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這個張冠李戴的典故,被人們津津樂道了幾百年

關於三國,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自古至今就在正史野史,戲劇演義中為人們津津樂道。

三國演義中這個張冠李戴的典故,被人們津津樂道了幾百年

在三國這段撲朔迷離的歷史,提起關羽,大家一定不會陌生,蜀漢五虎上將之首,戎馬一生,戰功赫赫。關於他的溫酒斬華雄的事蹟,想必看過《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們更不會陌生了,這是關羽名震諸侯的成名之戰。

三國演義中這個張冠李戴的典故,被人們津津樂道了幾百年

而《三國演義》對這一經典情節的描寫更是扣人心絃,英雄盡顯。原文是這麼描述的:

忽探子報:華雄引鐵騎下關,用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

紹曰:“誰敢去戰?”袁術背後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願往。”

紹喜,便著俞涉出馬。

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

眾大驚,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上馬。

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

眾皆失色,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

此時袁術陣營可謂是千鈞一髮,岌岌可危。在這個危難關頭,關羽出場了。

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

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宏鍾,立於帳前。

紹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

紹問現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

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

然而此時關羽的臨危義勇卻沒有受到重視,甚至得到了袁術的不屑。也就是說此時的關羽尚還是個無名之輩,不受重視也正常。

曹操見袁術大怒,忙勸阻,認為關羽未嘗不可前去一試。

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

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

操曰:“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

關羽也當即表態,必定得勝而歸。

想必曹操此時心裡亦知前去送死,但為眼前這位無名小將的膽識所感動,上前贈一杯酒,表面上是為他鼓舞士氣,實則怕是擔憂他被斬殺時的疼痛,特此借酒來麻醉一番,也算是為小將的忠心送行了。

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

哪知關羽卻道,酒先放下,我去去便回,不久斬殺個華雄嘛,耽誤不了多久的。

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

出帳提刀,飛身上馬。

三國演義中這個張冠李戴的典故,被人們津津樂道了幾百年

當關羽去後不久,聽到營外聽到鸞鈴作響,馬蹄聲聲傳來。眾諸侯擔心是不是華雄把這名小將斬殺後直入這裡來了。正在大家恐憂之際,關羽提著華雄項首而入,將其扔在地上。

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

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

其酒尚溫。

這段描寫沒有恢弘的戰場廝殺,也沒有扣人心絃的刀光劍影。僅有尚溫的一杯酒, 卻將陣斬俞涉潘鳳,堅不可摧的華雄,分分鐘倒在青龍偃月刀之下的情節描述得讓人回味無窮。

這正是這段記載,讓不少讀過《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們對一代武將關公欽佩不已,當然崇拜的不僅是他陣場上揮斥大刀的武藝,更是他陣前自告奮勇的膽識和旗開得勝的信心。

然而,今天將告訴大家的是,這個美麗的典故只是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時虛構出來的。

據《三國志》記載,孫堅參與討伐董卓之役時,為徐榮擊敗、逃跑,後來收拾敗軍,在陽人進行戲劇性的大反擊,大破董卓軍,並將華雄擊敗梟首。此外,《資治通鑑》裡亦有孫堅將華雄梟首的記載。

當然,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也不全是虛構出來的,斬華雄的實際上是江東之主孫堅(孫策孫權的老爹),至於溫酒的是不是關羽,這個就無窮知曉了。

三國演義中這個張冠李戴的典故,被人們津津樂道了幾百年

雖然這個精彩的故事是出於藝術虛構出來的,可我還是覺得讀《三國演義》沒必要去糾結歷史的真相是什麼,而是能從中學習到什麼才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