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名詞解釋大全(中哲篇)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先秦時期,聲稱有“諸子百家”,但流傳下來的主要有儒、道、法、名、墨、陰陽家、兵家。下面就此幾家主要思想概況以及名詞釋義做一個簡要說明。

哲學名詞解釋大全(中哲篇)


一、易經

上古三大奇書《黃帝內經》、《易經》、《山海經》。《易經》有三易;簡易、變易、不易。《易經》最初用於占卜和預報天氣,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是一部無所不包的鉅著。

1、十翼

孔子撰寫,〈彖傳〉、〈象傳〉、〈繫辭傳〉、〈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等篇章,共有十篇,稱為“十翼”。後世又稱為《易傳》並列入《易經》。

2、易

易字從日從勿,指太陽影響萬物生育。日月為易,象徵陰陽。取自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日出為易,也是“乾”的本義。

3、變易

變化,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之中,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日升而天明,日落而天黯。明而接黯,黯而續明。終而復始,無始無終。一如生死。一如成敗。一如興亡。合明,生,成,興之類為陽。總黯,死,敗,亡之屬為陰。陰陽相生相剋,萬事週而復始,是謂易。繫辭傳雲,生生之謂易。生生者,不絕也。

4、不易

不變,變化是現象,不變是規律。宇宙的事物存在狀態是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時時在變易之中,又保持一種恆常。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5、“周”

《周易》一名的“周”字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週而復始。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中國陝西省岐山縣(古稱西岐,西周發祥地)地名,是周朝的代稱。

6、“經”

《易經》的“經”字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如同前文所說,“經”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

7、太極

易有太極。“太”與“大”古時相通,太極是由無極而來,是陰陽兩分前之混沌狀態,太極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狀態,出現於陰陽未分的混沌時期(無極)之後,而後形成萬物(宇宙)的本源——混天太極。

8、陰陽

又名兩儀、乾坤,對立統一關係。有“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以及“陰極陽生,陽極陰生”的概念。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牝牡、上下、左右、動靜、剛柔、刑德,都屬於陰陽的“相互對立又依存”的抽象關係。乾坤兩卦是易經的入門,陰陽相互作用關係是易經的主要內容。

9、既濟,未濟

既濟:上水下火,又稱“水火既濟”,意思是圓滿了。未濟:代表“有些事還沒做成”,不圓滿,似乎有什麼事要發生。易經的秘密都在這兩個卦象之中,因此稱“既濟未濟,濟尤未濟”。

二、道家

《漢書‧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因為歷史看的多,因此道家極具憂患意識,它的政治主張“無為而治”。漢文帝、漢景帝奉行道家的黃老治術獲得成功,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獨尊儒術”後,道家成為非主流思想。但後來的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中國的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老莊的啟發。

1、黃老學派

戰國時代主流道家學派。“黃”意指黃帝,“老”意指老子。司馬談曾這麼總結黃老學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由於黃老學派將“道”作為一種工具,那麼這種和“無為”具有相牴觸的概念的“道”必然和老子、莊子之“道”存在其不同之處。該學派與老莊思想有著顯著區別,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分歧,這個學派的重要特徵是和法家有著緊密的聯繫。中國近年來將黃老學派定義為道家和法家的結合。

2、道

天地萬物的演化運行機制,道決定了事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和週而復始的自然現象。“道”雖是生長萬物的,卻是無目的、無意識的,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主宰和支配萬物,而是聽任萬物自然而然發展著。道家的道是非人格神,《聖經》裡提到“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裡也提到“不信道而且妨礙主道的人們,真主將使他們的善功無效。”

3、無為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無不為)。

4、老子辯證法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古代的很多學派都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曾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依”等。老子辯證法是一種反向思維,講究“以退為進,以弱勝強”的弱者生存之道。

5、天人合一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古希臘、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神人合一”思想亦和中國的“天人合一”有相通之處,但本質上仍有一定差異。中國傳統的學說認為:要達至天人合一,必須經過一定的修煉才可以達成。天人合一與知行合一類似,後面儒家篇解釋。

6、老莊

老子和莊子。老莊在“道法自然”、無為、反對戰爭等觀點上一致。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莊子拋棄了法家援引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汙也。”老子無為實為有為,莊子無為是真無為。

7、逍遙遊

篇中點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超越有限而與無限同一,所以“無已”。順物之性,讓萬物自得其樂,所以“無功”。與道合一,而道不可名,所以“無名”。莊子借堯讓位給許由的寓言,指出“聖人無名”的觀點。莊子隱晦批判了儒家精神偶像的堯以名位為重、用最高的名位來匹配最有德之人的思想。最後透過魏王贈給惠施的大瓠瓜,點出世俗之人都受困於有用無用的刻板思考,反而無法見到生命的真實樣貌,彰顯生命最適切的“大用”。

8、齊物論

兩種意涵,“齊物”之“論”和“齊”諸“物論”。是《莊子》思想最豐富而精微的一篇。莊子透過〈齊物論〉意圖消解人類對於世俗價值的盲從與執著,解開“儒墨之是非”等各種是非對立的學說論辨。莊子透過忘言忘辯的進路,超越彼此相非相生的對立,依順著萬物天生的自然,達到“道通為一”的境界。讓萬物能全幅展現自身,所謂的“天”就是“天然”,就是天生萬物的自然面目。人心應回覆最自然的虛靈狀態。這就是〈齊物論〉的工夫與境界。

9、養生篇

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用庖丁解牛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本篇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莊子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10、人世間

莊子認為人要有慈悲心和責任感,而又能“超凡脫俗”。一味直接求取“大用”,必遭橫禍;一味退隱自願“無用”,又白來這一趟,都不圓滿。必須知道要“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盡人事而“自事其心”、“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因無用而大用。不執兩端,只取中道才是人世間合情合理的人生態度。

11、大宗師

大宗師就是道德與能力都達到頂點的真人或師者。他們已經“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而且“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於萬物,不為愛人。”大宗師第六:“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

12、坐忘

既是境界,又是知識方法論,與黑格爾辯證法中的“否定之否定”類同。利用不同的層次進行討論。一個層次上的說法,馬上被高一層次上的說法否定了,高一層次的說法又被更高一層說法否定。一切都否定了,包括否定這個“否定一切”。就是忘了一切,連這個“忘了一切”也忘了。這種最高狀態,莊子稱之為“坐忘”。

13、新道家

新道家的代表人物向秀、郭象。儘管是道家,卻認為孔子甚至比老子、莊子更偉大。他們認為,孔子沒有說忘,因為他已經忘了忘;孔子也沒有說無慾,因為他已經無慾於無慾。向郭注對於老子、莊子原來的道家學說作了若干極重要的修正。第一個修正是,道是真正的無。老莊也說道是無,但是他們說無是無名。就是說,老莊以為,道不是一物,所以不可名。但是向郭注以為,道是真正的無,道“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也。”老莊否認有人格的造物主存在,代 之以無人格的道,而道生萬物。向郭則更進一步,認為道是真正的無。照向郭的說法,先秦道家所說的道生萬物,不過是說萬物自生。郭象還把莊子只是暗示了一下的東西講得更加明確,但是誰若只愛暗示不愛明確,當然會同意禪宗某和尚所說的:“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雲:卻是莊子注郭象。”

二,儒家

西周把那些掌管禮節祭祀者稱為“儒”,孔子之後,儒家就成為了文人墨客的稱謂。儒家以仁義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力圖重建禮樂秩序。自漢代得到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

1、聖人

個人修養與學識達到頂峰,具備完美人格的人。

2、中庸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不變的定理”(庸)為原則,做事有分寸恰到好處。

3、內聖外王

《莊子·天下篇》“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後被儒家所繼承,其含義指的是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內聖”,即將道藏於內心自然無為;“外王”,即將道顯示於外,推行王道。“內聖外王”,意謂內有聖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兩者的結合。其中,“內聖”是體,外王則是用。

4、止於至善

出處《大學》。朱熹釋“止”為“必止於是而不遷”,一定要達到這個境界而不再改變,釋“至善”為“事理當然之極”。王陽明釋“至善”為“性”,即本性,人類的本生是純善無惡的,“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至善之性是人類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種對本性的復歸,“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歷史的解釋雖然表達有異,但基本是一致的,都是要通過道德修養而達到並保持人類最高的善。但還有觀點認為物極必反,大善即大惡。至善向前一步即是“至惡”,因此“止於至善”才是最高的善。

4、格物致知

出處《大學》,朱熹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清末的洋務學堂中,就把物理、化學等學科稱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簡稱。上海等地還成立科技學校,稱為格致書院。

5、正名

“實”應當與“名”與它規定的含義相符合,契合自身的本質。自然界每一物都有特性,社會關係中,每一“名”都有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履行這些責任和義務,做自己“該”做的,這就是孔子正名學說的含義。

6、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如何實行仁,在於推己及人。“己之所欲。亦施於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大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論在哪個方面,決定行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東西之中。

7、義

義是事之“宜”,即“應該”。它是絕對的命令。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應該做的事、必須為做而做,因為做這些事在道德上是對的,是符合道德律的。

8、 性善論

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論”。並例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也叫“四端”或“四德”。人與禽獸的差別很微小,僅僅在於人有這些“心”。如果沒有這些“心”,就不能算作是人。在他看來,如果為人而不善,那不是本性的問題,而是由於捨棄了本性,沒有很好地保持住它,絕不能說他本來就沒有這些“善”的本性。因此,人如果有了不善的思想和行為,就應閉門思過,檢查自己是否放棄了那些天賦的“心”,努力把這些“心”找回來,以恢復人的本性。

9、性惡論

荀子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著名論點。他認為,人生來的本性是:餓了想吃,冷了想穿,累了想休息,這是人之本性。荀子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基於生理需求而產生的欲求,而社會道德規範是對這種欲求的限制和調節,二者是對立的。同時,二者又是統一的。荀子較全面的論述了“性”與“偽”的對立統一關係,並著重強調對人性的改造,提出了“化性起偽”的觀點,認為人都有改變本性,成為聖人的可能。荀子性惡論的觀點對法家影響甚大。傅斯年認為荀子的說法與孔子相近,反而孔子與孟子對性的看法迥不相同,而這點差異“宋儒明知之,而非宋儒所敢明言也”。

10、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要保障人民權利,這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部分人以為孟子是民主的先驅)。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劉三吾等人刪節《盡心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十字。又《盡心篇》刪“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七句。又《離婁篇》,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六句。

11、仁道王道

孟子主張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論,君主只要將自己的仁德推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愛護自己的家人,到愛護國民,就是仁政。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樂,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擁戴君主,國家自然富強安定。

12、理學

又稱道學,程朱理學,代表人物程頤、朱熹。朱熹以為天命是自然的天理,人依天理,生而有此人性,天下未有此事,先有此理,理是“本然之性”。人類雖是萬物之靈,卻與宇宙萬物相同,其形體皆由“氣”構成,在感情和慾望的驅使下完全不能自由。人類與全身皆“本然之性”的聖人不同,並非是天生的性“善”。在朱熹看來,“存天理、滅人慾”是儒學的精髓之所在。他說“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

13、心學

心學一般認為推本於孟子、濫觴於程顥、發揚於陸九淵,由王陽明集其大成,故稱“陸王心學”。心學與理學雖有時同屬宋明理學之下,但多有分歧。陸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說。斷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來今,概莫能外。”認為治學的方法,主要是發明本心,不必多讀書外求,“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皆與朱熹主張大相徑庭。陸王心學被認為是儒學中的“格心派”,歸類於“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為“格物派”,歸類為“客觀唯心主義”。

14、致良知

“良知”是心的本體,“至善者,心之本體”。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聖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良知即天理”。王陽明採納結合了《大學》中的“致知”思想,遂提出“致良知”之說。當時傳統的程朱理學已走向死板僵化。王陽明提出“致良知”新說,是儒家的一大理論創新。“致良知”可以看作是一種實踐論。王陽明雖認為“良知”是“心”的本體,但也倡導“良知是虛,功夫是實,知行合一”,說的是在本體上雖無需用功,但認知與實踐、功夫與本體應該融會貫通,合為一體。

15、知行合一

簡稱知行,良知付諸於行動。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 — 傳習錄 捲上

16、新儒家

新文化運動後文化界分為兩大陣營:主張全盤西化的激進派,民粹主義的保守派。既不激進,也不保守,既主張學習西方文化,又不捨棄傳統文化的,就叫做近代新儒家。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東美所說:“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學,以建立新儒學”。牟宗三說:“凡是願意以平正的心懷,承認人類理性的價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東西,他就是新儒家。”當代新儒家與保守的國粹學派有顯著分別。更正統的新儒家則認為並不需要以其他文化學說體系的角度來變通儒家,而是從儒家本身的體系及其包含的普適性道理出發發展新時代的儒學。

三、法家

法家是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春秋戰國時期從未有一個組織或學派叫“法家”,而只是在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將韓非子、管仲等理念相似的人歸類為一派並命名“法家”。《漢書·藝文志》列為“八流”之一。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周代。亂世時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到了韓非集其大成。漢代時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其思想則成為統一天下的理論基礎。

1、法、術、勢

韓非吸收了荀子的“性惡論”,進而他認為這種性惡,不但對普通人,就連親子間關係也是這種特質。韓非看了各家學說,總結出法、術、勢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主張君主必須配合運用此三者,並剝奪廣大臣民的經濟獨立性和人身自由,才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統治。名家鄧析也曾被列入法家,《四庫全書》將其歸入子部法家類,其首倡“刑名之論”,操“兩可之說”,被視為玩弄巧辯之術,講究倫理哲學,“刑名不一”,採取混淆概念,尋找司法、行政的漏洞,是法家的對手,後代大多把他們列入名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們作為伴生品,同主流法家一起推進了法家的發展。

2、儒表法裡

法家代表人物都由儒家培養出來,例如:儒家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和李斯都被歸類為法家。而孔子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子夏在晉國西河地方辦學,培養很多法家代表人物例如李悝、吳起等。因此在此後的政權統治中,表面上的“儒家治國”,實質上用的是法家的那一套方法。

四、名家

關於名家的起源,劉歆《七略》的說法,認為出於禮官,因為古代依照名位的不同,有不同的禮儀要遵循,因此禮官會特別擅長於辨別名位之事。名家思想包括詮釋“實”與“名”來闡述觀點,開創了中國的思想探究。重要人物有鄧析、公孫龍、宋鈃、尹文、惠施等人。名家學者首先將“語言”與“事實”分離開來,讓語言變成純粹運思的符號。接著,又任意挪移這些符號,有意識的違反語言約定俗成的內涵與外延,使得變異的語言本身就變成哲理思辯的內容。也就是說,在名家學者的思想裡,語言不再只是思辯用的工具,而是思辯的主要對象。

1、名實之辯名與實的對立,很像西方的主詞與客詞的對立。例如說,“這是桌子”,其中的“這”是實,而“桌子”是“名”。老子一書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我們是通過“名”來認識這個“實體。”“名”只是表象,並不是“實”。“這是桌子”,其中的“這”指具體的實物,它是可變的,有生有滅的。可是“桌子”在這句話裡指一個抽象範疇,即名稱,它是不變的,永遠是它那個樣子。“名”是絕對的,“實”是相對的。

2、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說天地是最大的東西,說毫末是最小的東西,都是假命題。大東西、小東西都相對地大、相對地小。《莊子》;“因而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我們不可能通過實際經驗來決定什麼是最大的、什麼是最小。但是我們能夠獨立於經驗說:它外面再沒有東西了,就是最大的(“至大無外”);它內面再沒有東西了,就是最小的(“至小無內”)。像這樣下定義,才是絕對的、符合邏輯的不變的概念。

3、白馬非馬

“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用西方邏輯學術語,“白馬”的內涵不同。馬的內涵是一種動物,“白”的內涵是一種顏色,“白馬”的內涵是一種動物加一種顏色。三者內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馬非馬。第二點是強調“白馬”的外延的不同。馬的外延包括一切馬,不管其顏色的區別。“白馬”的外延只包括白馬,有相應的顏色區別。由於“馬”與“白馬”外延不同,所以白馬非馬。第三點是“馬”這個共相與“白馬”這個共相的不同。馬的共相,是一切馬的本質屬性。它不包涵顏色,僅只是“馬作為馬”。這樣的“馬”的共性與“白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說,馬作為馬與白馬作為白馬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4、離堅白

一塊白石有三種屬性:堅、白、石。堅、白是彼此分離的。有一堅白石,用眼看,則只“得其所白”,只得一白石;用手摸,則只“得其所堅”,只得一堅石。感覺白時不能感覺堅,感覺堅時不能感覺白。所以, 從知識論方面說,只有“白石”或“堅石”,沒有“堅白石”。

五、墨家

《漢書,藝文志》:“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採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尚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歷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墨家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流派,諸子百家之一。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等語。墨家學說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邏輯學體系,全球三大古典邏輯體系之一,主要以三物論為代表,三物分別為故、理、類。《墨辯》是墨家邏輯的主要著作。

1、三表說

墨子把名、實關係當作哲學範疇提出。主張“取實予名”,認為糾緾概念難以分清是非,只有在客觀實際地,才能判斷是非,提出立用論要有本(根據);立論要有原(證明);立論要有用。這是著名的三表說。

2、墨家後學

後人以墨子的三表說作為基礎,建立起邏輯分析諸理論,發展出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及靜力學等研究,是謂“墨家後學”。近代有大量學者如錢臨照鑽研《墨經》,發現《墨經》幾乎涵蓋了哲學、邏輯學、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自然科學等多個學科內容。

3、兼愛

強調人我愛之相互性、言愛必含利、且與仁、義等概念密切相關。兼愛更有別於儒家以血緣親疏為基礎的仁愛和基督教所提倡的博愛。兼愛的內涵大致可概括為四點:一、兼愛是不受時空限制且對人普遍的愛;二、兼愛是富含犧牲精神的愛;三、兼愛是視人若己且平等的愛;四、兼愛是人我交利的愛。

4、非攻

墨子拒斥戰爭,但贊成防禦型的戰爭。墨子所“非”之“攻”乃是“不義之戰”,也就是國君為其私慾、野心罔顧百姓之“利”所發動的爭戰。另一方面,墨子表示三代聖王(夏禹、商湯、周武王)所進行的戰爭是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愛下〉)之義戰,是“誅”而不是“攻”。

5、尚賢

要使國家撥亂返正,必須不分貴賤唯才是舉,也就是取法聖王的“尚賢使能為政”。所謂的“賢良之士”具有“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之特質。對待賢士,必本於“三本”,即給予賢士高的爵位、豐厚的俸祿、足夠的權力,如此百姓才會聽從於賢者。

4.尚同

墨子對“天下大亂”的反思是“義”(價值觀)皆不同。因此,治亂之道乃在“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然因國家廣大,人民眾多,僅有天子仍無法一同天下之義,故需依層分立政長行一同天下義之務。分立政長的次序為:天子→三公→諸侯國君→將軍大夫、鄉里之長。

六、陰陽家

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東周戰國末期齊國的鄒衍。陰陽本指事物兩種相互對立的方面,“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傳》,莊子將之定義為氣所包含的矛盾對立要素,“陰陽,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陰陽家則把陰陽矛盾作用引起的變化推演至神秘化,“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1、五德終始說

“五行”最早見於《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戰國時五行說相當流行,有相生相剋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觀點。陰陽家以五行為五德,認為歷史朝代的嬗變即遵守五行相生相剋之道,是為‘五德終始說’。

2、陰陽家與道教

陰陽家學派在魏晉以後已不復存在。陰陽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都沒有流傳下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保留部分內容。陰陽家在戰國時期與道家、方仙道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今日部分傳統民俗療法、風水師、堪輿師、中醫、相命者等強調“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五行相剋”來養生、定命的說法也是陰陽家的餘留。

七、兵家

《漢書,藝文志》:“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兵家為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家,研究討論的主要是軍事哲學思想(西方近似的稱作,學說重點在於“用兵”,即戰略戰術問題。春秋戰國之後,那些通曉軍事的用兵者,學者也往往歸入或稱為“兵家”。

1、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今存十三篇。1972年山東臨沂出土《孫子兵法》殘篇,其中,除與今存之十三篇同外,尚有《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見吳王》等五篇佚文。

2、四類兵家著作

兵權謀類,側重於軍事思想、戰略策略;兵形勢類,專論用兵之形勢;兵陰陽類,以陰陽五行論兵,且雜以鬼神助戰之說;兵技巧類,以兵器和技巧為主要內容。

3、重要著作《太公兵法》(亡佚)孫子《孫子兵法》孫臏《孫臏兵法》(亡佚卻被再次發現)吳起《吳子兵法》諸葛亮《兵法四十二篇》田穰苴《司馬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