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同是輔佐勾踐復國的功臣,一個富可敵國,一個卻自刎而死?

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阿大歷史之旅,我是泛中流。

我們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說到忍,心字頭上一把刀,能忍之人,都有著超越常人的堅強的意志。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臥薪嚐膽忍了二十年,終於富國強兵,打敗了吳王夫差,成功復仇。在他打敗吳國的道路上,離不開范蠡和文仲這兩個人的支持,輔佐勾踐建立了豐功偉業,但兩個人的結局卻大不相同,這又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同是輔佐勾踐復國的功臣,一個富可敵國,一個卻自刎而死?

越國和吳國都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一直以來都是兩個死對頭,可謂是世仇。到了吳王夫差的時候,吳國經過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的父親)的治理,並且在伍子胥和孫子的輔佐下,吳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了,此時的越國已經不是吳國的對手,吳王夫差也敏銳的抓住了這一時機,派遣軍隊出征越國,最終把勾踐圍困在了會稽山。

為什麼同是輔佐勾踐復國的功臣,一個富可敵國,一個卻自刎而死?

當時勾踐只剩下了五千的殘兵敗將,可以說此時是滅亡越國的最好時機,不過被困在會稽山的勾踐也不會束手待斃,勾踐採取了范蠡和文仲的建議,用財金美女賄賂吳王夫差身邊的太宰伯嚭,同時向吳國請和,併入吳為臣,而吳王夫差也在伯嚭的建議下,答應了勾踐的請和,予越國撤兵。

為什麼同是輔佐勾踐復國的功臣,一個富可敵國,一個卻自刎而死?

勾踐入吳為臣,為夫差餵馬牽馬,對夫差也是畢恭畢敬,勾踐這種行為迷惑了夫差,兩年後,夫差認為勾踐已經徹底臣服了自己,於是放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後,臥薪嚐膽,始終不敢忘記吳國給自己帶來的屈辱,文用文仲,武有范蠡,勵精圖治,十年富國,十年強兵,最終打敗吳國,會諸侯于徐州,成為一方霸主。

為什麼同是輔佐勾踐復國的功臣,一個富可敵國,一個卻自刎而死?

勾踐成功打敗吳國之後,曾經輔佐勾踐的兩大功臣,文仲和范蠡

,面對接下來的人生選擇,出現了不同的意見,范蠡認識到了勾踐這個人隱忍的一面,並且也深知陪伴在君王身邊的危險,於是范蠡決定隱退,在走之前,他決定去勸一下他的好友文仲,范蠡對文仲說,主上(勾踐)可以共患難,卻不可以同富貴,還是和我一起隱退山林吧,況且"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如若不走,很快就會大禍臨頭了。

為什麼同是輔佐勾踐復國的功臣,一個富可敵國,一個卻自刎而死?

文仲聽後,不以為然,認為自己為勾踐復仇建立了大功,勾踐絕不會如此薄情寡義,現在會調過頭來收拾自己,文仲拒絕了范蠡的建議,同時也拒絕了生的希望。

為什麼同是輔佐勾踐復國的功臣,一個富可敵國,一個卻自刎而死?

勾踐復國後,認識到了自己的強大,很想逐鹿中原,成為天下霸主,然而此事卻遭到了文仲的反對,文仲認為越國此時雖然國力強盛,但與中原各個諸侯相比,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應該鞏固目前的形勢,成為一方霸主即可,其實也就是主張偏安吳越之地。兩個人的主張不同,誰也不肯讓步,因為誰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文仲為了表示自己的立場,稱病在家,拒不上朝,所謂樹大招風,此時有人向勾踐密報文仲要造反,勾踐聽了之後,選擇了相信,因為此時的勾踐認為文仲已經不再和自己在一起了,自己的任何決策,文仲都不再支持而是反對,既然這樣,那就到這吧!

勾踐派人給文仲送去了一把劍,並讓人詢問文仲,當年你教給寡人七種滅國的方法,而我只用了一半就打敗了吳國,那麼,剩下的辦法,你準備用來對付誰呢?文仲聽後,無奈,自刎而死。

為什麼同是輔佐勾踐復國的功臣,一個富可敵國,一個卻自刎而死?

自古,君王之心,似淵似海,不可揣度,急流勇退是一種大智慧,范蠡泛舟於江湖,後成為一代富商陶朱公,可憐文仲,雖有千古奇才,卻落得自刎而死,這也是古時候為人之臣的一種悲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