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科技文明進步的里程碑: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

從18世紀到19世紀發生的工業革命是歐洲和美國從農業和農村社會成為工業和城市的時期,在1700年代後期開始於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前,製造業通常是在人們家中使用手工工具或基本機器完成的。工業化的開始標誌著生產向動力,專用機械,工廠和大規模生產的轉變。隨著蒸汽機的發展,鐵和紡織工業在工業革命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工業革命也改進了交通運輸,通信和銀行系統。工業化帶來的成果有製成品的數量和種類的增加以及一些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英國:工業革命的誕生地

人類科技文明進步的里程碑: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

工業革命前期以家庭工業為主

在工業革命來臨之前,大多數人居住在小農村社區,他們的日常生活圍繞著農業。一般人的生活很困難,因為收入微薄,營養不良和疾病很普遍。人們生產大量的食物,衣服,傢俱和工具。大多數製造是在家庭或小型農村商店中使用手工工具或簡單機器完成的。

許多因素促成了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角色。首先,它擁有巨大的煤炭和鐵礦石儲量,這對工業化至關重要。此外,當時的英國是一個政治穩定的社會,也是世界領先的殖民地,這意味著它的殖民地可以作為原材料來源,也可以作為製成品的市場。

隨著英國商品需求的增加,商人需要更具成本效益的生產方式,這導致了機械化和工廠系統的興起。

創新和工業化

人類科技文明進步的里程碑: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

jenny紡紗機

在機械化和工廠化之前,紡織品主要是在人們的家中生產(在許多文獻中引起了家庭工業這個術語),商家經常提供原材料和基本設備,然後拿起成品。工人們根據這一制度設定自己的時間表,這對商人來說很難進行監管,並導致許多低效率。在1700年代,一系列創新帶來了不斷提高的生產力,同時需要更少的人力。例如,1764年左右,英國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1722-1778)發明了紡紗機jenny(“jenny”是“發動機”這個詞的早期縮寫),這種機器使個人能夠同時生產多個線軸。在哈格里夫斯去世時,有20多人,在英國各地使用紡紗機。英國發明家塞繆爾康普頓(Samuel Compton's,1753-1827)發明了紡紗騾子以及後來的機器改進了紡紗貂皮。紡織品的另一個重要創新是機織織布過程的動力織機,由英國發明家埃德蒙德卡特賴特(Edmund Cartwright,1743-1823年)在1780年代發展起來。

鐵工業的發展也在工業革命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在18世紀初期,英國人亞伯拉罕·達比(1678-1717)發現了一種使用可燃焦炭(而不是炭火爐)生產鑄鐵的更便宜,更簡單的方法。19世紀50年代,英國工程師亨利·貝塞默(Henry Bessemer,1813-1898)開發出了第一個批量生產鋼的廉價工藝。鋼鐵成為必不可少的材料,用於製造家電,工具和機器,船舶,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等各種領域。

人類科技文明進步的里程碑: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

瓦特和他的蒸汽機

蒸汽機也是工業化的組成部分。1712年,英國人托馬斯·紐科門(Thomas Newcomen,1664-1729)開發出第一臺實用蒸汽機(主要用於從礦井中抽水)。到1770年代,蘇格蘭發明家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對紐科門的工作進行了改進,蒸汽機在工業革命時期繼續為機械,機車和船舶提供動力。

運輸和工業革命

人類科技文明進步的里程碑: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

蒸汽機車

工業革命期間,運輸業也經歷了重大轉變。在蒸汽機出現之前,原材料和成品通過馬拉貨車以及沿運河和河流的船隻進行運輸和分發。19世紀初,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Robert Fulton,1765-1815)建造了第一艘商業上成功的汽船,到19世紀中葉,輪船在大西洋上運載貨物。隨著蒸汽動力船舶首次亮相,蒸汽機車也投入使用。19世紀初,英國工程師理查德·特維維克(Richard Trevithick,1771-1833)建造了第一條鐵路蒸汽機車。1830年,英國的利物浦和曼徹斯特鐵路成為第一家提供定期,定時旅客服務的旅客。到1850年,英國擁有6000多英里的鐵路軌道。另外,1820年左右,蘇格蘭工程師約翰麥克亞當(John McAdam,1756-1836)開發了一種新的道路建設工藝。他的技術,被稱為碎石,導致道路更平滑,更持久,泥濘。

工業革命中的交流與銀行

人類科技文明進步的里程碑: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

工業體系的奠基人亞當斯密

工業革命期間,通信變得更容易,諸如電報這樣的發明。1837年,兩位英國人威廉·庫克(William Cooke,1806-1879)和查爾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1802-1875)獲得了第一臺商用電報機的專利。到1840年,鐵路成為庫克惠斯通系統,1866年,大西洋成功鋪設了電報電纜。工業革命也看到了銀行和工業金融家的崛起,以及依賴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工廠制度。1770年代在倫敦建立了一個證券交易所;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790年代初。1776年,被視為現代經濟學創始人的蘇格蘭社會哲學家亞當·斯密(1723-1790)發表了“國富論”。史密斯在此基礎上推廣了一個以自由企業為基礎的經濟體系,手段的私有制生產和缺乏政府幹預。

工業化過程中的生活質量

人類科技文明進步的里程碑: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

工業革命帶來了工廠生產的商品數量和種類的增加,併為許多人提高了生活水平,特別是中上層階級。然而,窮人和工人階級的生活仍然充滿挑戰。那些在工廠工作的工人的工資很低,工作條件可能是危險和單調的。非技術工人幾乎沒有工作保障,而且很容易更換。兒童是勞動力的一部分,經常長時間工作,並被用於清潔機器等高度危險的任務。在19世紀60年代早期,英國紡織工業中約五分之一的工人年齡小於15歲。工業化也意味著一些工匠被機器所取代。此外,城市,工業化地區無法跟上來自農村的到達工人的流動,造成住房不足,住房擁擠不堪,以及疾病猖獗的汙染和不衛生的生活條件。英國工人階級的條件在19世紀後期開始逐漸改善,因為政府實施了各種勞動改革,工人獲得了組建工會的權利。

美國工業化移動超越英國

英國頒佈立法禁止其技術和技術工人的出口,然而,在這方面他們幾乎沒有成功。工業化從英國傳播到其他歐洲國家,包括比利時,法國和德國,以及美國。到19世紀中葉,歐洲西部和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工業化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到20世紀初,美國已經超越英國成為世界領先的工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