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的歷史魅力

侗族大歌作為民族民歌的代表之一,是中華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構成之一,具有著獨特的內涵和價值。但在當代經濟文化的衝擊之下,侗族大歌面臨著保護不當,陷入失傳的困境。如何更好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少數民族的文化,是我們應當深思的課題。侗族大歌演唱時要求要歌詞押韻,每一句的詞尾均有獨特的音調要求,同一句歌詞的不同部分所要求的聲調也不盡相同。此外,侗歌在聲韻的要求上也是各有相異,或是起承轉合、變化多端,或是一韻到底、一氣呵成,伴隨著擬音、暗喻、對仗等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使得不同歌曲多樣的風格、內容和藝術效果在此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侗族大歌的歷史魅力

在唱法上,侗族大歌講究要以自然的人聲音域為主,同時融合靈動的真假音轉換,伴隨著極富特色的呼吸方法、鼻腔共鳴技巧和舌尖顫音的完美應用,以此來達到對自然聲音的模仿。或是蟬鳴窸窣之音,或是魚躍潛底之聲,或是花木初綻之音,皆是惟妙惟肖,彷彿身臨其境。

侗族大歌的歷史魅力

侗族大歌除了有著獨特藝術文化價值的同時時,還有著厚重社會生活價值。在單純封閉、偏遠落後的環境裡,侗族人自古便養成了以歌融入生產生活的習慣。在勞動、名俗節日、婚喪嫁娶、人際交往中,人們皆會以歌唱的形式來表達情感。大型節日或豐收時節,村寨裡的男女老少都穿戴著精美的服飾,聚集到中心建築鼓樓處,先唱序曲,再賀豐收,男男女女三兩對歌,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時有其他村落的歌隊往來交流,熱烈非常,數天方休,可謂至情至性。

侗族大歌的歷史魅力

由此可見,侗族大歌自古以來就是同一村寨之間、不同村寨之間侗族人人情交往、聯繫情感、融入本族社會最重要的形式。它有如此高的成就,並不是技藝高超、聲望斐然的藝術家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幾十年譜寫的成果,而是凝聚在最質樸無聲的勞動人民之中的對平凡生活迸發出的如火的熱情,是侗族人社會生活價值的體現。

侗族大歌的歷史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沒有自己文字,侗族人便將民族的歷史變遷記敘到歌曲中,代代傳承。部分侗歌中有關於法律訴訟、土司制度、倫理道德的體現和變遷都是侗歌歷史價值的體現。在歌曲的代代傳授與創作中,在對歌師們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對記憶力的淬鍊上,也體現出侗族大歌獨特的教育功能。

侗族大歌的歷史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