合法性的代表,得玉璽者,得天下。傳國玉璽在五代十國的戰火中遺失,再也不沒有出現過了。傳國玉璽的製作材料是和氏壁,王莽簒漢時,太后把玉璽摔壞了一個角,王莽以黃金補之,故有金鑲玉一說。


大秦鐵鷹劍士


上面刻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這是琅琊刻石上的拓印,叫做“鳥蟲篆字”,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的字,那時候,秦始皇還沒有死,應該比較可信。

其實,用和氏璧雕刻的傳國玉璽,在秦始皇遊洞庭湖時遇到大風大浪,秦始皇命人拿傳國玉璽扔入洞庭湖以鎮風浪。我認為,傳國玉璽現在還應該在洞庭湖裡,怎麼能那麼容易找到?那麼後來怎麼還有傳國玉璽呢?這不很簡單的事情嗎?命李斯再刻一個就是了,隨便找塊玉,(滅了六國,寶玉有的是!)有一年差不多就可搞定。

為了證明皇帝是上天之子,已經把字刻在了和氏璧上了,(和氏璧是塊寶玉,冬暖夏涼,冬似手爐,夏如寒冰,百步之內可避蚊蠅。是世間至寶。當年秦始皇滅了六國後,拿到和氏璧時,輕蔑的一笑:這就是老子當年要拿十五城和趙國換的石頭啊。)所以,秦始皇要編制一個神話,什麼洞庭湖君顯靈、送還傳國玉璽啦……無非是要圓謊,要不怎能體現“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呢?

如果想找到和氏璧刻的傳國玉璽,那麼有一辦法:把洞庭湖水抽乾,然後把裡面的泥土曬乾,然後,篩……


冷如鐵


傳國玉璽的前身是和氏璧。春秋時代楚國人卞和在荊山角下發現了它。秦始皇兵吞六國後:把和氏璧刻成傳國玉璽。丞相李斯在玉璽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若干年以後王莽篡漢,王莽派弟弟王憲向當時是太皇太后的王莽的姑姑王正君索要傳國玉璽。王正君把傳國玉璽重重的摔在地上對自己的侄子說:給你們亡國玉璽!結果傳國玉璽被摔掉一個角。王莽令人鑲了一個角。時間飛逝:到了五代殘唐時代。後唐末代皇帝李從苛亡國交傳國玉璽。李從苛自殺尋國,自此傳國玉璽下落不明。有人說李從苛抱著傳國玉璽玉人具焚了。也有人說傳國玉璽被李從苛派人藏起來了。反正從那以後就沒有人見到過王莽金鑲玉的那個傳國玉璽。我國曆史上有很多人因為傳國玉璽不但自己死了,還連累得家人一起死。這樣的歷史事件數不勝數。看來財寶招殺身之禍,美女是亡國之物並不是沒有道理。


一箇中國人30019752


我們通常所說的傳國玉璽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後,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傳國玉璽,刻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由秦始皇選定,李斯撰寫。

自秦立國以來,傳國玉璽作為最高權力的象徵備受世人矚目,在之後的兩千多年中,傳國玉璽三次下落不明,也堪稱傳奇。

第一次失蹤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末帝李從柯抱璽自焚,從此玉璽下落不明,直到北宋哲宗年間,有人當街叫賣玉璽,後被朝廷買入,鑑定為真品,也有人認為是弄虛作假,魚目混珠。

第二次失蹤是靖康之變後,北宋徽欽二帝被金兵北掠,傳國玉璽下落不明,直到元朝時,又重現於世。但權相伯顏後收繳前代玉璽,通通磨平贈予大臣,有人懷疑傳國玉璽也在其中。

第三次是在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北伐元順帝,元順帝攜玉璽遁入漠北,從此失蹤,也成為朱元璋一大心病。直到明末時,多爾袞遠征蒙古林丹汗繳獲玉璽,皇太極大喜過望,隨即改金為清,去汗稱帝,後來經乾隆皇帝鑑定為贗品,乾隆是肯定不敢汙衊祖先的,所以此方玉璽定為贗品。

直到今天,傳國玉璽在歷經數次丟失又數次重現後,又杳無音信,再度成為歷史之謎。


提筆仗劍聊歷史


國玉璽上寫了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大字是秦朝丞相李斯所刻,意味著大秦得天下,是天命所歸,將會傳之萬世,永不衰竭。後來傳國玉璽成為封建王朝取得政權合法性的代表,得玉璽者,得天下。傳國玉璽在五代十國的戰火中遺失,再也不沒有出現過了。傳國玉璽的製作材料是和氏壁,王莽簒漢時,太后把玉璽摔壞了一個角,王莽以黃金補之,故有金鑲玉一說。






創建於2018.1.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