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现役转文职人员,敢问路在何方?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全军各地或隆重或简朴的仪式,军改之后的首批文职人员渐渐走上岗位、露出真容,也要面对或丰满、或骨感的现实生活。

文职人员作为人民军队新组成,保障打赢新力量,科技兴军新引擎,筑梦国防新支撑,是强军兴军的重要力量。各级领导和部队寄予厚望,社会和家庭充满期望,而落到每个文职人员身上,除了新岗位、新身份、新机制的兴奋感之外,大都还会有稍许的压力和些许的迷茫。

首批现役转文职人员,敢问路在何方?

面对已经落下的“改革靴子”,作为首批“吃螃蟹”的人,既然已经走到文职这条路了,最现实、最合理、最好的选择就是“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啊,莫回啊头!”,真正做到“且行”、“且歌”、“且珍惜”!

01

真的要断了过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个人都曾经是一个甚至几个故事里的主角,是一个或几个梦里的盖世英雄。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曾想仗剑走天涯,鲜衣怒马、快意恩仇,结果往往是“作业太多”、“工资太少”就放弃了。生活,往往在你向往“诗和远方”时,却把你拉进了“眼前的苟且”。

首批现役转文职人员,敢问路在何方?

踏入岗位之前,文职人员有着不同的基础、不同的经历,自然也保留着不同的梦想。有的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的是受不了亲友怂恿,还有的是被动的半强制的接受。

一旦进入这个岗位,就意味着现役军官不再有现役身份,社会白领不再有散漫空间,也意味着一份相对稳定却也相对受限的工作。进入岗位后,首先要做到的是“忘却”,就像那首《当爱已成往事》唱的“真的要断了过去,让明天好好继续。”

断了过去,是不再多想。不多想曾经有过的辉煌,好汉不提当年勇,面对军改大潮,面对文职新岗,要有清零的心态,重新开始。不多想已经放弃的选择,再多的路,你只也只能选择一条,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一条,就不要再去想另一条。

不多想不再拥有的身份,人生一条没有预演的单行道,有些东西是可以保留的,很多东西是无法保留的,如年轻的时光、梦想的心态、无忧的童年等等,你选不选文职,都会失去。珍惜当下,把握现在,才会拥有未来。

断了过去,是不乱攀比。前几年,《爱情公寓》的一段台词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叫“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他脾气很好,天天就知道读书,长得又“哔”帅,每次考试到考年级第一。长大以后,他还交了一个又正点又有钱的女朋友,研究生和公务员全考上了……

“别人家的孩子”,反映的是父母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苛求,是将很多不同孩子的优秀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文职人员对岗位可以有很多梦想,但千万不要老是盯着“别人家的岗位”,真正“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岗位是没有的。

断了过去,是不去后悔。一个山村的年轻人在出去闯荡世界前,向村里长者讨教,长者送他三个字:不害怕!若干年后,小有成就的年轻人回来了,再去看弥留之际的长者,长者最后送了三个字:不后悔!“弃我弃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你想留,那就只能“乱你心”、只能“多烦忧”,甚至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程度。

首批现役转文职人员,敢问路在何方?

特别是当一些原来和自己一个学校、同等学历、一起入伍的同事,有了比较好的发展时,要看到除了岗位不同之外,还有自身条件不同、环境机遇不同,他行,你还真不一定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02

还是要努力做事

选择文职岗位,或者说争取文职岗位,很多人都是抱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理想和目标的。到了单位之后,肯定会有一些切合理想的现实,也会有很多与理想差距很大的地方。面对这些落差、失意甚至是歧视,应该抱有一颗平常心,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还是要坚持爱国爱军。在人类的所有情感里,只有一种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那就是爱国。文职人员之所以选择到部队服务,或者说选择不离开部队,除了安身立命的谋身需求之外,不可否认的还有一份爱国情怀、一份绿色情怀。保家卫国并不总是“为了祖国向我开炮”的牺牲,也不总是“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豪情,很多时候做的都是简简单单、平平凡凡、无滋无味的,而文职人员本来就是在部队中干这个事的。到职之后,千万不要忘了这种初心。

首批现役转文职人员,敢问路在何方?

还是要珍惜岗位职位。“铁打营盘流水的兵”,很多人之所以选择考入文职,之所以接受转改文职,稳定是很重要的原因。根据新的文职干部条例,只要考试合格,理论上很多文职岗位都可以干到退休,比起人到中年还要转业退役的军人,比起经常面对“单位倒闭”、“老板变心”的企业工人,文职还是比较稳定的。既然目标是安定,就不要再去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想经历风吹雨打,就好好地守住自己的小确幸。

还是要努力有为有位。有努力才会有作为,有作为才会有地位,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文职人员在一个单位之中,可能会感到很多不平等的地方,如很多事现役能做文职不能做,很多奖励现役有但文职不能有,还有些福利现役有文职没有,但大家的任务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岗位,都不可能养闲人,也不可能总是对不起牺牲奉献的人,相信组织,相信自己,相信同事,总是能得到相应回报的!

03

要积极投身改革

听过一个领导给某同事做工作,主题是要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奉献改革,说白了就是要他做出牺牲。该同事答道,“我知道我肯定要牺牲的,我不知道的是,我的牺牲是不是有价值!”

首批现役转文职人员,敢问路在何方?

文职人员中,既有在军改中作出牺牲奉献的,也有在军改中获得机会的。文职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全体文职人员的切身利益,也取决于全体文职人员的参与程度,

千万不要听之任之,更不要扭之歪之。要积极投身军改,努力使文职人员改革达到预期成效,防止“牺牲没有价值!”

怎么积极投身改革?针对原来部队管理和职工、文职干部建设的经验教训,有“四点希望”:

希望根据合同大胆“要”。文职人员与单位关系核心是契约,而不是现役人员的光荣义务。文职人员之所以到部队工作,主要不是因为法定的义务、报国的热情,而是因为这个岗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相应的收入。

因此,文职人员到岗之后,要克服和解决原来部队官兵“无条件服从”的惯例,大胆地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该休的假要休,该给的补贴要给,该提供的条件要落实。要知道,你们的领导和上级机关,很多思想可能还没有转变过来,你不去“要”他们不可能“给”,可能不想“给”,更可能已经习惯了“不给!”

希望按照制度敢说“不”。

面对各种潜规则、土规定、旧办法,面对各式各样精神上、精力上、经济上的侵害,面对各类不合理、不合法、不合适的做法,基层官兵对上级很难说出“不”来,因为“军人以服务命令为天职!”哪怕知道是错的,也要先执行了再说。

文职人员不穿军装、没有军藉、不是军人,一定要敢于向错误的决策、错误的做法说“不”!不仅因为你们有条件,更因为越早说不,造成的损害越小,得到改正的机会越大!

首批现役转文职人员,敢问路在何方?

希望着眼长远积极“争”。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它们的宽度是4.85英尺。为什么不选择更好制作的5.0或4.5呢?因为这些推进器要用铁路运输,铁轨的宽度是4.85英尺;为什么铁轨宽度是4.85呢?因为造美国铁路的工程师原来是造电车的,电车的轮距宽度4.85;为什么电车的轮距宽度是4.85呢?因为最早做电车的人是做马车的,马车的轮距是4. 85;那么,为什么马车轮距是4.85呢,因为当时的马车是由两匹马拉动,4.85英尺是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就这样,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这就是可怕的“路径依赖”:一旦人们选择了某个路径,就可能对这个路径产生依赖,并在以后发展中不断自我强化,直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首批文职人员,干的是扣“第一个扣子”的活,一定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努力争取,力争从一开始就把制度运行可能遇到和出现的矛盾问题搞清楚、解决好,为后来者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望直面内心果断“走”。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宋朝苏轼在《范增论》总结为“合则留,不合则去”。很多退役军人之所以会陷入弱势或困苦的境地,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进退不自由:想离开时不让离开,想留下来好好干了,却要求你转变观念、做出奉献、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了!

文职制度有优势的一面,就在于签合同时就明确了合同期限,为主动离开提供了机会。一旦感到文职岗位难以符合自己的需要,千万不要有太多的犹豫,勇敢、坚决、主动的离开,也是用脚投票对文职改革的一种支持!

首批现役转文职人员,敢问路在何方?

1912年,19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省立一中写了《商鞅徙木立信论》,中心思想是:商鞅变法不仅仅是官府的事,关系的是大家的切身利益。如果是善法,大家都要来支持它、维护它、保障它的实现;如果是恶法,大家都要来批评它、阻挠它、改进它,让它不会落地;而秦国的实际却是民众根本不关心,要官府徙木立信来推行,由此得出结论,“数千年来民众心智的闭锁蒙昧和民族几乎沦亡,是有根源的”。

今日的文职人员制度建设运行,同样是关系到全体文职人员的切身利益,凡是好的、有利于国家和部队的,大家都要积极地支持,凡是不好的、可能带来损害的,大家都要努力去改变!如此,则文职制度不可能不好,文职人员的未来也不可能不好!

首批现役转文职人员,敢问路在何方?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以军人的视角解读世界

Powered by 81号码头

兵小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