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舉辦"改革開放40周年探索與實踐"學術研討會

厦门举办

專家學者參觀希元書院。(白樺攝)

廈門日報訊(通訊員劉棉星本報記者陳冬)“以前從島內到翔安大嶝,不僅繞道還要坐船,加上交通工具落後,來回差不多將近一天時間。現在好了,不用一個小時就到了。”8月4日上午,近50位專家學者在中山公園集中,統一乘車前往翔安大嶝參觀調研,便捷的交通,讓大家切身感受到改革開放40年來廈門日新月異的變化。

大嶝,是大陸距離金門最近的地方、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陣地。考察團一行走進大嶝田墘社區、希元書院、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大嶝鄉公所舊址、紅磚古厝民宿、大嶝科創創新創業服務基地、大嶝青年創業促進會等場所,零距離觀察這裡的發展鉅變,大家無不感慨,大嶝的發展正是廈門改革開放、跨島發展的真實縮影和生動寫照。

座談會上,10餘位專家學者以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的個人視角,描繪改革開放40年來廈門在各個重要發展階段、關鍵節點的城市變化,回顧城市建設、經濟社會、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發展變遷,感嘆時代的躍進、思潮的激盪、改革的偉力、生活的鉅變。專家學者們還圍繞改革開放40週年重大理論熱點、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廈門改革開放40年的主要成就和經驗、新時代廈門探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途徑、改革開放與廈門精神的傳承弘揚等議題,闡發觀點、積極建言。

落實重要指示精神

當好新時代排頭兵

致公黨廈門市委原副主委王起鵾深情地回憶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生活的點滴片段。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廈門工作期間推進了一系列開創性的改革發展實踐,為廈門擘畫的方略藍圖,至今仍推動著廈門轉型發展、續寫新篇。廈門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生動實踐和對廈門所做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新發展理念深化特區建設,加快推進改革發展,發揚勇於先行先試的改革精神,接續奮鬥,當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排頭兵,努力續寫新的輝煌篇章,把廈門打造成世界級的精品城市。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根本指導思想。”集美僑英街道幹部洪東榮表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他認為,當前,要全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和論述,注重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本色的再認識再學習,深入領會其精神實質,同心同德、凝神聚力,把改革大業推向前進。

厚植強大的精神力量

增進人民群眾獲得感

廈門市社會發展研究會副秘書長盧怡恬對廈門深化改革開放、推進特區發展談了幾點思考和建議。他說,要有效提高政協履職水平,俯下身子、傾情用心,深入調查研究,藉助協商民主,推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中的問題弊端,真正成為廣大人民的有效代言人、公平正義的忠實維護者。廈門市社會發展研究會多年來聚焦廈門改革發展穩定中事關全局和長遠的重大問題、全社會尤其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團結廣大專家學者,圍繞特區“先行先試”中如何破除體制機制弊端,確保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積極調研撰文、建言獻策,成效斐然,發揮了民間智庫優勢作用,未來要認真總結經驗,深化新思想的研究,加強具有時代風骨、地域特色的新型智庫建設,為爭創特區新優勢做出新貢獻。

盧怡恬還提到,通過弘揚特區“敢闖敢試”精神,高質量推進城市歷史文脈保護開發傳承利用工作,保護傳承城市共同記憶;對經濟特區建設實踐中形成的“開明、守信、競爭、開拓、奉獻”的“特區精神”重新進行論證評價,以正確認識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中的歷史地位和積極作用,不斷厚植強大的精神力量。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高度的政治定力,始終把維護髮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來貫徹落實。用新發展理念深化特區建設,正視前進發展中的短板,通過深化改革,千方百計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傳承弘揚嘉庚精神

彰顯時代價值

集美區工商聯副調研員王進法認為,嘉庚精神是陳嘉庚先生一生形成的崇高精神和高貴品質的統稱,其基本內涵可概括為“忠公、誠毅、勤儉、創新”,表現為愛國愛鄉、無私奉獻、誠信果毅、勤儉清廉和改革創新五個方面。在集美乃至廈門經濟發展過程中,嘉庚精神主要發揮了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凝聚人們共同奮鬥,團結群眾共謀發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形成強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有利於培育良好的道德風尚和社會風氣;三是作為集美和廈門最重要的一張文化名片,對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擴大城市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他表示,嘉庚精神是海外華人華僑高度認同的精神旗幟,是集美、廈門乃至全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重要載體,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源泉,其時代價值在當今思想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中,顯得格外珍貴。不論時代如何變遷,愛國主義、團結統一、呼籲和平、自強不息、勤勞勇敢、創新發展等一系列嘉庚精神的豐富內涵,始終是時代最主流的聲音。深挖嘉庚精神及其時代價值,傳承發揚廈門“六種精神”(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島精神、鼓浪嶼好八連精神、馬塘精神、蓋軍銜精神),彰顯廈門精神的時代價值,形成強大感召和深刻共鳴,對於廈門全面深化改革、建設“五大發展”示範市、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等具有積極促進意義。

推進開放合作創新

營造人才發展環境

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蔣曉蕙指出,當前廈門繼續推進開放合作,更需要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環境。

首先,要有人才戰略是長期戰略的思維觀念。廈門是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廈門的人才戰略要圍繞廈門城市發展的定位來推進。

其次,要建立多層次的人才體系。一要根據創新創業城市發展需要,引進重點產業所需的高科技人才,同時吸收大量高校優質畢業生,充實實體經濟發展;二要結合外向度高、國際化程度高的城市特點,注重培育、引進具有國際視野和開放思想的企業家和企業高管;三要依據歷史傳承和兩岸對接優勢,發掘、引進一批文化傳承工匠和文化創意大師;四要在注重吸引臺灣優秀人才之餘,也注重發揮僑鄉優勢,從海外僑胞中引資引智;五要注意隨著城市化推進,人才資源分佈的趨向由島內向島外擴展。

第三,要打造聚才用才的平臺體系。一是做大聚才用才的產業平臺,挑選集成電路、軌道交通、生物醫藥、旅遊會展、現代物流等廈門近期緊缺或急需又具有一定基礎的重點產業。二是做好聚才用才的支撐平臺。為此建議:一要建立緊密的產學研平臺合作模式,共建科研合作基地和共創衍生企業,實行柔性人才機制;二要產學研各方圍繞創新技術、共性技術攻關組建相應的產業技術聯盟,集中優勢力量實現產業技術創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第四,構建多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要合理建立分類評價體系、科學設置評價標準、創新多元評價方式。

繼續發揮對臺優勢

持續助力深化改革

臺盟廈門市委原副主委劉奇光闡述了廈門對臺優勢、對臺工作在廈門改革開放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他指出,廈門特區當初是因臺而設,結合城市特點、發揮對臺優勢是廈門改革開放取得矚目成就的重要法寶和重要因由。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兩岸開啟交流30多年來,廈門充分發揮獨特的對臺優勢,著力先行先試,既助推了改革發展,使特區建設迸發出強大活力與生命力,也在增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構築兩岸一家親等對臺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說,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新變化,廈門對臺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廈門必須挖掘對臺工作潛力,再創對臺優勢,在打造一流國際營商環境的同時,繼續優化臺商投資環境,進一步做到以制度創新、先行先試吸引人,以宜居宜學宜業環境留住人,以特色文化感染人,以產業集群凝聚人,以真誠服務打動人。

推動社區書院發展

構架精神文化陣地

近年來,廈門市社區書院蓬勃發展,作為文化傳播重要載體,為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城市“軟實力”,注入了新的動力。集美大學法學院教授楊貴華曾參與集美區社區書院的制度設計並擔任多家社區書院行業督導,他介紹了當前廈門社區書院的發展態勢,分析了社區自治、政府購買服務委託社工機構運營管理、個人(鄉賢)出資興辦社會多方支持等三種廈門社區書院發展模式的利弊。他表示,新形勢下要將書院這種古老的教育形式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社區書院將文化融入百姓常態,發揮社區書院作為精神文化建設和創新社會治理載體的作用。當前廈門社區書院應完善管理發展機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提升社區書院的文化品位,不斷深化社區書院的文化內涵,促其成為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二、釐清社區書院指導體系不同層級之間的關係,構建扁平化服務管理體系;三、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書院治理格局,形成有效的上下對接、資源共享、信息互通、運轉有序的運行機制;四、區分社區和社區書院的考核差異,完善社區書院的考評指標體系。

大嶝希元書院理事長鄭瑞勇講述了希元書院的創辦初衷和發展情況。他介紹說,希元書院成立以來,通過各種形式挖掘歷史文化,邀請名家開展文化宣講、藝術賞析,舉辦“林希元文化節”,成立希元書院讀書會,開發遠程教育,舉辦兩岸鄉賢畫家美術作品展和兩岸鄉情書畫名家筆會,以文化凝聚人心,傳承希元精神,促進了大嶝“特色小鎮”的建設。希元書院還探索文化共享共建模式,與南安鼓山書苑、金門燕南書院聯盟共建,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推動兩岸文化認同。他表示,未來希元書院將邀請國內知名作家入駐大嶝島,成立“希元文學院”,還將建立“閱讀公園”,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助力大嶝“特色小鎮”建設。

廈門大學人口所教授鄭啟五指出,當前廈門社區書院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建設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書院急功近利,形式主義嚴重,未能有效發揮書院功能。他表示,到底是“要我辦”書院,還是“我要辦”書院,鄉賢藝術家鄭瑞勇創辦的希元書院為社會做出了楷模。他提議,未來翔安機場建成投用後,希元書院可發揮在地優勢,為機場腹地增添書香文化,成為廈門的一個新文化地標。他還提出,要重視發揮“鄉賢迴歸”的資源優勢,鄉賢回鄉興辦書院是發展鄉賢文化、推動地方發展的一種極好的實現形式。

推進基礎教育建設

實現優質均衡發展

廈門市政府教育督導室督學周以哲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廈門基礎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他指出,其一,改革開放以來,在福建省基礎教育發展的各個重要階段,廈門市都起著領頭羊作用。其二,20世紀90年代,“教育產業化”思潮甚囂塵上,而廈門市不為所動,秉持“公平”“均衡”的理念,堅持“辦好每一所初中”,均衡配置教育資源,與十幾年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國家戰略高度契合。其三,廈門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推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其四,在全市六區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礎上,廈門教育的下一步目標是,縮小島內外差距,促進內涵發展,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逐步實現全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廈門民盟美術院院長蘇宜尹曾在廈門教育界工作多年,他回憶了近年來廈門的教育改革發展,並介紹廈門的中高考發展、生源情況。他表示,廈門的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教育發展,尤其是基礎教育發展。良好的教育質量和教育環境,事關城市市民素質的提高,有利於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升城市綜合實力。他說,當前,廈門要繼續推進島內外教育一體化,重視中小學校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教師引進、培養、使用、流動、激勵機制,強化教學管理和教育研究,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集美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盧廣瑞則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廈門音樂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各類音樂活動蓬勃開展,但在基礎音樂教育方面有所欠缺。他建議,有關部門重視基礎音樂教育在城市人文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論苑擷英

脫貧攻堅的新矛盾不可忽視

外出打工的哥哥勤勞肯幹,蓋不起一套房子,懶惰成性的弟弟當上貧困戶,卻近乎無償地獲得一套房子。如此案例在基層並非個案。在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相差不大的地方,不及時解決此類矛盾,脫貧攻堅帶來的不僅是福音,可能還會帶來埋怨和不滿。幫助少數貧困戶脫貧的同時不能忘了兼顧多數非貧困戶的“公平”,在“兜底”和“普惠”之間找到新平衡,無疑是亟待破解的難題。唯有破題,脫貧攻堅的幫扶,才能獎勤罰懶,實現共同奔小康的初衷。(摘編自8月9日求是網)

補足共產黨人

精神上的“鈣”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一種昂揚向上、匡正風氣、激勵人心的崇高精神,如陽光普照,如清泉流淌,是一個時代向好向上的力量源泉,是一個社會思想境界的真實寫照。在新的時代環境條件下,我們應不斷強化理念信念教育,不斷補足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才能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葆有旺盛鬥志,始終做到積極進取,奮發有為。(摘編自8月10日《人民日報》)

莫讓“痕跡”

淹沒“實績”

基層工作紛繁複雜,如果基層幹部將精力全耗費在保留工作痕跡上,就無法投入精力為群眾解決難題。為此,在工作中有必要對痕跡管理“瘦身”,釐清什麼工作需要留痕,以什麼樣的方式留痕,大體劃定一個範圍和標準;要改變對基層的考核方式,除了必要的工作資料,儘量不要求事事留痕、處處留痕,並降低材料在考核分值中的比重,考核向實績傾斜;上級部門在基層檢查時,應率先垂範“留實痕”,不能只看材料、聽彙報,多到實地檢查驗收,多傾聽基層幹群聲音,多與基層幹群交流,用工作實績和群眾口碑來檢驗成績。(摘編自8月10日《經濟日報》)

改革開放的路

越走越寬廣

這是一條充滿曲折、艱難探索的路。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的發展成就,是中國人民幾十年含辛茹苦、苦幹實幹拼命乾乾出來的。40年能夠取得“史詩般進步”的原因,決非某些奇談怪論所說的是搭西方的“便車”搭出來的,或者是撞大運撞出來的。改革開放是中國新的革命。在這條路上,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披荊斬棘、風雨兼程所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所進行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造,經得起人民檢驗、經得起歷史檢驗。(摘編自8月11日《紅旗文稿》)

厦门举办

論著概覽

書名:《向馬克思學習》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簡介:《向馬克思學習》一書以其全面性、通俗性而向我們刻畫了一位鮮活的馬克思,使我們對馬克思的思想、精神、人格、情懷、生平等有了新的體認。一冊在手,讓我們走近既屬於那個時代、更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不朽的馬克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