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丨电影《天渠》主创和人物原型说了什么……

Hi!读懂遵义,请点上方“遵义日报'

来看看丨电影《天渠》主创和人物原型说了什么……

8月3日,以“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等荣誉获得者黄大发为原型的现实主义电影《天渠》,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盛大首映式。在影片放映结束后,不少观众眼含泪光,给予了最热烈的掌声。

电影《天渠》剧本创作工作从2017年5月开始筹划进行,当年年底开机拍摄,拍摄时间紧,任务重,主创团队克服各种困难,最后呈现给观众一部感人至深的精品力作。

导演柏麟: 影片是创作团队全身心投入的成果

来看看丨电影《天渠》主创和人物原型说了什么……

这部片子到现在能够拍摄完成与观众见面,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所有参与的人都全身心投入到这个事里面,努力把这个事做好,让这个人物特别饱满。

去年11月接到拍摄任务,时间非常紧张,我们先后三次实地采风,通过座谈、询问、查阅资料等形式,详细了解了黄大发先进事迹真实情况。电影要展示黄老支书的一生,但最后能呈现出的只有短短九十分钟。编剧韩炜原来创作的剧本时空跨度大,细节很多,为了让剧本更适合实际拍摄,我们在半个月时间里不断修改,没日没夜修改了五稿后,最终成型为拍摄剧本。通过修改,剧本缩短了时空跨度,加大了戏剧的推进,用跌宕起伏的过程来传递黄老支书愚公移山的精神,形成了影片的内核。

支撑我们在短时间拍好片子的,就是黄老爷子的那种精神!最开始黄老一生的经历就让我们非常感动,后来我们所有的演员、工作人员都去走了天渠,走过去以后才能感觉到黄老支书他那个时候是怎么干出来的,也对这个故事本身有了更深的感悟。

黄老支书是典型的一个小人物,但他做出了这么大的一件事,他做这件事的时候身上并没有现在人们赋予他的一些光环,就是一个普通的穷山沟里的基层干部,他想的就是把水引进来给村民喝,就这么一个梦,我们就朴实一点,把这个事表现出来就可以了。影片最需要的还是真情实感,只有真实才能打动观众、打动人心。这部片子让我有幸认识到黄大发,能把他这种精神通过电影传递给观众,让他们学习黄大发的精神,这是拍摄这部影片最终的目的,也是让我最满意的地方。

主演郑强: 黄老支书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来看看丨电影《天渠》主创和人物原型说了什么……

接这部戏以前就知道黄大发的事迹,这样一个老人,一生做了这么一件事情,非常令人感动。所以当我接到这个本子,知道自己要扮演他时,特别高兴。这个人物太不容易了,本身就让人很震撼,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脊梁的一种凝聚,能够演这个人物,太难得了,也特别想演好。

实际接触过老支书后,听他讲了修渠的这个过程。从他很淡然的描述中,去挖掘当时的情景都能感受到非常不容易——三十年时间,从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专业技术什么都没有,一次次地修、一次次地失败、最后把它修成了,一个人一辈子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可想而知有多么难。

拍摄前我们去了他修渠最险的擦耳岩一趟,我有点恐高,他们本来都不让我上,我说,不行!我演这个角色,不走就不能感受这件事有多难,我一定要走一趟!走完以后就感觉,现在渠已经修好了,我们在有依托的情况下走都很害怕,可当时的他们是拴着绳子从上边下来,根本没有办法立足,还要凿洞,炸开后在这个地方修渠,可想而知当时有多难,搞不好就没命了。所以走了这一趟以后,对黄老支书只有深深的敬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些人,有这样的精神。

黄老支书首先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一个好的共产党的支部书记,这样的人我们党内越多越好。另外,他也是一个好农民,好丈夫,好父亲,是一帮穷兄弟的好哥们,他身上有很多正气的、男人的东西,很让人钦佩。

人物原型黄大发: 共产党员要有党性

来看看丨电影《天渠》主创和人物原型说了什么……

我当时做事的时候没有想到现在,只要家乡改变了,乡亲们吃饱饭了就行。现在回忆起来,当时觉得这条渠是我要修的,我是主人家,老百姓是帮我干,不是我帮他们干。如果当时想的是我帮老百姓修的话,有人说闲话时我可能就要放弃,但想成是老百姓帮我修,我就不会放弃。就是这种主人的精神,支撑我走到现在。

我们共产党员说的是老实话,办的是老实事,不能说假话,只要事情办成功,老百姓就相信我们了。我们不能有污点,有污点了老百姓就看不起我们,说话他们就不会听。我们要把自己的基脚打稳,基脚打稳了这一生就能够办好事。共产党员就是要有党性,守规矩,听党的话,跟党走,感党的恩,这就是共产党员应该要做的事。

希望全国人民看了电影以后,能够了解我们当时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拿钢钎一锤一锤的修通了渠,都能感受到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努力发扬这种精神,为国家多创造些财富。

来看看丨电影《天渠》主创和人物原型说了什么……

微信邮箱:[email protected]

审核:袁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