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著书”说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题解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即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了《说难》、《孤愤》等著作。

“发愤著书”说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韩非

(其实《说难》、《孤愤》等并非韩非囚秦时所写,司马迁只是在列举先贤们虽志向远大、学识丰富,但身处困境、不为所用,忧愤无奈之余,只好退而著述的事例,表达自己欲效仿他们,忍辱负重,著书立说。)

人物简介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发愤著书”说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荀子讲学图

著有《韩非子》,共有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均极为深远。

“发愤著书”说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韩非子》

成书过程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是韩国的诸公子。他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非口吃,不善交谈,但长于著书。韩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眼见韩国国力日渐衰弱,多次上书劝谏韩王,但始终不被韩王重视,其政治主张也不被采纳。

“发愤著书”说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韩非

韩非痛恨韩王治理国家时不能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的权势统御臣子,不能富国强兵、任人唯贤,反而提拔重用轻浮淫侈之徒而压制有功之臣。韩非认为儒家用文献经典扰乱国家法度,游侠之士以武力违犯国家法令;国家安定时君王就宠爱虚名之士,遇上急难时就想着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如今国家供养的这些人并不是真正需要的,而真正需要的又不是现在所供养的。他哀叹廉直之士不容于奸邪之徒,于是考察往昔得失的变化,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

“发愤著书”说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说难》、《孤愤》等

也就是说,韩非作为韩王安的儿子,虽有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虽创立法家学说,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其思想、政见、才智虽远超过商鞅、申不害、李斯等人,但韩王昏庸、奸佞当道,韩非只得“白璧蒙尘”、“黄金埋土”, 英雄无用武之地 ,忧愤慨叹之余,只好退而著书,写成了《说难》、《孤愤》等洋洋十万余言。

“发愤著书”说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韩非子》

《说难》,即游说的困难。韩非子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

“发愤著书”说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说难》

《孤愤》,即孤直的法术之士不容于世,因而感到悲愤。简而言之,就是正直有才能的人不见容于世的愤慨。

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内外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

“发愤著书”说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孤愤》

据说,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也就是说,我要是能见到书的作者并与他交往,那就真的死而无憾了。从中可见当时秦王对韩非及其著作的重视。

“发愤著书”说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秦王嬴政

秦王得知这些书由韩非所著后,马上派兵攻打韩国,胁迫韩王让韩非到秦国效力。韩王最初并没有任用韩非,只是到情况危急之时,才派他出使秦国。秦王见到韩非十分高兴,但并没有完全信任他。李斯、姚贾趁机陷害韩非,说韩非是韩国的诸公子,现在大王你要吞并六国,韩非最终会帮韩而不帮秦,你把他留在秦国以后再让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加个罪名把他杀掉。

“发愤著书”说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李斯

秦王觉得有理,就下令将韩非治罪。李斯派人送去毒药,逼他服毒自杀。韩非想面陈秦王,却不得见。秦王后来感到后悔,派人去赦免他,但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秦王奉《韩非子》为治国经要,秦得以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发愤著书”说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韩非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