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存款到高負債,中國人到底經歷了什麼

近日,一篇題為《中國年輕人借錢消費引發債務擔憂》的文章引發了爭論。文章提出,一旦消費者大規模違約,有可能誘發金融危機。而社交網絡上的年輕人紛紛表示,這個鍋我不背。在過去20年,人們對負債早已不再陌生,從貸款買房、買車,到貸款上學和日常消費,債務早已滲透到中國人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近幾年,中國居民的負債率屢創新高,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敢大膽的背上貸款呢?要點速讀1真正讓中國人債務高企的原因是房貸,中國人享受了財富盛宴,也揹負了最終的債務。2拼多多的快速崛起,方便麵、榨菜等廉價食品的銷售火爆,也都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負債前行”。3在槓桿率如此之高的背景下,中國年輕人可能確實需要考慮更加理性的消費以及量入為出的生活。中國人揹負的債務越來越重在很多人傳統的印象中,中國人是非常愛存錢的。甚至很多經濟學者也說:“中國的儲蓄率太高了,恨不得都高達50%以上了。老百姓手裡有太多錢趴在銀行賬上不動,導致中國消費不振……”但實際上,這個印象並不準確。2018年3月24日,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在演講中提到,從2010年到2017年,居民儲蓄佔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佔比從25.4%下降了近一半至12.7%。也就是說,中國人賺100元,只會存下來12.7元。而且,儲蓄的分佈還嚴重不均。據西南財經大學和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55%的家庭沒有或幾乎沒有儲蓄,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儲蓄率為60.6%,儲蓄金額佔當年總儲蓄的74.9%。很多“零儲蓄”的人“被平均了”。所以,說中國是一個居民高儲蓄率的國家並不準確,很多人不是不想存,而是沒錢存。“隱形貧困人口”確實是很多人真實的生存狀態在中國人存錢越存越少的同時,揹負的債務卻越來越高。按照居民負債佔據GDP的比重,1996年中國居民槓桿率只有3%,2008年也僅為18%,但是自2008年以來居民槓桿率開始呈現迅速增長態勢,短短六年間翻了一倍,達到36.4%。到了2017年二季度居民槓桿率已經高達47.4%,較之2008年激增了近30個百分點。47.4%的居民槓桿率雖然低於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76.1%,但是這一數字已顯著高於新興經濟體平均39.8%的水平。美國居民部門債務率從20%提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時間,而中國只用了不到10年,中國居民部門槓桿率飆升速度之快可見一斑。由於中國居民收入佔GDP比重偏低,所以家庭債務/GDP的測算槓桿率方式,會低估中國家庭部門債務問題的嚴重性。居民收入才是衡量居民償債能力的核心指標,因此以家庭債務/家庭可支配收入測算更為準確。而按照居民債務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進行統計,情況更為嚴峻。上海財經大學報告指出,家庭債務/家庭可支配收入在2017年末就已達到107%。房貸是中國家庭債務中的大頭是什麼讓中國人背上的沉重的債務?最近引發爭議的報道將焦點對準了年輕人的“超前消費”,認為不理性的消費習慣使得年輕人的債務越來越沉重。這當然是原因之一。近幾年消費主義的興起以及年輕人對“信用超前消費”的普遍接受,確實會產生因為不理性消費而導致債務纏身的問題。然而,真正讓中國人債務高企的原因是房貸。尤其是2016年-2017年這一輪房貸上漲,一方面源於部分家庭加槓桿購房的投機性行為,另一方面源於一些年輕家庭在“再不買就買不起”擔憂下提前集中入市。大量投機性行為,加上年輕家庭因為提前購房不得不增加借貸規模的做法,導致中國居民部門債務規模迅猛擴張。而在2018年4月,匯豐銀行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千禧一代”(即80後、90後)住房擁有率達到70%,同時有4成青年買房靠父母。買房年輕人越來越多,但大部分還得依靠父母的存款提供首付,同時自己每月還要負擔貸款。這勢必會減少老一輩的存款,並導致年輕人槓桿率升高、存款難度增加。年輕人買房並不容易《中國家庭金融報告》的數據也顯示,在住房抵押貸款參與率這項統計中,30歲以下的年輕家庭的負債參與率與30歲-44歲中年人群的負債參與率接近,遠高於其他年齡群體。這些數據都反映出,年輕人群確實已經成為負債一族的主要成員,但造成負債的主要原因並非“不理性消費”,而是現實的住房壓力。《中國年輕人借錢消費引發債務擔憂》這篇報道中引用了中資投行中金公司(CICC)的數據,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消費貸款——用於購車、度假、家庭裝修和購買昂貴的家居用品——的未償餘額增長了近40%,達6.8萬億元人民幣。熟悉2016年-2017年樓市的人都知道,很多消費貸並沒有真實投向消費領域。換句話來講,多出來的短期消費貸,實際上是巧立名目變成了首付貸。據《全國居民短期消費貸款流入樓市現象研究》報告顯示,按照社會零售額同比走勢估算,2017年3月至9月,新增異常短期消費貸款金額約3700億元,估計其中至少有3000億流向樓市,而同期新增短期消費貸款總額為10000億左右。不動產財富增值的背後,是中國居民負債率的大幅上升,中國人享受了財富盛宴,也揹負了最終的債務。因為有房,很多人看起來身家百萬,但卻拿不出真金白銀當年輕人背上過高的債務,會發生什麼?話說回來,居民部門適度加槓桿,可以刺激內需並推動經濟增長,同時還能緩衝宏觀經濟去槓桿的壓力和風險,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然而,過度加槓桿也會對經濟增長起到反作用。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低於10%,債務增加可能會對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當家庭信貸超過GDP的30%,債務的增加就會開始損害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增長。而對於年輕人來說,揹負高槓杆意味著什麼?首先是生活的風險會增加。《財經》雜誌就指出:“那些在2015年後被迫以各種形式舉債購房的年輕人,很可能是中國社會中槓桿率最高的群體。在高負債的時代,他們的財富最危險。一旦他們資不抵債、斷供停貸,則會造成更大的系統性風險。”其次就是會讓年輕人有錢也不敢花,即使收入再高,在鉅額的槓桿面前也只是九牛一毛。近10年前的電視劇《蝸居》,郭海萍的一段臺詞可以說很真實的說出了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態:“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度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費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甦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來不及細想未來十年。”電視劇《蝸居》截圖而所謂的“消費升級”更是空中樓閣。蘇寧金融研究院的一篇報告就提出,老百姓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是鐵一般的事實,消費結構與消費水平的進化也是毋庸置疑,然而,消費升級的熱風可能只是吹到了一小部分人,大多數人還沒有張開雙臂擁抱消費升級的實力。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在2018年6月環比下跌3.82%,是2016年3月份以來的最大跌幅,也說明越來越多的人看緊錢袋子,不敢再多花錢。與此同時,拼多多的快速崛起,方便麵、榨菜等廉價食品的銷售火爆,也都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負債前行”。從宏觀角度來看,近年來中國居民槓桿率快速上升,且集中在房地產領域,難免會引發人們對次貸危機與房地產泡沫的擔憂。特別是自2016年底以來,由於規模和佔比控制,按揭貸款受限,居民被迫借道高成本、短期化、風險大的消費貸款,甚至互聯網金融、非銀行金融機構“過橋貸款”等等,過度加槓桿進入樓市,從而讓本處於安全區的居民槓桿率,開始顯現出結構性的風險。方便麵的銷售再次火爆起來量入為出,並不是過時的生活方式過去20年,主流的觀點一直在鼓勵超前消費、借貸消費。最為著名的就是於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買房的段子。美國老太太貸款買房,臨死之前還清了貸款,一輩子住在好的房子裡,享受了人生;但中國老太太臨死才攢夠了買房的錢,來不及享受就去世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住房是剛需,房價又那麼高,不貸款是不可能的。而在槓桿率如此之高的背景下,在其它消費方面,中國年輕人可能確實需要考慮更加理性的消費以及量入為出的生活。敢於花錢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對未來的樂觀預期。新華社2017年對全國44個城鎮約1萬名消費者展開的調查顯示,約八成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五年內,家庭收入將出現明顯增長。不過,隨著經濟不確定性的增強,收入增速放緩甚至停滯也並非不可能。比如中國臺灣地區就存在“22K現象”,說的是22000新臺幣成為企業向職場新鮮人開出的行情價,起薪一直“起”不來了。“22K”也成了年輕人低薪的代名詞。“中年危機”也是很多人要面對的殘酷問題就算是人到中年,也可能遭遇裁員、失業等危機。這兩年在一些論壇中,引發“中產焦慮”最直接的事件就是,人到中年被裁員,又上了高槓杆買房。所以,為未來多做儲蓄並非壞事。尤其是社會福利和保障並沒有那麼完善,子女的教育、父母的健康、未來的養老,這些都是需要用真金白銀做支撐的。就連一向超前消費的西方人也在反思。一次次因過度超前消費而來的經濟危機與泡沫崩潰,令他們的消費觀日趨保守。在一項針對美國年輕人的調查中,60%的受訪者沒有單件價格超過2000美元的產品,超過一半的人在電子產品上的花費沒有超過500美元。哪怕是在美國消費信貸中體量最大的學生信貸,主要方向也是協助完成學業,而不是物質消費。控制槓桿、合理規劃是中國年輕人必須要補上的一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