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抗戰時日軍很少出動坦克?

魔鬼替身1


二戰時陸地上的殺器——坦克

坦克最早出現於一戰,是陸軍機械化思維的產品,由於在一戰中良好的表現,成為歐洲的明星武器,這種既有防護又能攻擊的東西,配上機械化,完全符合歐洲左手拿盾,右手拿劍的傳統。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坦克相比於一戰的時候,有了巨大的進步,除了火力較猛外,具有越野能力,裝甲防護和突進等能力,對於平原上的簡易防禦工事很容易突破,因此,成為陸戰中的一大殺器,德國就是憑藉強大的裝甲部隊,開創閃電戰,39天就佔領了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很多小國也是一天就佔領了,坦克所到之處,很過國家望風投降。

縱橫也是一個坦克迷,相對於飛機和軍艦這種空戰和海戰產生的東西來,縱橫還是喜歡坦克,對坦克也算比較瞭解,曾經一度沉迷一款叫做《坦克世界》的遊戲,但是水平實在是有點渣啊!耐心也不夠,所以,一般都選擇中坦冒進,喜歡和敵坦突臉,硬碰硬。

但是大多數時候都會被地方隱藏在某個角落裡面的重坦一擊斃命。

就縱橫瞭解,坦克其實也有繁雜的分類,有坦克,也有反坦克戰車,坦克也分為重坦,中坦,輕坦等,很複雜,在二戰時候的歐洲戰場,為了應對德國的坦克攻勢,蘇聯也積極進行坦克研發。

所以,蘇聯和德國的坦克是越發展越厲害,縱橫對德國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都很喜歡,但是同樣作為二戰中的強國,日本為什麼在抗戰中很少使用坦克呢?

日本坦克的發展

其實,日本也是很注重坦克部隊的,在第二世界大戰中,日本也建立了一支規模不小的坦克部隊。

日本自1925年開始研製坦克,1929年時就組建了坦克部隊,但是規模不太大,並不能單獨形成建制,因此,就分配到各個師團,配合陸軍作戰,所以,日本的步坦協同作戰技術就很好,當中國步炮協同還沒整明白的時候,日本就已經開始步坦協同了。

當然,這不代表中國就沒有坦克,張作霖和張學良時期,向歐洲購買了不少坦克,結果九一八事變後都給日本人做了嫁衣,尤其是設立在瀋陽的東三省兵工廠,基本有完備的各式武器生產流程,當時還聘請了很多日本技術。

到1936年日本在東北公主嶺組建了日軍第一坦克旅團。

在二戰中日本的坦克也多有發展,到1942年的時候日本足聯了三個坦克師團,1944年在日本本土組建了第四個坦克師團。

日本的一個坦克師團以北配備一百兩輕坦,三百多輛中坦,以及各種汽車一千二百多輛,並且配備了許多火炮,總體上來說,日本的坦克師團對地面打擊還是以打擊人為主,而不是打擊坦克,畢竟中國幾乎沒有坦克。

抗戰中日本坦克所發揮的作用越到後期越不明顯

抗戰時期日軍並非沒有發動坦克對中國作戰,在戰爭初期的時候還很頻繁,主要原因是,抗戰初期中日的戰場大多是平原,而且距離日本運輸坦克的輪船比較近,所以,坦克也是日本侵華的重要工具。

然而,隨著戰爭的持續,以及戰爭形勢的轉變,坦克逐漸只能配合日軍陸軍作戰,並不獨立參加作戰。

究其原因,首先,越深入內地,地勢越複雜,戰場大多也都在農村,距離較遠,坦克由於厚重的裝甲,所以行動起來極為緩慢,並且費油,石油資源在二戰中是十分重要的資源,因此,在中國的戰場,日本更加註重靈活多變的傳統騎兵,在日本的師團中,幾乎都有騎兵聯隊,針對騎兵聯隊,很多人認為是那種上前衝殺的戰法,實際上縱橫認為只是日本人的一種代步工具。

其次,歐戰是你研究坦克,那我也研究坦克,所以,愈演愈烈,就形成坦克戰了,在中國的戰場是,你研發坦克,那我就裝備反坦克的東西,比如抗戰前,中國就大量進口大口徑的機關炮,日本的坦克本來就以輕坦和中坦為主,皮薄的不行,當然,最適合中國的坦克,在當時來看也是該種類型的坦克,二戰後期美蘇的強力步槍都有可能穿透日本的薄皮坦克,戰爭後期隨著美蘇對中國軍援的增加,日本坦克能夠發揮的作用已經很小了。

當然,以日本的國力,也不可能有更大投入去研製先進性的坦克,對於日本來說,有研製坦克的錢,不如製造更多的軍艦和飛機。

最後,坦克被髮明的根本是機械化戰爭的思維,速戰速決,才是坦克的存在之道,但是抗日戰爭由於我國弱勢的國情與日本打起了持久戰,這樣的話,在這場戰爭中,坦克實際上已經不被看好。


史論縱橫


有網友問:為什麼抗戰時日軍很少出動坦克? 有人認為機關炮都可以打穿日軍坦克,所以日軍坦克不敢出來。其實中國抗戰才幾門機關炮?幾百門就到頭了,日本有幾萬門機關炮。

同時,日軍坦克也不是我們想象當中,那樣白給的。在錦州戰役,我軍使用的功臣號坦克,就是日式97改坦克。被近十發37反坦克炮炮彈,山炮炮彈命中,都沒有摧毀這輛坦克。

參加進攻的我軍97式坦克冒著猛烈的炮火前進,子彈打在坦克上叮噹直響,在巷戰當中,功臣號坦克連續被3發37毫米反坦克炮彈直接命中。但是沒有命中要害,功臣號調轉炮塔就幹掉了這門反坦克炮。隨後頂著對方的火力,數輛坦克聯手,打掉了十幾節火車上修建的數十個暗堡。

抗戰期間,日軍出動坦克的次數,其實也非常多,主要是引導步兵前進,打擊火力點。只是很少出動大集團坦克參戰。比如,77事變以後,日軍進攻華北,出動了2個戰車大隊。在南昌戰役,日軍出動了1個坦克集團,140多輛坦克。

就是很多小戰鬥也一樣出動坦克,比如1939年,日軍戰車第8聯隊就參加了對山西,龐炳勳遊擊部隊的戰鬥。隨後又參加了在太行山的掃蕩,這個日軍戰車聯隊一整年都在山西參加各種掃蕩。

在1941年,我軍在山東掩護魯西機關撤退的時候,在蘇村伏擊了日軍的6輛卡車。隨後日軍獨立騎兵第4旅團出動了5輛輕型坦克掩護步兵從包圍圈外圍發動了反擊。

日軍在我國境內長期保持數百輛坦克和裝甲車輛,參戰非常頻繁。在1945年日本戰敗的時候,我國在關內接收了日軍坦克380多輛,裝甲車150多輛。(不包括被美軍繳械的第3戰車師團部分坦克和自行火炮)。


深度軍事


日本那種小薄皮,就算中國軍隊也能輕鬆擊毀它們。比如這種兵器機關炮,機關炮是一種能連續自動射擊的小口徑火炮。具體而言,指在前一發射擊後,能自動連續完成下一發炮彈的裝填和射擊的全部動作的火炮。機關炮通常作為地面防空炮使用,必要時也可作為平射炮進行射擊,是一種相當不錯的支援火炮。在歐洲國家,機關炮是一種不起眼的輔助火炮,在炮兵中並不佔主要地位,但在抗戰時的中國,這種不起眼的小炮卻成為了中國軍隊擊敗日軍裝甲兵的“大殺器”。

(德國陸軍的Flak30型20mm高射炮,一款非常經典的機關炮)

中國對20機關炮結緣很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初,便有相當數量的進口,這是為什麼呢?其原因有二,第一是當時正值中德蜜月期,中國軍隊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整訓軍隊,師承德制,自然要學習德國陸軍對小口徑機關炮的使用,二來是這小口徑機關炮,對中國陸軍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眾所周知,抗戰前的中國無法自產身管火炮,因此每一門火炮都是花費重金購來的舶來品,而購炮經費又有限,因此很看重火炮的一炮多用,而這種機關炮恰恰滿足了當時中國軍隊的需要,機關炮可高射可平射,又不需要汽車牽引,馬匹可以託載可以牽引,而火炮威力又大,除了對付沒有什麼防護的飛機外,對早期坦克也有相當的殺傷力,這種多用途的火炮自然為火炮匱乏的中國所看中。

(麥德森20機關炮,這是中國軍隊裝備最多的機關炮,也是抗戰時的中國少有的可自產的身管炮之一)

在自身不俗的實力和德國顧問的力推下,中國軍隊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機關炮革命”,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中國軍隊一共進口了260餘門20毫米機關炮,主要有三個型號,瑞士的歐力根,意大利的伯來達,德國的蘇羅通,這三種火炮大同小異,在當時是很優秀的機關炮,除了高炮兵和軍事院校配發若干20機關炮外,其餘火炮以每連6門為單位配發各個步兵師。

(九四式輕裝甲車,在中國軍隊機關炮面前,只有捱打的份)

(被中國軍隊繳獲的日本八九式戰車)

抗戰開始後,20機關炮也隨之投入到各個戰場上作戰,並給與日本坦克以沉重的打擊,日軍當時主要的坦克是89式坦克,這款坦克防護很差,最厚處只有17毫米,因此在實戰中經常被中國軍隊的機關炮壓制,在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充分發揮機關炮穩準狠的優勢,在臺兒莊一戰中,一口氣擊毀了日軍戰車隊的4輛89式中戰車和1輛94式裝甲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些戰車有三輛尚且完好的被中國軍隊繳獲,並運到後方展覽,而日軍參戰的戰車隊因為損失巨大隻得灰溜溜的撤退到後方,此後再未投入到一線作戰。而機關炮繼續在中國軍隊中服役,此後陸續參加瞭如武漢,長沙等會戰,並繼續給於日軍以痛擊,值得一提的是,抗戰時期,中國曾仿造過機關炮,1944年,位於重慶的第21兵工廠經過半年的潛心研究,仿造出麥德森20機關炮供部隊使用,除了火炮外,彈藥亦曾生產,1940年兵工廠研製出可通用於各類20炮的新型炮彈,抗戰時期累計製造多達80萬發,有效的解決了部隊炮彈的供應,也是機關炮可在艱難的抗戰中所持續作戰的重要支撐。所以日本不敢多出動坦克部隊就很清楚了,因為實在太差。

參考資料:《中日裝甲兵全史》《抗戰時期國軍武器裝備》


戰爭史


其實在抗戰期間,日軍是有出動坦克作戰的。不過,日軍的坦克作戰也是經歷了由小到過程的。

“九一八事變”的時候,日軍就出動了坦克作戰。在日軍第十四師團攻擊哈爾濱的時候,日軍的坦克部隊就出動了。

再比如1932年的第一次上海事變,也就是“一二八事變”的時候,日軍也出動了坦克作戰。不過,當時的日軍坦克部隊的力量可以說是很弱的。當時日本攻擊上海的裝甲部隊中,國產的坦克並不多,在戰後,日本人發現,法國產的雷諾坦克不適宜在江南水鄉和城市作戰,但是日本自產的八九式中型坦克比較適合在華作戰,

在當時的日本陸軍中,坦克部隊的編制是不大的。獨立的坦克部隊,在1933年8月前,只有在日本的第一,第二戰車隊。如果參考後來日本戰車聯隊相當於是團級規模的話,這時的坦克部隊,最多屬於坦克營編制。

1933年的長城會戰中。日軍的八九式坦克和九二式重裝甲車(其實九二式才4噸,最多算輕型坦克)合力攻擊張學良的部隊。事後證明,這時候的日軍坦克有了不小的突擊能力。也就是在這年,日軍坦克部隊開始擴編了。

在1937年前的時候,日軍獨立的坦克部隊是戰車第一,第二聯隊和戰車第三,第四大隊。其中,這個戰車第三,第四大隊歸屬於關東軍的部隊。戰車第一,第二聯隊在國內。這時候日本有大概800—1000輛坦克。除了上述的部隊以外,日軍的一些師團可以分到24輛坦克。

“七七事變”後,可以說只要有日軍活動的地方,就有日軍坦克的存在。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日軍都出動了坦克作戰。但是,這一時期的日軍,很少有把坦克集中使用的認識,也就說說,像城市攻堅戰這一類突破性需要的時候,才會讓戰車部隊出動。

話雖如此,日軍也不乏對坦克這類武器認識到位的人存在。例如東條英機,大概國內讀者也不會想到的是。殺入山西的東條兵團(察哈爾兵團)指揮官就是東條英機。在殺入山西的戰鬥中,東條就是集結了坦克部隊突破中國守軍陣地,直撲大同防線。可以說是這是日軍的一次閃電戰了。再比如岡村寧次指揮的南昌會戰中,日軍也是集合了坦克部隊,編組成了戰車集團,下轄135輛坦克。這也是日軍的一次閃電戰了。

而且日軍也不是現在想的那樣,不重視坦克作戰的。在1939年後,日軍開始擴建裝甲部隊。1939年6月,在第二十三師團內編組第一戰車團。

1940年,關東軍第五軍組建了第二戰車團。

在1942年,日軍在關東軍內成立了軍級單位的裝甲兵部隊——機甲軍。下轄兩個戰車師團和其他戰車部隊。不過,大概是出於日軍不看重坦克部隊的實際作戰能力上。日軍唯一一個機甲軍很快就曇花一現。在第二年10月撤銷。

但這不代表日軍就輕視坦克作戰了。在1944年和45年的中日戰爭中,日軍在關內的第三戰車師團可謂是橫衝直撞。豫中作戰,湘桂作戰,老河口之戰。如果看這個師團波及的省份,有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四省。如果再算第三戰車師團的原駐紮地是在華北地方。那這個師團的作戰地方包括了華北,華中和華南。戰車所到之處,就是日本侵略的地方。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因為用不著。

裝備有五對負重輪的日軍發起衝擊(炮管怎麼還短了一截呢?!)......當然,這樣的場景只能出現在抗日神劇了。

在目前眾多的抗日史料中,也經常出現侵華日軍使用坦克作戰的情景,當時與二戰歐洲、北非戰場動不動就幾百甚至上千輛坦克的大廝殺相比,抗日戰場上日軍使用坦克、尤其是大規模使用坦克的戰例並不多。

南京保衛戰中日軍坦克,筆者覺得這是戰事結束後的擺拍。從照片上看,在狹窄的街道上這樣佈置進攻陣型,有點說不通。

與二戰中其它主戰場相比,在侵華戰場上為什麼日軍使用坦克的情況如此至少呢?筆者覺得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日本本身坦克產量就不多。二戰時期,與歐美列強、蘇聯相比,日本的工業基礎並不雄厚。在家底並不多的情況下,日本軍國主義為了達成侵略目的,優先發展海軍,來更好的對付美國。至於陸軍,基本是歐洲列強一戰時期的水平,僅僅實現了騾馬化而已,離摩托化還很遠。具體到坦克的生產,據統計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坦克的總產量僅僅5000量上下,與美國、蘇聯動輒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坦克產量相比,不值一提。

日本坦克不僅產量低,而且與歐美、蘇聯的主戰坦克相比,作戰性能上也差很多。日本在二戰期間生產的坦克,主要以輕型和中型坦克為主,主要用於支援步兵。上圖中的94式輕型坦克是日軍在中國戰場上應用最廣泛的坦克,重量3噸有餘,主要武器是一門7.7毫米機槍。這樣的坦克在歐美列強眼裡簡直就是渣渣。

太平洋戰場上被美軍繳獲的94式坦克,直接被謝爾曼綁在車體後部當了戰利品。

2、第二個原因難以啟齒,但是筆者覺得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對付中國軍隊用不著坦克。在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組織的22次大型會戰中,中國軍隊就贏了一場,還是在45年抗戰勝利前夕。實事求是的講,與日軍的作戰能力相比,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差距還是相當明顯。坦克作為現代陸軍最重要、也是威力最大的主戰兵器,主要通過其強大的火力、防護力和機動性能,突破地方堅固防禦。但是在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難以給日本的進攻造成難以逾越的麻煩。實際上,在抗日戰場上,日軍戰鬥能力較中方最優越的地方,是炮兵作戰能力以及步炮協同能力。中國軍隊---尤其是國軍,一般在捱了日本的炮火打擊後,就失去了戰鬥意志,然後就是一幕幕的兵敗如山倒。

1937年,侵華日軍的一處炮兵陣地。抗日戰爭中,中方炮兵除了在抗戰初期通過24門性能優異的150毫米重炮有過精彩發揮外,一直到美國大規模援助的1944年,都沒什麼像樣的發揮。中國炮兵力量的孱弱除了裝備不足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合格的炮兵人才。炮兵需要紮實的數學基礎,至少得是高中畢業才行,那時候的中國軍隊,一個連隊中都找不出幾個認字的。日本通過火炮優勢牢牢的掌握著主動權,在那個年代,口徑就是真理。為什麼抗日戰爭值得銘記、為什麼抗日英雄值得尊敬,就是因為鬼子真的不好打。

在絕大部分的抗日戰場上,日本的92步兵炮都是中國軍隊的夢魘,中國基層分隊不具備抗衡這種小炮的能力,更不用說口徑更大的山炮和榴彈炮了。

3、中國戰場整體上不太適合坦克的運用。坦克雖然是機動能力最強的陸戰兵器,但是坦克部隊的展開需要良好的鐵路、公路運輸條件。一般而言,只有在實戰時,坦克才會捨得使用寶貴的摩托小時數,大部分的調動都需要鐵路以及公路運輸拖車。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鐵路以及公路都非常少,適合日軍坦克使用的戰況也就少之又少。再者說,日軍在1938年之後,大規模的正面戰事基本就停了,主要力量用於維護龐大的佔領區,以及對付敵後抗日武裝,在這樣的治安戰裡,坦克也派不上用場。

太行山上的抗日武裝,依託這樣的地形以及頑強的鬥志,裝備落後的抗日軍迷頑強的戰鬥到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就是在瀋陽繳獲的一輛日本遺留下來的97式中型坦克。這輛日本坦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部隊的起點,該坦克在攻打錦州、解放天津等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均為命名為“功臣號”。在1949年的開過大典中作為坦克部隊的領頭車,接受了毛主席的檢閱。

70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部隊以這輛日式坦克為起點,不斷髮展壯大。“功臣號”也隨著坦克裝備的更新換代已經換了四代。目前的功臣號是一輛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99A。

據小道消息,“功臣號”所在的合成旅在今年的“跨越朱日和-2018”首場演習中,憑藉這99A等新銳裝備優異的戰鬥力,在進攻作戰中戰勝了威名赫赫的藍軍旅,而且還“擊斃”了藍軍旅旅長滿廣志。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日軍的坦克不是像蘇軍一樣的集群突進戰術,他有點像美軍和英軍的坦克屬於支援坦克,主要是用來給步兵開路,提供火力支援的。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的坦克造了幾萬輛,但大部分都是分配到部隊中用作支援火力,比如日軍的一個大隊會有一個戰車中隊,一個聯隊會有一個戰車大隊,以此類推,但是日軍的步坦,歩炮協同能力是很強的,二戰中最基本的日軍戰術,是步兵會派出斥候,也就是我們的偵察兵去敵軍前沿偵查火力點,隨後坦克開路,步兵尾隨,同時炮兵做炮火延伸,這樣的戰術,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很科學實用的。

不過日軍坦克最被人詬病的就是他的薄皮大餡,但是,當時世界坦克的技術還沒有發展完善,坦克的機動能力還沒有達到後來爐火純青的技術,而且當時中國的地形複雜,如果真的把一輛幾十噸的坦克展開隊形,中國軍隊未必要挖反坦克壕,很可能日本的坦克就會陷入爛泥和沼澤中。日軍的武器研發一直是強調實用,比如日軍的南部十四手槍,當時為了適應東北嚴寒天氣,方便帶手套扣動扳機,扳機處圓環故意修的很大,日軍二戰後由於太平洋戰場上裝甲力量的不足,也在著重向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發展,二戰末期日軍甚至造出來了比虎式還重的坦克,只不過還沒列裝戰爭就結束了。

其次日軍薄皮坦克在中國一開始也是被捶的很慘,中國軍隊的蘇式坦克T26和英式威克斯坦克,隨便一款就可以虐日軍,而且早在淞滬戰役的時候中國軍隊就發現了高射炮和高射機槍反坦克的作用,甚至比德國軍隊還要早。

不過隨著淞滬會戰及之後的戰役消耗,中國軍隊重裝備的損失慘重,而且當時還沒辦法即使補充,而且制空權也牢牢掌握在日軍手裡,技術兵器還沒有發揮作用就被摧毀了。所以才造成了豆坦克橫行中國的亂象。











石安淺


二戰中國戰場上日軍坦克大規模使用很少見,這跟當時交戰雙方的戰術思想、客觀因素有很多關聯。別看二戰期間,日軍海空軍和美國在太平洋上打的不可開交,至少在當時是世界一流水準。本回答不包括後期中國駐印軍獲得美援部分。

但是陸軍裝備就相對差很多了,戰術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思維。受限於資源嚴重缺乏,考慮節省的目的。在海軍大造航母、艦艇的情況下,陸軍只能造些小型坦克(數量還不多),熱衷於精確射擊,忽視自動武器的研發。加上交戰方是中國這種農業國,更是缺少研發動力。

具體看看為什麼日軍在中國戰場很少使用坦克。

一、中國糟糕的交通路況,南北方地形的差異,限制了日軍坦克的應用。

民國時期的中國,不像現在公路、鐵路網密佈,除了部分城市,大部分屬於農村黃土地。北方溝壑、南方水網,在缺少現代交通系統的支持下,坦克這種重型武器很難靈活機動。主要在攻城、大型會戰期間使用。

二、中國軍隊反坦克武器的極度缺乏,裝甲力量的薄弱,也讓日軍沒有使用坦克的迫切需求。

二戰期間,中國軍隊反坦克武器很少見,在激烈的戰鬥中損耗大,沒有補充,軍隊裝備的裝甲力量也不值一提。在擁有海空軍優勢的日軍面前,其使用坦克的積極性也不高。列舉部分中國軍隊裝備反坦克武器:

PAK36反坦克炮(德國)

厄利孔20毫米機炮

VZ34反坦克炮(捷克)

這門不知道是什麼炮,大家自己找找。

三、關東軍防備或進攻蘇聯使用。

裝備關東軍用於防備或進攻蘇聯使用,更是影響在中國戰場使用坦克車輛的得要因素。

列舉日軍在二戰期間裝備的部分坦克。

89式中型坦克

92式超輕型坦克

95式輕型坦克

94式超輕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


河東三叔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二戰的時候,日本海軍造過坦克,陸軍建造過艦艇,說的就是日本陸海軍不合。不合就不合,但是海軍又成了老大,佔據大量的鋼鐵資源。這對陸軍就不公平了:本來資源就有限,你海軍佔據了大部分,那陸軍造坦克就只好省著點用了。整個二戰時期,日本總共造出的坦克數量大約只有4500輛。

這4500輛聽起來不少,卻是分批建造出來的,而且大部分部署在東北邊境防備著蘇聯的鋼鐵大軍。畢竟日軍是見過蘇聯的鋼鐵洪流,在諾門罕被蘇軍打的大出血,早已有了陰影。日軍的坦克還有部分部署在國內、分散在太平洋戰場,所以在中國戰場的坦克不超過1000輛。

日軍在前期作戰的時候,坦克部隊都是分散使用,以坦克聯隊的形式加強到各個野戰主力師團。日軍並未重視機械化作戰,直到1940年底才正式成立了4個機械化師團。1942年日本派遣不少軍官前去德國進行軍事考察。日軍的裝甲師團終於出現了,然而大部分裝甲力量依然是準備與蘇聯一戰。當時的中國不僅缺乏坦克,而且還缺反坦克武器。當時許多部隊連野炮和山炮都沒有,何談反坦克炮,這簡直是奢侈的東西。儘管日軍部署在中國戰場的坦克少,出動的也少,但是依然給我們造成了重大的困擾。


兵說


第一,對敵不同,日本人進攻的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嶼交通落後,不像歐洲德國的閃電戰,在歐洲的各個工業國家展開,用機械化部隊搶佔交通線交通樞紐來切割敵人,而日本在地域廣大的東亞沒有多少可用的交通線,尤其是重慶政府控制的川渝多山,東南亞盡是熱帶雨林,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發展不起來。

第二,資源不足,日本資源匱乏,原材料都需要從佔領區運回國內製造,成本極高,而戰爭初期英美對日已經禁運,導致武器製造所需資源無力為繼,而後期本土工業區被盟軍轟炸,更難生產坦克。


第三,日本戰線過長,陸軍無力製造太多坦克,更多的資源需要交給海軍造艦以維持海上交通線。


第四,日本陸軍主要的中國戰場,對戰的中國軍隊十分落後,很少使用裝甲部隊,所謂美械德械的中央軍只是一部分,而且大部分保存實力,並且沒有多少機械化部隊。而德國面對的英法波蘭蘇聯都是有機械化部隊協同作戰的。而在太平洋戰場,更需要的是海空力量。

第五,諾門坎戰役中,雖然日軍戰果更大,但是日本體會到了和蘇聯國力之間的差距,日本的坦克面對蘇軍坦克十分無力,簽署蘇日和平條約後,日本對鋼鐵洪流的建設基本已經放棄。


歷史區總柴


首先你也說了是抗戰時期,那麼就是小日本打中國的共產黨軍隊和國民黨軍隊了,就那時的情況而言,不管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沒有像樣的裝甲部隊,就算有些國民黨軍隊有前蘇聯和德國進口的裝甲車或輕型坦克,數量也非常有限,而且一旦出現戰損,就只有就地銷燬或被日軍俘獲,雖然這些坦克有些數據比日軍坦克要高一些,但日軍有數量優勢,在侵華戰爭一開始就把中國軍隊的有限的坦克裝甲車給完全抵消掉了,到了南京失守後,在中國的土地上基本上就再也看不見印有青天白日旗的中國坦克了。至於日軍為什麼很少出動坦克,那是因為坦克的作戰區域所決定的,坦克的作用只限於丘陵地區或平原地區,只有在這兩個區域內坦克才能完全展開發揮優勢,而在山地,由於日軍坦克的發動機功率不大,再加上走山路對坦克的行走裝置磨損嚴重,對於日軍來說補給線太長而且又極易被中國抗日武裝攻擊,像油料這些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就相對匱乏,使他們即使有坦克也只能在家裡趴窩而動不了。(個人觀點,歡迎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